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讓學生得到充分發展,我們就應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準備上,能在深入細致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確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并形成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在教學實施上,能根據教學目標組織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通過啟發提問、組織討論、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能有意識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在知識形成、方法思考、問題解決中掌握規律性、普遍性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學以致用,真正落實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有效地閱讀教材
數學教材是諸多專家在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教育教學原理、數學學科特點等因素后精心編寫而成的,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
1.讀課題
邱學華老師曾說,數學課堂教學應讓學生抓住課堂的“眼”。那么,什么是課堂的“眼”呢?課題應該成為教學或學習內容的“眼”。課題應該是對一節課內容的濃縮和高度概括。指導學生研讀課題,使之能夠提綱挈領地抓住教材的核心內容,明確一節課講的是什么內容,可能和以前學過的哪些知識聯系,從中可能學到什么樣的知識,能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
2.讀插圖
新教材中的插圖內容簡明、主題突出、形象生動,具有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作用。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中的插圖,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動,充分了解插圖中的數學信息,了解相關信息的全貌及相互間的聯系。
3.讀例題
例題是提示數學知識的具有典型意義的題目。閱讀例題,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數學表達能力,規范學生的數學解題格式等都有益處。閱讀例題,還能讓學生提前了解學習重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讀例題,初步領會例題中解決問題的思路,明確課堂學習的重點,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引導學生閱讀例題時,教師要進行必要的點撥和指導。
二、有效地確定過程性目標
1.解讀過程性目標
新課標認為,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課程目標,即首先必須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經歷……過程”,至于在這些過程中得到了哪些具體的知識、技能或方法則是另一個問題。從課標的表述來看,把過程性目標分成“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三個層次,對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態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這三個層次都要求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數學活動中,不同的是“探索”要求學生主動參與、“體驗(體會)”要求學生將活動信息內化、“經歷(感受)”僅要求學生經歷特定的數學活動。可見,不論哪一個層次的過程性目標,都要求學生必須經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
2.課標的研究
我國小學數學課程目標體系是由學科課程總目標、學段教學目標、學期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等構成的。課標只確定總體目標和學段目標,對涉及每一節課、每一單元、每一學期的具體要求沒有闡述,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把局部教材和整體教材聯系起來,認真研究、領會和準確理解課標中的教學目標,把握各層次目標的內在聯系。
如,一年級下冊《認識時間》第一學段目標為:A.能認識鐘表,了解24時計時法;B.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其中,B為過程性目標。單元教學過程性目標為“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根據第一學段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可確定第一課時的過程性目標為:通過體驗1分鐘的長短,初步建立時間觀念。知道1分鐘雖短,也能做很多事情。這樣的目標表述具體,在實踐中能夠實現。
3.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
教學實踐表明,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時應按:“提出問題—明確分工—自主探究—組內合作—組間交流—相互評價”這樣的環節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開始前,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或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先小組成員進行分工,獨立探究后,在小組內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共同研討、辯論解決問題,達成共識。在各小組學習時,教師應在各組巡視,了解學情,適時將學生的討論引向深入。接著,組織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學習情況,并適時展開組間辯論、實施評價等活動,最后組與組達成共識,構建知識網絡。
三、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縱觀小學數學教材,適合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很多,能夠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切入點也不少。教師要高度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讓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從根本上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常見的數學思想方法有集合思想、分類思想、符號思想、極限思想、變量思想、函數思想、轉化思想等。教師在分析教材時要注意挖掘數學思想,并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滲透。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師范學院附屬豐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