我們的生活真精彩!生活化的課堂致力營造一種“生活態”“生活場”,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生活情境、游戲情境融為一體,讓學生認識到真正的數學是豐富多彩的,這有著實實在在、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為此,“情境教學”要走進數學課堂。
一、在情境活動中“尋”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讓數學從生活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生活,從而體現數學的實用價值。
如,在教學《稍復雜的百分數應用》時,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投影圖上顯示畫好的情境圖):畫上畫著兩處房子,離起點近的是加油站,另一處是外婆家以及從起點經過加油站到外婆家的路線圖,教師指著圖講述情境中的故事。同學們,你們的外婆很愛你們,希望你們利用節假日去看望外婆。圖上的情景就是小明走外婆家的路線圖。上周星期日小明計劃去外婆家,結果貪玩小明實際走了6千米。少走了25%到加油站玩去了,沒有走到外婆家,這樣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動腦、動口合作探究情境的數學問題。因為學生身臨其境都善于動腦、動口,竟然爭先恐后、暢所欲言,說出了數學題“小明計劃到外婆家去,實際走了6千米,少走了25%。”在教師的鼓勵下,又“想一想”“說一說”自己在這個問題中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學會生很快說出:“計劃走多少千米?”再將這個問題填在題的后面,就成了一道完整的應用題了。再用以前學過的“求標準量”和“求比較量”的知識解決問題,不但采用了知識遷移的方法學習了新知識,而且能夠以輕松、樂意的態度探究新知識,就這樣從生活中尋來了“稍復雜的百分數應用”。
從生活中來的數學才會是“活”的數學、有意義的數學,創設情境喚起了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讓課堂真正成了生活化的課堂。
二、在情境活動中“觀”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不但要體現直觀性,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眼、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情境活動中“尋”數學中“尋”來“百分數應用題”后,接著出示這個題的線段圖(投影出示),進而讓學生結合情景動眼“觀”、動腦“想”數量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確這是一道求“標準量”的問題,用關系式“標準量=比較量+比較量占標準量的分率”輕松、快速地解答。
借助直觀圖,以境激趣,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三、在活動情境中“玩”數學
新課程目標將由“關注知識結果”轉向“關注學生活動”,課程設計將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源于活動。兒童的天性是好動,要讓他們在活動中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去認識世界、尋求知識。因此,教師應持動態的教育觀,讓學生在情境中動腦、動眼、動手,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主動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親歷獲取知識的現場。
四、在活動情境中“思”教學
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因此,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在新舊知識的連接上創設問題,在活動情境中創設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
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教師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提出合理的、新穎的、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既讓學生體會成功,學會學習,又訓練了思維。
五、在合作情境中“做”數學
學生的發展,無論是智慧生成,還是人格塑造,都不僅僅是外部力量所能完成的。課堂教學要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智慧感悟,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建構,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實現對知識的自主放飛。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要讓每個學生在課堂這個“舞臺”上健康發展、充分發展、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旗克一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