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現在已經是一個最具個人魅力的教父,無數人的偶像。雖然人們愿意議論他的企業家情懷和改變中國商業構架的理想,但我們也應該潛到贊譽之下,分析他作為一個商業大佬的動機。
我們都知道金融在現代社會經濟運行中處于核心地位,在馬云之前,中國已經有一票做實業起家的民營企業家們因為迷戀于資本運作而斷送了前程。馬云從創立淘寶時起應該對金融的重要性深諳于心——但與其將他的金融野心歸結于當年創業深感小企業信貸之難,不如還是歸結于時代已變,整個阿里集團都需要新的出路,完成一個閉環商業體系。
缺少信用體系的中國金融市場,歪打正著地催生了支付寶和誠信通,這兩個當年馬云為了解決具體問題而開發的產品,如今已成為阿里金融帝國的最大資本——這在國外似乎很難想象,像PayPal這樣的支付體系,至今的盈利點仍然是中規中矩的手續費,因為像阿里金融掌握的信用和數據,銀行自己都有。
這也意味著阿里金融這樣的案例,恐怕只能是金融高度壟斷、創新缺乏的中國特有的奇葩。中小微企業對金融信貸的望梅止渴和層出不窮的民間金融案件,以及對中國經濟形勢、結構未來的預期,注定了以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的阿里集團要利用自己的優勢補上金融這一環,否則阿里巴巴可能就真的會被“四十大盜”堵住活路。
但阿里金融再疾進,受制于金融監管政策,能切入的也只能是針對中小企業的小額信貸以及以支付寶為基礎的小額信用卡,24億的授信額度和幾十萬的誠信通用戶,加在一起盤子仍然不夠大,說好聽的只能叫“為銀行不愿意做的微小信貸層面進行有益的補充”。
去年上半年阿里金融完成了170萬筆信貸投放,但信貸總額也只有區區的130億,相當于隨便一個國有銀行分行的水平。只要阿里金融不被允許擁有存儲業務,那么就注定只能在自己的“長尾”里打轉轉。
盡管金融行業的大佬們把阿里金融的快速成長稱之為“狼來了”,但從馬云的角度來講,橫亙在中國無數中小企業頭上的銀行們,才是真正的狼。阿里金融的一舉一動縱然引得媒體大呼小叫,但并未讓金融界產生多大的震動。
與建行合作失敗的前車之鑒,讓馬云去拿雞蛋碰石頭并不現實。阿里集團現在是個癡迷于平臺和入口的企業,投身具體業務顯然不再是馬云感興趣的事情。以馬云喜歡拉人入局的做事風格來看,阿里金融浩大的聲勢更像一種拋磚引玉,目的在于吸引銀行和其他信貸機構加入這個平臺,使用其提供的金融數據服務,把大家捆在一起共同做大——這樣既可以消除銀行對自己的戒心,也可以借著銀行的話語權,消除政策的阻力——這個模式已經在“三馬”的保險事業里初見成效。
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來,那么馬云也在事實層面上完成了另一種壟斷,讓無數中小企業只能仰仗其鼻息,正如他們現在只能指望著銀行的翻云覆雨手多撒點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