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實施以來,泥塑活動已成為美術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利用本地豐富的黏土資源,關注不同知識背景下學生個體的探索與體驗,積極開展泥塑教學。而順利建設泥塑校本課程的關鍵及前提就是能有一個好的選題。好的選題能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能起到拓寬課程建設思路的作用。我參考具有典型意義的活動設計案例,總結了泥塑活動課程選題的三大源頭。
一、來源于教材
1.從重要知識點入手
每冊教材都有許多知識點,掌握這些知識點僅憑一兩節課、一兩種材料或許還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那么就必須利用泥塑活動課程更好地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更全面、準確地掌握知識點,豐富積累,提高實踐應用能力和審美能力。
如蘇教版美術第三冊《感覺肌理》一課教學中結合泥塑活動,由觀察、觸摸到動手表現,利用泥材的延展性充分感受不同質地材料的肌理美,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學習情感,能夠自主地進行探究、發現、用拓印的方法在泥材上表現不同的肌理美。第十冊《重復的形》《漸變的形》利用泥材的可塑性,讓學生自由設計、捏塑出喜愛的形狀拼擺,引導感受重復的形產生的秩序感和節奏感。
2.從美術學科不同課型中概括
泥塑活動與美術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是一門既隸屬于美術課程,又具有相對獨立意義的課程,因此活動選題的確定可以從美術教材中受到啟示。在蘇教版教材中一些主題相似的課型分散在不同的冊數或不同的單元中,呈層層深入的狀態,這些就是組織泥塑活動學習的最好資源。
3.從不同學科相似內容中提煉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是主要課程,而泥塑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說是一種校本課程。盡管編寫體例和意圖有一定的個性差異,但對于學生各年級段發展目標的認定還是大同小異的,所以可以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在各學科的教材學習中提取相似的材料,提煉出泥塑活動的一些選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要確定好的泥塑活動課的主題,就要突破傳統思想的局限,從各科的教材中汲取有用的營養。
二、來源于學生生活
生活中處處都有美術。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蘊含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術學習資源。泥塑活動就為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美術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1.與游戲相結合
游戲從古至今,不斷發展演變,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學生在做游戲時可以邊跳邊唱,那韻味十足、富有情趣的動作,就是泥塑;孩子們可以自編游戲,把自己的樂趣融入其中,而且取的名稱也是百花齊放、個性十足,這就是泥塑;孩子們可以在春天放風箏,在夏天吹蘆哨,在秋天貼葉畫,在冬天堆雪人,這也是泥塑。
《游戲童年》就是從學生的游戲中受到的啟發,它通過展示玩具、介紹游戲、調查游戲、創編游戲、表演游戲、制作游戲等形式,讓學生了解游戲、知道“玩樂”與“知識”是相通的,從而了解蘊含在游戲中的傳統文化。在設計游戲、捏塑游戲的過程中,讓學生彼此碰撞思維,激發創作靈感,體驗游戲帶來的無窮愉悅。
2.與日常生活相聯系
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發現,就能找到寓于日常生活中的泥塑學習的對象。是生活就會有美,是生活就會有情,當我們驀然回首時,那情、那美就會躍然映入眼簾。
每天孩子們上學放學都離不開各式車輛的接送,下雨了同學們撐著各樣的傘步行在雨中,從小到大,你一定走過許許多多的橋,可你知道這些車、傘、橋的美學價值嗎?你知道有關它們的故事嗎?你設計過它們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學生不會感到陌生,設計《走進……的世界》,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的偉大,展開泥塑活動,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接受熱愛科學及熱愛生活的教育;同時在技能領域提高學生對各種造型車、傘、橋等的描繪、使用能力,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此外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發展都對學生產生著或大或小的影響,更何況目前學生接受各種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最大化的拓展。電視、報刊、網絡、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刺激著學生的神經,這些信息都給我們以新的啟示。
3.與當地特色融合
這種特色是當地的名勝古跡、工農業生產等,確定泥塑活動的選題也應對當地特色給予足夠的關注。融合這一元素,學生的感受可能會更深,體驗會更多,效果會更好。
三、來源于各類節日
豐富多樣的節日也是泥塑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日包括中國傳統節日、西方節日以及學校的節日,這些節日都包含了豐厚的文化積淀,美術是傳承文化的工具。把節日文化通過泥塑活動引入學生的心靈之中,使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古樸典雅、西方文化的浪漫溫情、學校文化的親切熱情,讓學生在充滿文化的情境中學習,這是美術教師的職責。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不斷深入,校本研究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學校的節日也日益豐富起來了。體育節、藝術節、閱讀節、英語節、科技節等,這些節日貼近學生,頗受學生的歡迎,理所當然地也應成為泥塑活動的一大內容。
當然,泥塑活動的選題來源是多渠道、多方面的,不一而足。但我們只要有積極開展泥塑活動課程的意識,有建設泥塑活動課程的強烈愿望,就一定能確定更好、更多的選題,在此基礎上,泥塑活動課程才能得到蓬勃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城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