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泛關注之中,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七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兩會期間正式亮相。這份方案提出,將重點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系,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
對于近年來迅速勃興的中國文化產業來說,機構改革帶來重大利好。新聞出版總署和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合并為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這不是簡單的業務合并或部門精減,更意味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權力向社會和市場的下放。政府與市場及相關產業的權界關系將更加明晰,政府的服務職能將得到加強,審批項目將會減少。
局署合并帶來的制度紅利,或許很快就會在傳統媒體領域掀起熱鬧的重組大潮。但熱鬧背后,有一個寂寥的身影不應被忽視,那就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在中國的國民經濟行業代碼中,互聯網信息服務、電信增值服務、軟件服務等,也都屬于文化產業,但它們并沒有在局署合并中受益多少。
作為站在傳統媒體肩膀上崛起的新媒體文化產業,其實是被跨行業監管最多的一個產業,它的上級監管機關包括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文化部以及國信辦和工信部,尤以前三者為主。一個業務較全面的內容網站,需要從三個部門獲得互聯網出版許可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許可證、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以及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方能正常運營。
由于監管部門眾多,部門之間權責爭議之事常有發生,以致給相關新媒體產業發展造成困擾。一個著名的例子是3年前的“魔獸世界”審批之爭。起因就是文化部、廣電、版署三個部門在執行中對有關動漫、網絡游戲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工作等條文出現了不同的理解,最后不得不由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出臺文件加以厘清。另外,工信部和廣電在管理上的部門分割,也是三網融合遲遲不能推進的主要原因。
在機構改革方案出臺之前,關于文化部、版署和廣電總局三合一為“大文化部”的消息曾被互聯網業視為利好,將有助于明晰權責,精減審批,促進產業發展。但局署合并的現實顯然使這一愿望部分落空,互聯網業從中實際獲益有限。
在兩會記者會上,中編委副主任王峰稱,合并新聞出版總署與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是走向“大文化部”的關鍵一步,但“至于能不能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先走走看”。這實際意味著在機構改革中,政府承認存在設立大文化部的目標構想,但這一構想在短時間內卻無法達成。
事實上,在地方一級,“文廣新”三合一幾乎已經是既成事實。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1日,全國共有210多家地級單位已經完成文化局、新聞出版局、廣電局等部門的整合,新部門多數以“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對外掛牌。絕大多數經濟發達市、省會等城市也都已完成部門整合。
自下而上的“文廣新”合并使人們對國家級的“大文化部”充滿期待,而大文化部“在路上”終究仍是事實,但這個事實不應成為阻礙中國新媒體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路石。很多現在已經眾所周知的,由于部門分割導致的矛盾,并非只有通過機構改革才能解決。
如果仔細審讀此次機構改革方案會發現,它的全稱是《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機構改革是表,職能轉變是里,按王峰的說法,后者才是此輪改革的重點和亮點。機構是職能的載體,如果職能不轉變,僅僅調整機構,達不到改革所希望的效果,反之,即便機構一時不能合并,如果職能得以轉變,則改革的效果依舊有望達到。
互聯網業也好,新媒體也好,或者其他未能因本輪機構改革而惠及的各產業,希望在未來都依舊能夠在相關管理部門以“向地方放權,向企業放權,向社會放權”為特色的職能轉變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