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科普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在我國科普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認識上的原因,我國大學生科普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中國大學應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普資源和優勢,多途徑、多形式、廣泛地開展大學生科普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科普教育;綜合素質;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4.9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2 — 0119 — 02
科學技術已成為影響社會生產和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而普及科技知識,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質,在各發達國家受到廣泛重視。在我國,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頒布以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啟動,科普工作的地位已從法律高度得到確立。然而由于認識上的原因,大學生科普教育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而有必要深入理解大學生科普教育的重要性,積極探尋可行、有效的大學生科普教育方式。
一、開展大學生科普教育的意義
大學是學習知識的殿堂,是培養各類人才的搖籃,在大學開展科普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拓寬知識領域,提高綜合素質。20世紀80年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高瞻遠矚地指出:大學生畢業時除了完成一篇畢業論文外,還應完成一篇科普文章。研究生應該完成兩個版本的碩士或博士畢業論文,一個是專業版本,另一個是科普版本。[1]但可惜的是這個倡導至今沒有得到重視。當前,我國高等學校注重的是專業教育,不管是理工科專業還是文科專業,科普教育都是缺失的,過細過窄的專業教育使大學生們只關注本專業知識的學習,對于科普類知識知之甚少,興趣不濃。缺乏對科學技術的全貌和發展脈絡的認識,不僅使大學生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同時也會影響大學生對本專業知識的深入學習和靈活運用。因此,在大學開展科普教育是必要的,它可以使大學生在較寬的領域內接受科學教育,了解科技動態,學習科學方法,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第二,聆聽科學家故事,培養科學精神。科學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主要包含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實事求是的嚴謹精神、批判進取的創新精神、互助共進的協作精神。[2]科學精神是在科學發展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并隨著科學的發展不斷地加強,是支撐人們科學行動的精神力量,尤其對當代大學生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反思我國當前的教育現狀,大多數高校在科學知識的傳授方面非常重視,但是在科學精神的培養方面卻是薄弱點,導致大學生雖然接受了多年的科學教育,掌握了大量的專業技術知識,卻缺乏科學精神的感悟。因此,在科普教育中向大學生介紹一些偉大的科學家為真理而奮斗和獻身的故事,感染大學生,培養他們求真求實,勇于批判,敢于斗爭的精神,形成他們的社會道德責任感和科技職業道德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參與科普實踐,激發創新精神。培養和激發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大學科普教育的重要任務,因為大學時代是一個人精力和想象力最旺盛的時期,也是一個最具可塑性的時期,如果抓住這個時期對大學生的創新精神進行培養和激發,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當前我國大學生被稱為是生活在象牙塔里面的驕子,除了學習專業的知識和參加少量的社團活動外,幾乎與社會實踐脫節,造成了學與用兩張皮的現象,長此以往,不僅會削弱學生實踐的能力,而且會磨滅他們的創新精神。科普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改變這個現狀,讓大學生在親身踐行和體驗的基礎上感悟科學技術的魅力,激發他們創新的精神。
第四,鼓勵科普創作,培養科普創作人才后備軍。科普創作是科學傳播與普及的源頭,它的興盛與否直接影響我國科普事業的發展和公民科學素養的提高,在科普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機制和渠道,我國的科普創作人才青黃不接,青年人不愿也難以跨入科普創作之門,造成大學寶貴資源的浪費。因此,應該充分發揮大學的綜合優勢,開拓通道,讓大學生也參與到科普作品的創作中來,讓他們學有所用,創作出優秀的科普作品,肩負起科學傳播的重要歷史使命,彌補當前我國科普工作青黃不接的狀況,開創政府、社會、大學等共同參與大科普工作的新格局。
二、當代大學生科普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大學生科普工作雖然得到一定的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其發展與國家和社會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大學生科普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有待提高。大學不僅是科學技術研究的中心,而且還是科技成果輻射的發源地,作為大學的主體——大學生擁有基本的科學知識和較好的思想理論素質,是我國未來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的生力軍。正是因為這些特殊的功能,在大學進行科普教育,起點高,效果快,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國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但是,當前大學科普教育的重要意義與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甚至還存在一些誤區。
我國大學的功能被普遍認為是培養專業人才和研發科技成果,尤其認為理工科大學生已經掌握了專門的科技知識和能力,沒有再進行科普的必要,從而肩負的科普使命沒有得到重視,導致一方面高校的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學校的教學和科研上面,對科普工作忽視,教師更是注重本專業領域內的課題、論文和教學,把對于職稱評定、教學考核無關的科普工作看成是“不務正業”;另一方面高校對大學生的綜合測評中也沒有涉及到科普的內容,導致大學生對科普知識不感興趣,對科普活動不愿參與和涉及。因此,要實現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充分發揮大學科普工作的重要作用,還應該提高對大學科普重要意義的認識。
第二,對大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的運行保障機制沒有健全。由于對大學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大學科普工作的運行保障機制還有待健全。盡管政府號召科研機構、高校、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參與和從事科普,但實際收效不大,不能吸引更廣大的師生參與科普工作,其中一個最簡單的原因就是評職稱晉級時,科普成績不被納入評估考查的范圍,同時在人們的眼中,搞科普的不如搞科研的,科研易出成果,評職稱也有份量,而科普作品即被認定是“小兒科”,不是搞科研,上不了臺面。因此,教師從事科普工作的熱情不高,科普作品的精品少,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樣,科普成績也不納入學生成績考察的范圍,導致大學生不愿意參與科普活動。
第三,大學生科普教育的形式單一。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評估機制,大學科普教育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還處于起步階段。科普工作在形式上往往比較單一,有的只是掛幾塊展板,或者散發一些宣傳材料。在時間上難以持之以恒,有的搞一個“科普周”,甚至某一專題日,熱鬧一陣子就銷聲匿跡;在內容上涉及的知識面較窄,涉及的學科不多,許多學科沒有參與進來;組織和參與人數也較少,沒有發動廣師生共同參與,受眾人數有限,對象覆蓋面少;科普基地的建設更是不夠理想,學校的許多資源如實驗室、實訓基地等沒有很好地利用起來,只當作專業培養的基地,而沒有同時也作為科普的基地。
三、促進大學生科普教育的措施
對大學科普工作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地研究,探索可行、實效的解決措施,是當前大學科普工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要形成共識,重視大學生科普教育。要搞好大學科普工作,必須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大力宣傳科普的重要意義,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把科普教育列入高校常規工作的范圍,建立健全科普運行保障機制,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大學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吸引廣大師生主動參與到科普活動中來,達到大學科普教育的目的。近幾年來,我國在這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就。“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從2007年到2010年,國家安排了1.5億元專項資金用于資助15000個創新性實驗項目,資助在校大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每個項目可以獲得1萬元的經費資助。這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國家層面實施的、直接面向大學生立項的創新訓練項目,是為國家培養跨世紀的創新人才,并日漸成為我國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展示主辦高校所在地區社會經濟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平臺。[3]
第二,建立健全大學科普工作的激勵和評估機制。制定面向高校教師、大學生及其他科普工作者的專項激勵政策,鼓勵他們加入到科普創作和實施的隊伍中來,多寫高質量的科普作品,多開展高質量的科普活動。比如對教師從事大學科普教育,可以設立科普作品獎,把科普成果和科普工作作為考核業績的一項重要指標,作為晉升、評定職稱獎勵的一項依據;對大學生從事科普創作,參與科普活動,學校可以提供相應的場所、經費和獎勵,鼓勵大學生更多的參與到科普活動中來。
另外,對大學日常科普工作也要進行定期考核評估,如項目啟動前的預評估、項目進行中的過程性評估、以及項目完成后的總結性評估。督促各個科普工作者搞好日常科普工作,真正把科普工作落實到實處。在這個方面我們可以向英美國家學習,在英美等國家十分重視科普項目效果的評估工作,他們認為,科普項目只有經過評估才能了解其執行效果到底怎么樣,有無繼續支持開展下去的必要,如果繼續開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等等。
第三,探索多樣高效的科普教育形式。大學科普教育是一項經常性、常新性的工作,應該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在內容、方式和手段上不斷更新,與時俱進,才能使科普工作充滿活力和吸引力。
一是內容要新。目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進入跑步前進的時代,大學科普的內容也應該隨著科技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突出高新技術、環境保護、科技與社會等科學知識的普及,尤其是我國確立了“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4]的科普主題,這一主題的確立,也要求大學科普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學校有很好的資源,各學科的新進展和特色的東西都可以成為科普的內容。二是方式要新。當前大學科普方式主要包括示范法、教學法、媒介法和綜合法,其中綜合法因重視“親身感受”效果最好。科技體驗作為一種有意識地親身感受科學技術的活動,能夠幫助人們獲得對科學技術的最直接的感性認識,從而豐富對科學技術的理性認識。比如,科技體驗在科技館、科技博物館、科技旅游等科普活動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使這些形式成為最受歡迎、效果最好的科普形式。學校的實驗室、實訓基地也可以成為體驗科學技術的科普基地。三是手段要新。以前傳統的科普手段主要包括圖書、報紙、期刊、廣播、電視、電影和科普畫廊、櫥窗等,在學校開展廣泛的科普講座,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此外,通過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利用其傳遞信息的時效性、豐富性、互動性以及檢索的方便性,使其成為大學科普的重要手段,使大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了解科技信息。
綜上所述,大學應高度重視大學生科普教育,充分發揮學校的科普資源優勢和條件,加強組織和引導,使科普工作成為大學教育的經常性的工作,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補充。
〔參 考 文 獻〕
〔1〕林建華.評有關科普和科學家的四個問題〔N〕.光明日報,2000-01-17.
〔2〕王蓉,宋凡金.大學科普:高校科普理論研究和實踐的結晶——兼論重慶大學科協工作創新與實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11,(06).
〔3〕陳啟元.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綜述〔N〕.中國教育報,2008-11-14.
〔4〕任福君,翟杰全.我國科普的新發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課題〔J〕.科普研究,2011,(05).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