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創新教育的關系出發進行了探討,首先介紹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創新教育各自的內涵;其次分析了兩者的關系:實施創新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途徑、人的全面發展是對創新教育的多維度規定。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創新教育;關系
[中圖分類號]D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2 — 0109 — 02
一、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創新教育的內涵
(一)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內涵
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內涵,目前學術界主要從三個方面,即人、全面、實質來進行界定,文章主要從全面入手來闡述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內涵。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最根本的東西的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①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一個整體,具有系統性,其基本內容是: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
(二)創新教育的內涵
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各個國家大力推崇的新理念,實施創新教育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創新教育就是“通過對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使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基本規律,并形成探索、發現和提出創見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②創新教育在不同的階段對學生的創新要求有所不同,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創新思維的確立、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提高卻是創新教育在不同階段的共同目標,我們把它稱之為“創新教育的四要素”。其中,創新意識是前提,是創新活動的內在動力;創新思維是必由之路,是創新活動不可缺少的思考過程;創新精神是添加劑,是創新活動過程中的養料;創新能力是目標,是創新活動的最終目的。
二、實施創新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途徑
(一)創新教育能夠滿足人的需要
人都是有需要的,人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社會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態,人的需要是一個螺旋式的前進發展過程,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在叢林法則時代,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一樣,到處充滿著競爭,存在著“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的現象,這是客觀規律,永遠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生活如同戰場,永遠是智者、強者勝;愚者、弱者敗。困境中求生存、弱勢中求發展,這是人類的本能。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在競爭中生存、成長、發展、強盛,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要不斷進行創新,進行創新教育。
(二)創新教育能夠提高人的能力
人的潛能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生來都具有一定的潛能。腦科學研究表明,人腦分為左右兩個大腦半球,左右兩半球的形狀相同,但功能各異,左腦執行大腦活動的語言功能,又被稱為“文字腦”、“理性腦”,主要對文字和數據進行處理,具有邏輯性、推理性等特點;右腦執行大腦活動的感情功能,又被稱為“圖像腦”、“ 感性腦”,主要對聲音和圖像進行處理,具有感性、直觀性等特點。有人形象地說, 左腦是普通腦,右腦是天才腦,右腦具有獨特的想像力、豐富的創造力等。因此,右腦的開發顯得尤為必要、尤為突出,對每個人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創新教育通過創新意識的激發、創新思維的培養、創新精神的鍛煉,來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不斷提高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三)創新教育能夠發展人的個性
個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創新與個性的發展息息相關,只有個性得到發展,人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最佳發展, 創新的本質是與眾不同、具有獨到之處,而人的個性是個別性、個體性,也是獨特性的體現。個性是創新的前提條件,沒有鮮明的個性,也就無所謂創新。美國心理學家高夫(H.Gough)在研究人的個性與創新性之間的關系時指出:“一個人的個性與一個人的創新性是成正相關的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對800人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追蹤研究,結果指出:“有創造成就者和無創造成就者的差異主要在于其個性特征的不同”。 這些研究結果都表明個性在創新的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創新能力與個性相得益彰,提高創新能力的過程也就是發展個性的過程。因此,實施創新教育是實現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創新教育以人的個性教育為基本立足點,以促進人的個性為根本目的,來培養人的獨特性、創造性。
(四)創新教育能夠促進人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從人的社會關系發展的角度,把人的發展分為三個歷史形態,分別為:對人的依賴關系的自然經濟階段;對物的依賴關系的商品經濟階段;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產品經濟階段。對人的依賴關系的自然經濟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工具簡陋,個人沒有獨立性,而是附屬于一定的社會共同體,人們之間的社會聯系也僅限于狹窄的范圍之內?!盁o論個人還是社會,都不能想象會有自由而充分的發展,因為這樣的發展是同個人和社會之間的原始關系相矛盾的?!?對物的依賴關系的商品經濟階段,由于科技發展推動了工業革命,生產工具得到了重大創新,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人們的交往范圍不斷擴大,不再依賴于社會群體。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產業經濟階段,由于科技創新的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分工消失,勞動已經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個人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社會交往空前提高,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從事自己的事業,獲得了自由和全面的發展。
三、人的全面發展是對創新教育的多維度規定
創新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大力實施創新教育,這是因為:人的全面發展的完整內涵規定著創新教育的必然性;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過程規定著創新教育的現實性;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要求規定著創新教育的緊迫性。
(一)人的全面發展的完整內涵規定著創新教育的必然性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類特性,作為類存在物,勞動或生產實踐是人的類本質,使人與動物區別開來,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勞動的過程中,人身上的力量對象化于外部對象,把人的天賦和自然能力很好地顯現出來,這是一種不斷改進的創造性的活動。人通過勞動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自身也獲得了發展。人的發展具有社會性,不能脫離開社會的發展來談論人的發展,人的勞動從來都是社會的勞動,人是社會的存在物,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決定著一個人的發展程度,社會關系是怎么樣的,人也就是什么樣的。人的個性的發展表現為個人主體性水平的提高和個人獨特性的增加和豐富。個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是統一的,個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整體全面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個人的全面發展,也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就需要探討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條件,其中,教育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的重要方法、根本途徑。馬克思指出: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這種教育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教育呢?這種教育必須包括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是重視受教育者思維、能力、個性的教育,是以每個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創新教育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創新教育能夠承擔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任。
(二)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過程規定著創新教育的現實性
馬克思認為,歷史的發展根本上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現與解放,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是永遠不會結束的。我國現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過程性告訴我們,一方面,共產主義理想的最終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不具備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條件;另一方面,歷史具有繼承性,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又需要我們承前啟后,在原有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多的條件,以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出并有力地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具有現實性的歷史課題。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①。實施創新教育就可以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培養出高素質的勞動者和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動力,越來越成為決定經濟增長的顯著因素。因此,人才的培養靠教育,而創新教育正是開發人才的最有效的形式。
(三)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要求規定著創新教育的緊迫性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宣告:“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雹谌说娜姘l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共產主義社會的最終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對我們來說還是一件十分遙遠的事情,目前人們最關注的應該是現實發展過程中的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也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明確提出了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人究竟應該發展什么和怎么樣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的實現主要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生產關系的約束。社會生產力的局限性在于不可能保證每個人都有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機會,只能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社會生產關系的局限性在于為了發展社會生產力而帶來的一些負面效應。例如,為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就必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給社會發展帶來積極因素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因素,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不斷猖獗泛濫。這就要求我們以人為本,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出發,推進理論創新,并以理論創新為先導,以發展的理論來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創新,積極發展政治、經濟、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實施創新,就必須進行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方法,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迫切任務。
〔參 考 文 獻〕
〔1〕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2〕江澤民.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9-06-16.
〔3〕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韓慶祥,亢安毅.馬克思開辟的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袁貴仁,韓慶祥.論人的全面發展〔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