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言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說整個語文學習是“合抱之木、九層之臺”的話,那一年級的識字無疑就是“毫末”和“累土”了。要想語文基礎打得好,認字這一關必須要打牢。一年級學生入學時間不長,對所學的知識充滿新奇感,思想開闊,是認字的好時機。我認為,在完成語文新課標要求認記的950個漢字之余,可以組織學生在書本之外或上課之余開展課外識字活動,以便抓住識字的關鍵期,通過各種有趣的方法,擴大學生的識字量,為以后的閱讀教學奠定基礎。
一、人名識字
漢字的人名是很講究的,里面大有學問。一個班50個學生,50個學生的名字就是一本實用的課外識字書。我們可以在學生學完漢語拼音后,利用每節語文課課前3分鐘的時間,請一位學生把自己的名字和拼音寫在黑板上,然后教全班讀他(她)的名字,并簡單介紹自己名字的來歷及意思。這樣,一方面學生可以互相認識名字,加深了解,同時復習學過的拼音;另一方面,上臺講述的學生又可以鍛煉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一嘗當小老師的滋味,真可謂“一箭雙雕”。當然,低年級學生的記憶難以保存長久,所以還得不斷復習和鞏固。利用小學生記憶中無意識記的特點,把全班的名字及拼音打印出來,貼在兩個門口顯眼的位置,讓學生進門、出門都可以瞄上一眼,或在其旁邊駐足聊天時看上幾眼。這樣,天長日久,學生就記住了別人名字的讀法和寫法。
二、環境識字
這里所講的“環境”是特指學校周邊的環境。在我們學校旁邊有一條食品街,馬路兩邊都是各具特色的餐館,有客家菜館、川菜館、湘菜館、粵菜館等等。學生上學放學大都要經過那里,于是我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放學回家路上用紙和筆把你所看到的菜館名字及菜館擺放在店門口的招牌上的菜名記錄下來,回家說給父母聽,不會認的字向父母請教,或查字典標上拼音,自主認讀。有條件的學生,還可以請父母帶自己去餐館里吃飯,親自拿菜譜點菜。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說說自己認識了哪些菜名,談談自己吃菜的感受。以這種方式識字,學生興趣盎然,覺得新奇好玩。既能認字,又能品嘗美食或學到與飲食相關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三、歸類識字
萬事萬物看似紛繁復雜,但都存在一定的秩序和規律,我們只要抓住規律辦事則事半功倍,學生課外識字同樣如此。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根據事物所屬類別的不同進行課外識字。如,動物類、植物類、家具類、文具類、運動器材類……這些分類最好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越緊密越好,因為這樣學生容易接觸到這些事物,進而認識這些事物的名稱。由于超市貨物的擺放就是按類進行的,因此,超市就成為學生課外識字的一個重要場所。我請家長周末帶孩子上超市購物,指導孩子在超市里仔細觀察,做好筆記,回家后讓孩子嘗試把這些事物的樣子畫下來,然后在旁邊寫上名稱。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課外識字本就豐滿起來了。為了燃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我會定期在班里展示學生的課外識字本,評一評誰收集的事物類型最多,認識課外漢字最多,并封其為“認字大王”,獎勵一份小禮品。
四、歌曲識字
北京舉辦奧運會期間,一首《北京歡迎您》紅遍大江南北,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幾句。記性好的學生更是能把整首歌唱下來。有一天上完人教版第一冊語文書上《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時,學生對北京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這首歌。于是我馬上從百度上搜到這首歌,讓大家一邊看歌詞一邊唱。這讓我突然想到,課前準備時間,可以讓學生唱歌識字啊。每周一首新歌,人手一份歌詞,先有感情地朗讀歌詞,然后配樂齊唱。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學生識記漢字的效率一定高。
五、課外書識字
在一年級下學期,不少學生已經可以獨自看課外書了,有的看的甚至是沒有拼音的純漢字。這時,鼓勵學生在看課外書的過程中主動識字很重要。因為認識的字越多,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就越好。我提醒學生在看課外書時,用鉛筆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向父母請教,或者自己查字典。認識這個新字后,將其摘錄在課外識字本上,以便在同學間交流。
除了上述方法外,課外識字的途徑還有很多,如,看電視電影、看街邊的廣告……凡是有文字的地方,學生都可以學上一把。與課內識字不同的是,課外識字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生活緊密聯系。它需要學生身體力行,付出的不僅僅是腦力還有體力。在生活中積累知識,然后又返回來關注生活,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學生覺得自己在課外所學到的字可以派上用場,這對鼓舞他們征服漢字的士氣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學生經過長期的課外識字活動,會逐漸養成主動識字的良好習慣。身之所行,目之所及,凡是有文字的地方就會引起他們識字的欲望。這種習慣是在不經意間養成的,像經過天地甘霖滋潤、日月照耀的花蕾,在悄無聲息中開放一樣。所以,我覺得,在學生進行課內認字的同時,鼓勵他們進行課外識字將大有裨益。而以上所講到的幾種課外趣味識字方法,以趣動之,以趣引之,以趣激之,學生怎么會不興趣盎然?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大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