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zhì)教育深入開展的今天,如何實行有效的小學生德育教育,怎樣形成良好的學生思想教育素養(yǎng),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信息技術的高速化,人文意識的復雜化,個性思維的自主化,道德價值觀念的市場化,都對現(xiàn)階段的教育形成了強大的沖擊波,加上小學生的辨別能力差、可塑性強、思想幼稚等特點,如果不正確引導和教育,會走上不良的成長之路。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德育工作的實例談點體會。
案例:我班有一女生,學習成績不錯,尤其是作文寫得很棒,經(jīng)常參加作文競賽,還拿過獎呢。這樣的學生應該深得老師的喜愛和同學的羨慕的。可是事與愿違,老師們都認為她性格孤僻,為人傲慢,同學們也不愿意和她交朋友。通過深入了解,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她的這些表現(xiàn)都與她的家庭有關。她的媽媽在她兩歲多時被生性暴躁的父親趕出了家門,以至于她從小就失去了母愛,而她的父親又兩度結婚。隨著年齡的增長,她越來越想念自己的媽媽,可是她的父親不但不讓她見媽媽,還讓她在自己經(jīng)營的飯館干洗碗擦地的活兒。長期的勞作使那雙本應稚嫩的手已看不出是一個孩子的手。她雖然成績好,但經(jīng)常不按時完成作業(yè),對于老師的多次勸導都無動于衷,同時在她身上體現(xiàn)著與她的年齡不相符的叛逆。看著這樣一個讓人又氣又可憐的學生,我無計可施,于是決定去家訪,想從她的家庭教育中找到突破口。
一天中午放學吃過飯,我走進了她家的飯館,由于正是飯點,吃飯的人特別多,我一眼就看見正在忙碌的她。“歡迎光臨。”她沒想到我會來,以為是吃飯的客人,走近發(fā)現(xiàn)是我時,慌忙迎上來,臉色大變。“老師,是我錯了,求你別告訴我爸。”正當我疑惑她為什么這么害怕時,她父親快步走了過來,大聲說:“老師,又是這個死丫頭不聽話吧。”還沒等我答話,這個男人即揚起手,狠狠在她臉上扇了一巴掌。我驚呆了,怎么會有這樣的父親。看著她用憤怒的眼神盯著這個所謂的“爸爸”時,我不知道該說什么好,而她隨即轉(zhuǎn)過身,拿起抹布,又重新走到桌前收拾那些殘羹剩飯。這一巴掌打在了她的臉上,也打在了我的心里……
從那以后,她成了我特別關注的對象。為了能夠讓她徹底改變,我還和她的父親進行了一次長談,雖然收效甚微,但我也明顯感受到了她的變化:作業(yè)能按時完成了,學習成績更好了,和同學們也開始玩耍了,燦爛的笑容也掛在了她的臉上。看著她的這些變化,我似乎聽到了花開的聲音。
案例分析:從她的身上我深深地體會到,單親家庭的孩子就像海面上行駛的一葉孤舟,作為班主任,需要在師愛中加入一層母親般地疼愛,因此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的培養(yǎng),不是看有多少好學生,而是更應該將愛心傾注在那些需要愛的孩子身上。
一、以人為本,付出師愛
作為一個教師,應該“以人為本”,尊重每一位學生。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我們教育學生,首先要與學生之間建立一座心靈相通的愛心橋梁。這樣,教師才會產(chǎn)生熱愛之情。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過程便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滿了人情味的心靈交融。心理學家認為:“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對于這位女生,我敞開心扉,以關愛之心來觸動她的心弦。
二、關愛學生,走進心靈
作為班主任,和學生相處的時間很多,和諧的師生關系不但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能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體味工作的快樂。要創(chuàng)設和諧的師生關系,關鍵是教師要善待孩子的自尊,理解兒童的心理。做到這一點的首要條件是愛學生。只有班主任給學生以真摯的愛,給學生以親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學生才會對老師產(chǎn)生依戀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師敞開心扉,尤其是那些遭遇家庭變故的孩子,她們渴望的不僅僅是師愛,更主要的是親情的愛。教師只有付出自己的真愛,才能感化他們,才能“對癥下藥”,收到應有的效果。
我認為:“一切教育方法都來源于一點,那就是愛,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愛可以塑造美好的心靈,愛可以誘發(fā)美好的行為,愛可以播種美好的語言,愛是我們最好的教育方法。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是一種激情。我們要時刻把學生的一舉一動放在心上,不僅關心學生思想的成長,還要關心著他們的生活和健康。每一個班級就好像一個大花圃,每一個學生就好比一棵棵茁壯成長的幼苗,需要健康成長所必備的陽光、雨露。如果說家長生活上的呵護是雨露,那么班主任的愛就是照耀他們成長的陽光。班主任只有將自己的愛毫無保留地獻給每一個學生,才能使班級形成一股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合力。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東川中心學校下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