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人口子女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轉型期內出現的特殊發展群體,其成長與教育現狀值得關注。由于我校周圍居民區較多,周邊有一個較大的批發市場,是外來打工人員首選的居住地和很好的就業去處,學校周邊流動人口學生比重相當大,對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決定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一、流動人口子女的特點
1.衛生習慣差,勞動能力強
學生的衛生習慣普遍較差,特別是剛入學的新生和插班生現象更為突出,但是學生的態度比較淳樸、老實,勞動能力較強,有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干活利索、積極。
2.學習習慣弱,學習能力較差
學生的學習由于隨父母工作的變遷,造成學習環境不穩定,知識銜接不緊湊。另外,在以前的學習中教師的教學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忽視了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能力較差。
3.行為習慣差,自理能力強
學生的行為習慣往往表現在上課和下課等方面,主要的特點是顯得自由、散漫。但是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強,家長、教師布置的事情或沒布置的事情會及時妥善幫忙處理。
二、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方法建議
作為流動人口家庭化的一個主要動因,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家長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特點,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其次還要考慮到社會分工實際,父母在培養孩子時,一方面要注意到孩子的個性、特點、興趣,要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孩子自身潛力。另一方面,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還要根據所學知識、特長,立足社會實際,減少盲目攀比,樹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新的職業理念,從實際出發正確教育和指導子女。
在滿足孩子物質生活需要的基礎上,父母要加強與孩子的思想溝通,通過與孩子經常性的談心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發現不良傾向及時幫助孩子更正。
真正的成功教育,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因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三、轉變教育理念,構建流動子女入學的美好校園
隨著我市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廣大農民紛紛進城務工就業。而且,只有和諧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會需要的各種和諧發展的人,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1.改變觀念,共創和諧教育
(1)統一評價體系
我們針對流動人口子女的成長、發展建立了一套動態的、量化的監測考核體系。既注重整體的橫向比較,更注重個體的縱向提升,得到了教師、學生、家長的充分肯定。
(2)家校配合,創建“互動”模式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師。根據對流動人口子女成長環境的調查研究,我們深感憂慮。一是他們的居住環境較差,周邊的社會環境狀況堪憂;二是他們的父母親工作繁重,從事的職業都相對重、差、雜,平時對孩子無暇顧及;三是他們父母的知識層次普遍較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意識和理念。因此,我校立足教育的本質,努力創建家校互動模式。
①成立流動人口子女家長學校。通過家長學校的平臺,使流動人口子女家長及時地了解本地教育,了解家長學校,了解孩子的學習,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懂得自己身上的歷史責任。
②成立家長委員會。在家長學校的基礎上,我們挑選部分家長成立了首屆流動人口子女家長委員會,使家長委員會組織真正成為學校與家庭聯系、溝通、交流的窗口、渠道和平臺。
③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考慮到我校流動人口家長較忙的實際情況,我們規定每學期各年級至少組織一次家校開放日活動。屆時,我們邀請每個家長到其子女就讀的班級隨堂聽課,聽專家講座,聽校領導介紹學校近況,聽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介紹他們子女的在校表現。
④研制出“家校互動聯系記錄冊”。該記錄冊以學期為單位,一期一冊,一天一頁,每天作為家校聯系的作業,要求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完成,并使之制度化、常規化。
2.讓流動人口子女都快樂地成長
(1)善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為使流動人口子女迅速跟上集體,融入班級,快樂學習,學校特別要求教師對待流動人口子女必須具備“三心”:愛心、耐心、細心。
(2)寬待行為習慣有偏差的學生
寬待學生就是正視現實,允許學生存在偏差,慢慢引導、規范學生糾正偏差。通過少先隊這個平臺鼓勵學生使用校園文明用語,使流動人口子女養成講文明、懂禮貌、要講細節的好習慣;每周三項行為規范達標,少先隊大隊部每周進行檢查評比,評出每周的行為達標生進行表揚、表彰;每月評出30位小星星進步獎,激勵流動人口子女學生向榜樣看齊。
(3)優待體現在我校對流動人口子女進行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實踐之中
善待、寬待、優待還體現在我校對流動人口子女進行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實踐之中。即“三同一優”:同等的學業評價、同等的評獎評優、同等地參與班隊干部選拔、競選,優先參加學校的團隊組建。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個案研究”研究成果”(課題號[2012]GSG538)。
(作者單位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東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