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此文以馬克思歷史、辨證唯物主義為指導,立足歷史、現實較系統解讀了“雷鋒精神”的實質,闡述了其時代啟示及永恒價值。
[關鍵詞]雷鋒精神;人類文明;價值;啟示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2 — 0007 — 02
雷鋒,一名普通戰士,一個先進典型,一位具備正常感情的現實人,他激勵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生在中國,卻被世界推崇;他生命短暫,但精神長存;他沒有豐功偉績,然他平凡人生集中展現的人性的真、善、美必將輝映人類文
明的星空。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雷鋒精神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質,也體現了人類文明的共性。
雷鋒精神客觀反映了科學社會主義制度的合理性
從雷鋒履歷來看,舊社會當牛做馬、備受欺侮與新中國當家做主、得到關懷天壤迥異的生活,使他對黨、對新社會產生由衷的崇敬和熱愛,進而確立為社會
做貢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追求。感情化成感恩黨、感恩新生活的心態和回報社會、服務人民的行動,無論大事小事,何時何地,雷鋒在這一主觀自覺下釋放了巨大的能量。
馬克思認為推動人類不懈征服改造世界的直接動力的確是人的內在需要,但他并沒從主觀入手,而是從外在強制主體不以其意志轉移的力量和秩序來研究社會;歷史唯物主義論述首先是一定時代的生產力,再次是由此決定的生產關系,再其次是在之上形成的政治、法律、宗教、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 于是人類是被一條無形繩索捆綁在所謂的生產關系上。由此延伸,人類社會實質上有兩種形態:一是私有制占主體社會,二是公有制占主體社會,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具有導向意義,它的占有方式從根本上決定該社會是少數人支配多數人,還是多數人共享社會資源。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baff3ed32f4d94a5f9db32e1aa3278fa62ee54cdf6cb4939ec298e246c53e6a0以往任何社會制度難以比擬的優越性根源就在此,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建立,它第一次使多數人主宰自己命運成為可能。新中國成立后,社會體制構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經典模式,更本質的是大規模引進現代工業文明成果為先進生產關系夯實必要的經濟基礎。
歷史上道德的楷模、先進的典型多如繁星,然而卻是過眼云煙,因為缺乏必要的社會土壤,不能持續形成人性與現實的良性互動。雷鋒在日記中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的事業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之中去?!彼沁@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的榜樣示范下,全民學雷鋒蔚然成風,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個社會在一定時期產生短暫的個體典型不難,在相當長時期持續產生群體典型則必然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
雷鋒精神形象詮釋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然在短短十余年時間,盡管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走了彎路,但迅速醫治戰爭創傷,建立鞏固了社會主義制度,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人民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社會充滿激情活力。唯物主義認為,人的意識隨著社會關系、社會存在、生活條件的改變而改變,有什么樣的經濟制度,就會有相應的倫理道德規范體系,雷鋒精神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新社會制度下產生的中國特色與人類價值兼具的文化現象。
有人詢問:人人學雷鋒,雷鋒是向誰學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新中國全面建設的蓬勃發展,人民生活與精神面貌的顯著改善,讓雷鋒深刻體會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正是黨領導下的文化土壤、社會心態與群體效應培育了雷鋒,造就了雷鋒精神。雷鋒精神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傳統美德中汲取了豐足的養分,因此雷鋒精神本身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發展。
也有人質疑,在科技與經濟還不發達的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雷鋒的閱歷與所受教育不可能達到如此高的精神境界。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的本質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二者變化發展不一定同步。十九世紀中葉的德國,經濟、政治上遠遠落后于同期的英國和法國,卻產生了黑格爾哲學并孕育了馬克思主義,恩格斯由此說:“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依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實際上,當時的中國,以馬克思主義為標志的人類優秀文化在中國廣泛傳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分子的理論高度也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理論高峰,生處那樣的時代,雷鋒通過主觀努力加上天賦達到相當的思想境界也不足為奇。理論的深刻,是思想境界的根基,政治素質的深度,決定人境界的尺度,在現實中的表現則是高度的理性自覺與超人的道德自律。
雷鋒精神昭示人類文明的主流價值、順應了人性的必然
分析雷鋒精神的組成部分,細分為四個層次,且這四個層次渾然一體,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可分割。
一是應對個體與他人關系的先人后己無私奉獻精神。利益是人一切活動的內在動力,對利益的追求推動人們進行各種活動,進而推動人自身的發展。雷鋒精神之所以經久不衰,就在于它的價值和效能,給個人帶來精神的快樂和提升,對他人、社會帶來幫助和利益,實現了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人類的生產力永遠不能滿足每個成員各取所需,客觀上如果放縱人的欲望,即便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終會因貪婪與自相殘殺而毀滅,人類最明智的選擇只能是適度約束個體實現人類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雷鋒精神適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需要,昭示人類文明的主流價值。
二是應對個體與整體關系的螺絲釘精神與民主精神。螺絲釘精神的基本內涵是干一行、愛一行、干好一行,雷鋒把自己比喻成黨和軍隊事業中的一顆螺絲釘,自覺把個人的成長融入黨和軍隊的事業之中。建國之初,黨內的民主氣氛是濃厚的,在雷鋒當望城縣委公務員和參軍當兵或任班長時,他耳聞目睹,親身實踐,他可直接給領導提意見,暢所欲言、民主參與部隊管理。雷鋒的成長啟示須自覺調整社會角色,立足崗位成才;須堅持成才設計與社會需要的統一。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與生命,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的維系最終只能是民主制度,實踐反復證明,只有社會成員普遍覺醒,少數人的欺騙愚弄難以得逞,這時社會經濟又發展到一定程度,那么一種歷經意志整合的民主政治才得以施行,真正合理的政治運行機制才得以建立,而只有置身于這樣的社會,真正的個性張楊與自由精神才有馳騁空間。
三是應對個體與客觀世界的釘子精神與實事求是精神。雷鋒說過一塊木板,上面一個眼也沒有,釘子為什么能釘進去呢?這就是靠壓力硬擠進去的、硬鉆進去的。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決定這種潛能發揮程度的因素,不僅有智力水平,而且離不開非智力因素。雷鋒自我加壓成才,表現在通過對科學理論如饑似渴地學習確定成才目標,通過鍥而不舍的科學實踐來實現成才目標。釘子精神主觀上講就是不斷進取,矢志不移,尊重客觀規律,注重實踐,這種精神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與實踐論。
四是應對內在理性與情感關系的進取與自律精神。人的心理內在秩序即所謂主體自覺,是主體對自身身心解放的領悟及對自我價值的不懈追求。雷鋒在舊社會缺衣少穿,受盡磨難;解放后,在黨和政府關懷下,不再挨餓受凍,不再擔驚受怕;在基本欲望得到滿足后,他又受到良好教育,不缺少人間親情、愛情、友情,他的無私付出及時得到社會的正面評價,一個正常人心智健康發展的外在條件具備了。按照西方人本主義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解讀,雷鋒在生存、生理、安全基本欲望滿足后,及時得到了社會的關愛與情感歸宿,進而通過奉獻獲得社會尊重,憑籍勤奮學習與天賦促使思想境界提升激發理性高度自覺,不懈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雷鋒精神是特定歷史條件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典型范本,折射了人性的必然。
雷鋒精神的時代啟示與永恒價值
科學發瘋了,倫理混亂了,意識形態精疲力盡了,這是西方人對自己社會作的傳神而又苦澀的形象描述,因狹隘個人主義無限制張揚人的自然本性,率先享受工業文明成果的西方社會悲哀地嘆息人生的意義已經全部釋盡,再往前走,只不過在樣式上重復業已體驗的過去,甚至因科技濫用,生態惡化,生命質量大打折扣導致人性萎縮,從而陷入可憐的目標貧乏和令人震驚的缺少幻想境地。然而他們仍然活著,人類依然存在,只要存在就要尋求生存的意義,意義又在哪里!
隨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今中國在加速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激烈地發生改變,在信息無孔不入、社會思潮泛濫,價值取向多元的今天,所謂的主流核心價值觀并未定形,社會的脆弱性空前加劇。西方發達國家通過漫長的社會斗爭與啟蒙以民主、科學、平等、博愛等所謂普世價值及傳統的宗教深入普通大眾思想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社會持久穩定的根基,而我們號稱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度卻并未真正通過實踐與理性檢驗建構一套穩定的理論體系滲入公眾思想的內核,從而內化為信仰主導理智與行為,由此在歷史的長河或重大的事變關頭,我們迷信權威、屈從暴力,陷于集體無意識或盲從,即便被迫奮起,終會舊病復發,周而復始。
雷鋒精神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不必諱言,當時的社會整體并非盡善盡美,但至少佐證;在一定物質基礎與社會制度條件下,持續激發人的內在美好秉性是可以打造人類精神家園的世外桃園的,社會精神文明的塑造重在建設、重在恪守、重在堅持、重在虔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應給予足夠的估價。
深刻挖掘雷鋒精神的永恒意義:歷史只有常規,沒有奇跡;社會是動態的、實踐的、具體的、現實的;可以預言毀滅文明的可能是人類的猜疑、恐懼、嫉妒、貪婪、狂妄等劣根性;人類要懷著敬畏的心理,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心態,象雷鋒那樣活著、善待他人、感恩生活、自律進取,遵循客觀規律,珍視歷史反復驗證公認的美好價值、倫理準則,盡可能呵護人類這個宇宙的奇跡,危如累卵的生命之舟航行到時空的未來,實現人類本應有的短暫布滿風險的生命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2,38.
〔3〕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萊爾因.意識形態與文化身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張秀琴.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當代闡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6〕徐海波.中國社會轉型與意識形態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7〕Abercrombie,Hill and Turner.The Dominant ldeology Thesis.London,1980.
〔8〕Terry Eagleton.Ideology;lntoduction〔M〕.London:Verso,1991.
〔責任編輯:馮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