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業,是指經營管理茶葉生產、制造、運輸、銷售等事業的總稱,它包含茶葉農業、茶葉工業、茶葉商業等相關茶事業的營銷與管理。從事茶業要講理,講理就是依據道德標準,不仿冒偽劣、不欺瞞消費者、貨真價實、獲取合理利潤,腳踏實地地按照事業的規律、秩序來從事商業行為,講理是茶業發展的源頭活水。
茶藝,是指研究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泡好一壺茶是科學;享受一杯茶是人文學。茶藝是科學與藝術的整合、是動態與靜態的融和、是表演和觀念的藝術。茶藝的目的是以嚴格的規范促使一個人的思想以高尚和文雅的方式表現在行為上,也就是所謂的“誠于中形于外”。為達到茶藝的目的,禮為教本,禮是茶藝的規矩準繩,對茶的一種恭敬心就是禮,禮是維護茶藝活動的基礎。喝茶、品茶是生活的一部分,培養出好的生活態度,對生活細節的恭敬是文明生活的表現。
茶葉的產銷秩序井然、茶葉商業的倫理張顯、茶業營銷流通的合理,這些狀況就是茶道;茶藝演繹章法清楚、茶事規矩準繩合禮,這也是茶道。茶道探求的根本在于“理”和“禮”,也就是在倫理秩序、章法規矩上。但是問題不是這件事的本身,而是心態上的問題。一個人的生活行為表現出來合乎倫理準繩,對別人有一份恭敬心、待人處事合禮,反映出一個人的品格,品格高尚的人努力實踐圣賢之道。對生命有所追求;對茶有禮、對茶表現出恭敬的心態,也就是實踐圣賢之道,莊嚴內心。恭敬心是為了實踐圣賢之道,一定要先有形式、有禮敬,才會有恭敬的心態、才會莊嚴內心、才能堅定道德修養與生活態度,使內在情感德性和外在行為態度和諧,而合禮便是和諧。茶道是促使內在與外在和諧的途徑、是強調社會秩序井然有序、政治管理與社會倫常和諧的狀態。
實踐圣賢之道,第一個要學的就是“敬”,就是恭敬的態度。真正恭敬的態度是在內心,表現在外的是莊嚴肅穆的禮。外在與內心是相關聯的,從外在的行為中學習恭敬的態度?!岸Y者。天地之序也”,我們的內心離不開外境,內心與外境兩者相配合,才能表現出真正恭敬的態度。所以,古代人讀經之前,一定要先凈手,凈手之后。還有該依循的舉止行為規范,這些外在形式幫助內心的端正與成長,也藉此提升了人格。
我國自古就提到“人有禮則安,無禮則?!保安粚W禮,無以立”,舉止進退皆是禮,禮能教導做人,學禮可以使人儀態端莊、品格溫良,穩健地立足于社會。人與人之間有禮節、懂禮貌,就是文明社會。
人類自有身以來,首先需要的就是飲食。飲食是生命的基礎,人生之大義。人類生存發展的最大問題是飲食,所謂的飲食,就是喝茶、吃飯。飲食分配合理,就合乎發展規律,社會就和諧、就合理,也就有禮了。飲食文化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根本,飲食文化的基本表現就是吃飯要有規矩、喝茶要有道法,這個規矩、道法,就是禮、就是敬。人類生活合理、有禮,對飲食有禮敬,就是文明的表現。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產茶國,也是最大的消費國。目前我們的茶業發展存在著一些混亂的現象,生產制造不夠科學、市場營銷不夠規范,雖然有龐大的生產量、眾多的消費群體,但是茶業表現得不夠合理,也不夠合禮,茶藝生活沒有優美文化的傳承,禮敬的傳統文明沒有實踐。簡單說,就是有茶無道,沒有茶道。
茶道并不是清談玄想不切實際的東西,而是可以表現出來具體實踐的東西。茶道是待人處事的準則。對人生質量的一種態度。東方人特有的傳承,流淌在我們東方人血液中的一份驕傲,而使茶業合理,讓茶藝有禮,就是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