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燒餅上找芝麻”——這一獨有的小企業營銷策略一直以來貫穿于華夏銀行小企業發展各個階段,也正是在這一策略引領下,華夏銀行瞄準平臺經濟時代機遇,率先推出“平臺金融”金融業務模式,不僅找準了“燒餅”找到了“芝麻”,而且“燒餅”越做越大,芝麻越找越多。
在過去的2012年,“平臺金融”項目上線達114個,業務覆蓋23個主要城市,為滲透到鏈條上的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累計超過2000家小企業。
眼下,身為華夏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部總經理的盧小群,正立足全新的“平臺金融”業務模式勾勒2013年的愿景:
“今年小企業業務的目標是新增貸款不低于300億元,新增小企業結算客戶不低于2萬戶,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和實現目標的有力渠道正是‘平臺金融’,這一歷時3年、依托自主研發的資金支付系統推出的金融創新業務模式,在業內是首創。對于這一具有開拓意義的全新業務模式,我充滿期待。”
3月12日,在盧小群的辦公室里,他指著一張“中國銀行業金融電子化發展歷程”版圖,為《數字商業時代》闡述他的“平臺金融”夢想。
平臺金融衍生種子的力量
是選擇跟在別人的后面跑,還是選擇激發內生創新動力進行沖刺?
華夏銀行選擇了后者。當所有銀行開始把目光聚焦于小企業業務時,華夏銀行也瞄準了這片藍海。只是,華夏銀行并沒有急于跟風,而是著眼于為小企業提供包括信貸在內的全方位金融服務。
“企業需要資金,但我們更關注企業所處行業的發展脈絡,他們的發展將會對行業產生什么影響。除了資金以外,我們思考的是這些企業更需要哪種類型的全案服務,我們是站在客戶的角度研究企業內在和潛在的需求。”盧小群說。
發韌于2009年5月的華夏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部,建立之初的定位就是致力于做“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商”,為小企業提供專業、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而“燒餅上找芝麻”的營銷策略和“精準營銷、平臺對接、鏈式開發”的業務發展模式則是華夏銀行小企業專營機構開展業務的核心理念。
華夏銀行 “平臺金融”正是基于這樣的框架構想應運而生的。所謂平臺金融,是華夏銀行自主研發的資金支付管理系統,實現互聯網和金融技術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銀行傳統的金融優勢和平臺經濟高效、便捷、覆蓋廣等優勢,為客戶提供更全面、更優勢的金融服務。這一系統集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創造、金融服務四大銀行基礎于一身,具有在線融資、現金管理、跨行支付、資金結算、資金監管五大功能。在線獲取平臺客戶及體系內小企業的交易信息,整合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為平臺客戶及其體系內的小企業客戶提供全流程電子化金融服務。
在實踐應用中,“平臺金融”已經在“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供應鏈金融”、“市場商圈”三個領域成功應用。未來有望為B2B交易平臺及其客戶提供支付、融資、資金監管等金融服務,為小企業客戶提供線上交易平臺,加速企業電商化;對接商旅服務平臺,為企業差旅費用管理提供信用透支、在線對賬、清算和支付等服務。
“如果為一家汽車廠商服務,我們不單純為汽車廠商提供資金支持,還包括汽車經銷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和其他供應鏈金融不同的是,除了資金以外,我們還對汽車廠商上下游企業提供支付、結算、現金管理等360度全景式服務。我們提供的金融服務相對于傳統單一業務最大的不同在于,銀行要站在汽車廠商的角度全盤考慮現金流、信息流、應收賬款周期、產品供給需求等,將金融服務嵌入企業日常經營全過程,實現企業經營信息、交易信息、結算資金、信貸資金的整合與交互。”盧小群如是說。
顯然,“平臺金融”服務的核心,是以平臺客戶為坐標客戶,由坐標客戶向周圍輻射。衡量金融產品成熟與否,不能單純取決于融資效果,更在于如何站在客戶的角度,解決他們面臨的資金管理問題,如何從更深層次增加對客戶的吸引力。
發揮伙伴力量成就別人的高明,才是真的高明。華夏銀行“燒餅上找芝麻”的小企業營銷策略通過“平臺金融”模式,做大做強了燒餅,激發了蘊含種子的力量。
數據顯示,2012年,華夏銀行 “平臺金融”項目累計發放貸款3657筆,金額近16億元,平均每筆貸款金額約43萬元,客戶累計還款5530筆,金額近6億元,平均每筆還款10萬元左右。“小額度、高頻度”的系統優勢特別能契合小企業“短、小、頻、急”的融資需求,保證了小企業有限資金的效果最大化。
對于一種尚處于起步階段的金融業務模式而言,這樣的業務數據已經初顯其后勁動力。站在遠處審視“平臺金融”,會發現華夏銀行開啟那扇窗,正在吸引更多的陽光聚集過來。有時,需要站在遠處,才能發現真正吸附陽光的,可能是剛剛開啟的那扇窗。

蘋果之所以瘋迷全球,在于其創新和實用。蘋果的創新在于實用主義,那些不切實際的創新技術蘋果不會采納,因為這對用戶的體驗是無益的。“平臺金融”的創新同樣在于實用和360度服務,滿足客戶一個細微的需求,比構想宏大的愿景更切合實際。
也許今天的“平臺金融”模式還達不到蘋果的程度,但當每一個“芝麻”都以種子的力量反哺“平臺金融”時,觸手可及的,是“平臺金融”未來的藍海。
“平臺金融”的供應鏈產業樣本
重視小企業的發展潛力,給他們更多的尊重和選擇,幫助他們增強“軟實力”,華夏銀行以“同舟共濟,共同成長”的服務理念為 “平臺金融”的發展打牢了“地基”。
中國知名皮具生產商“奧康”與“平臺金融”一次成功的牽手,用優化和效率兩個關鍵詞詮釋了這一全新模式的潛力。
浙江奧康鞋業股份有限公司是業內領軍企業,其子公司奧康鞋業銷售有限公司旗下4000多家代理銷售商構成品牌銷售中樞。正是這些銷售終端,有力推動了奧康在市場上的銷量穩步提升。
2012年4月,浙江奧康鞋業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后即著手擴大銷售網絡,但傳統的方式存在一個難題。按以往的做法, “奧康”根據合作情況給代理商一定的賒銷比例,對“奧康”來說,資金回籠慢,由此產生應收賬款;對實力有限的小企業經銷商來說,往往面臨貨款不足的壓力。
實際上,以“奧康”為代表的傳統供應鏈企業在資金使用和銷售模式的梳理上,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平臺金融”改善的不僅是他們的購銷業務鏈,還為平臺客戶和渠道商之間的購銷關系構筑了堅實的資金鏈條。
華夏銀行資金支付管理系統與“奧康”銷售系統對接,以“奧康”為平臺客戶,為優質代理商小企業提供訂單融資。訂單生成后,代理商如需要融資則在線發起融資申請,華夏銀行根據訂單金額發放一定比例的貸款,需要指出的是,貸款并非是直接給代理商,而是直接支付到“奧康”賬戶,保證貨款專用。
這樣做的優勢在于:首先是專款專用,避免代理商將資金挪作他用;其次是保證“奧康”現金流,縮短應收賬款周期;第三是對于過去銀行并不了解的代理商,因此予以融資而開拓了新的客戶;第四是代理商還款時靈活,可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還款額度和周期,隨借隨還,額度循環使用。
隨著“平臺金融”新業務模式的快速發展,將滲透到更多的平臺經濟領域,未來有望為B2B交易平臺及其客戶提供支付、融資、資金監管等金融服務,同時,為小企業客戶提供線上交易平臺,加速企業電商化。
在平臺金融規劃中,2013年要完成的運用資金支付管理系統對接平臺客戶力爭達到400個,系統內小企業客戶數量達到1萬戶。在“平臺金融”發展路上,華夏銀行小企業服務團隊選擇以金融創新動力激發企業內在活力,不僅狀態企業經營規模還要助力企業提升經營業態,銀企攜手穩健前行,在實干中做強企業,在實踐中完善自身。華夏銀行構筑的“平臺金融”正在成為銀行金融創新的一個符號,甫一落地,就以尊重的姿態、全新的理念 、強大的功能,快速吸引平臺企業和體系內眾多小企業借平臺經濟之勢,搶占時代先機。給企業尊重、為它們搭建平臺,真正地英雄就是幫助別人成為英雄; 把“燒餅”做大,在“燒餅”上找“芝麻”,這樣的小企業服務理念最真實,而且離成功是最近的。“平臺金融”在路上,敢當新經濟時代下披荊斬棘的開路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