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上說各類茶有各類茶的制作方法,看得我頭很暈,要記住它們真不容易,可有什么方法可以幫助初學者理出一個頭緒?”學生問。
“你看的書本是就個別茶類的制造分別敘述,看來都差不多,但細看又不一樣,要分別記憶確實不容易。你可以找一本不同寫法的書,作者會就茶葉完整的制作過程先行描述,如依萎凋、發(fā)酵、殺青、揉捻、干燥,分別詳細說明,然后再指出如果這些工藝都要一一經過,制作出來的就是部分發(fā)酵的烏龍茶。如果要制作不發(fā)酵的綠茶,那就省略發(fā)酵的步驟,即直接將鮮葉殺青。然后其它步驟一樣;如果要制作全發(fā)酵的紅茶,那就讓萎凋后的鮮葉盡情發(fā)酵,因為已是接近全發(fā)酵,所以也就無所謂殺青了,可以進行干燥。最后再從不發(fā)酵茶延伸到后發(fā)酵茶,說明后發(fā)酵的普洱茶就是不發(fā)酵茶在殺青、揉捻后,或渥堆引起后發(fā)酵,或曬干后存放引起后發(fā)酵制造而成。這樣就可以有系統地將各種茶類的制作方法串聯在一起,讓初學者容易理解。”老師回答道。
“那茶青采摘成熟度、采制季節(jié)、茶樹品種如何說明呢?”學生接著問。
“等講完茶的制作。進入到茶的分類時才說明。茶的分類依發(fā)酵程度分成不發(fā)酵、部分發(fā)酵、全發(fā)酵、后發(fā)酵;依茶青采摘成熟度分成芽茶類、葉茶類;依采制季節(jié)分成春茶、夏茶、秋茶、冬茶。這時連同全心芽、一心一葉、一心二葉、一心三葉一起講解,雨前茶、明前茶也在采制季節(jié)時同時說明。至于茶樹品種,讓大家有個基本概念,各種茶樹品種都可以制成各種茶,只是有些品種特別適合制成某種茶而已?!崩蠋熁卮鸬?。
“那炒青、蒸青、烘青,輕揉、中揉、重揉,又要在什么時候說明呢?”學生繼續(xù)問。
“等到‘識茶’課時才講,那時一個類型一個類型的茶拿出來讓學生識別,每一個類型的茶總會有幾種不同的款式,如綠茶有炒青綠茶、蒸青綠茶、烘青綠茶,揉捻的輕重又造成了條型茶、半球型茶、球型茶。殺青、揉捻等制茶的深一層知識可在制茶課時就深入地講解,也可以在制茶課時只講概念性的部分,等識茶課時再伴著茶樣說明,這要視學生的前期所學而定?!?/p>
“花茶、焙火茶什么時候講才好呢?”
“等到‘茶加工’時才講。前面所說的都屬茶的初制,初制完成后要進入精制的階段,如篩分、撿梗、拼配、復火,隨后視需要進行加工,如窖花、焙火、緊壓、陳放。這時才說明,免得每種茶類都要講,但如果單在某一茶類上說明,又恐學生誤認為只有這種茶可以實施這些工序?!?/p>
“但不是有些茶不可以熏花、有些茶不可以焙火嗎?”
“不是可不可以的問題,而是制茶者、喝茶者要不要的問題。每一種茶經過長年累月的經驗,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不是天生如此的?!?/p>
學生聽到這里,心有體悟地說:
“我知道了,這樣的教學法才不至于把各種茶局限在一定的框架中。事實上各種不同的制茶手段往往是通用于多種茶類的?!?/p>
老師接著補充道:
“對茶的初制、精制、加工有了通盤的認識后,制茶者就容易依環(huán)境、氣候、市場的變化,以及人力、品種的限制,調整自己的制茶方向。喝茶者在享用茶時,也可以就茶識茶、就茶泡茶、就茶賞茶,而不受茶名的限制。如廠商說是正山小種,但是你發(fā)覺發(fā)酵程度沒有那么足、也沒有煙熏的風味,你就不要一直在既有的正山小種概念中找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