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原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在全國兩會上發言,回顧了2008年中央政府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時4萬億計劃出臺的過程。李毅中認為,實踐證明,當時的部署是完全正確的,現在不能反過來對應對危機的措施過多指責,這些措施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現在大家評論的固定資產投資一年增長30%多,造成地方債務、產能過剩等問題。但在那種情況下,首先是企業能夠活下來,怎樣能讓市場機制起作用?
但同樣是刺激經濟,中美就有所不同。單說中國的4萬億計劃,這一投資總額并不離譜,僅占2010年GDP的1成,中央政府承擔1.18萬億,其他近3萬億由地方配套,需要貨幣擴張的幅度并不大,副作用相對較小。但4萬億計劃中的第十條——“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這就放水了,被過度使用了,2009年M2增速超過27%,為近十幾年之最。年均新增信貸從2007年以前的年均3萬多億的常態激增至7萬億元以上,2009年一年更新增近10萬億。
代價是,由于當時的經濟政策主要著眼于拉動投資而非刺激居民消費,帶來了產能擴張,尤其是鋼鐵、水泥、建材等相關行業。問題是,中國過去十幾年的產能擴張是由強勁的出口消化的,但2008年以后,全球經濟都處于衰退期,能消化掉的中國多余的產能是有限的。于是,投資形成的產能沒法消化了,鋼鐵、水泥等行業紛紛出現產能過剩。更深遠的危機則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時機不再,經濟結構調整被拖延了,節能減排也不提了,造紙業、光伏等高污染行業的整頓全面停止,房價調控也放棄了……
央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貨幣供應量余額為97.42萬億元,居世界第一,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1.5倍,美國當時的貨幣供應量為64.71萬億元。從2002年初的16萬億,到如今逼近100萬億,10多年里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超過5倍。有論者稱,如果貨幣總量的擴張節奏跟隨實體經濟同步變化,即M2與GDP之比大致維持在1.5倍的水平,那么目前75萬億的貨幣總量就完全足夠,但現在貨幣總量已遠遠高出。貨幣超發沖擊物價、推高房價,最大的受害者是國內的消費者。
撒錢帶來的負作用,要砸給中國社會今后多年來消化。而收費,是另一手。
國務院3月1日公布房地產調控“國五條”實施細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強調嚴格按轉讓所得的20%計征,這逼得大家扎堆賣房。
此前數日,國家發改委宣布,自2月25日零時起上調大陸地區成品油價格,汽油上漲300元/噸,柴油上漲290元/噸。就在同日,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于25日零時起下調各式汽、柴油價格每公升0.4元新臺幣和0.3元新臺幣。
馬上有評論說,國家發改委這是在保護央企石油大佬的利益。成品油在CPI中的比重約為0.2%,此次成品油價格上調幅度在3.6%左右,將對CPI漲幅直接拉升0.007%左右。成品油作為基本的生產資料,價格上調將提高我國經濟運行的成本,這些成本都砸給消費者去消化。
反應最快的是大學生。2月25日上午9時,華東政法大學研二學生趙東海向國家發改委發出一封特快專遞,申請國家發改委公開提高成品油價格的法律依據。趙東海說,他看過國家發改委網站上有關成品油價格調整的解釋性文章,但仍然有諸多不明白的地方,比如,定價機制究竟是與哪三個市場掛鉤,為什么是22個工作日,為什么漲幅確定為4%?這些問題是否經過聽證?同一天,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的學生黃雅璟和中山大學的學生鐘恒也向國家發改委寄出了申請公開成品油價格上調依據的郵件。但至今不見發改委的回復。
在全國兩會上,收費這一手受到奚落——堵車?征收擁堵費,提高停車費!污染?征收汽車排污費和垃圾處理費!高房價?開征房產稅,提高二手房出售個人所得稅!面對越來越多的公共管理難題,收費正成為一些地方醞釀實施的藥方。巨力集團董事長楊建忠表示:這樣的收費思維,凸顯了一些城市管理者面臨“本領恐慌”危機。
其實,管理者未必恐慌,最恐慌的是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