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華市西部浙江金西經濟開發區托管的湯溪、羅埠、洋埠三鎮,歷史上保存下來許多別具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古建筑,如寺平村、中戴村、上境村、派溪李村、堰頭村和湯溪鎮的城隍廟等,其建筑門面上的磚雕裝飾,在整個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可謂獨樹一幟,有著極大的歷史、科學和文化藝術價值。
僅寺平村保留著明代、清代及民國時期的磚雕民居就有千余間,建筑面積總計3萬多平方米,特別完整的傳統建筑和文物古跡有79處。其中有宗祠、傳統民居、廳堂府第、店鋪作坊、古墓葬、戲臺,另外還有古堰、古井、塘亭等。村落的選址、總體布局、功能配置、府第擇基和空間組合,都較好地展示出當時村落經濟、文化、生產、生活及其習俗等各方面的豐厚內涵。因此,寺平村已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磚雕古村落地處人杰地靈的老湯溪縣
包括湯溪與洋埠、羅埠三鎮的老湯溪縣“地處衢州之東、婺州之西、處州之北,原隸三府四縣”。明代成化辛卯年(1471),金華府守備李嗣認為這里“阻山界水,獷戾難治”,根據民情,請求朝廷“割金、蘭、龍、遂四隅之地,另為一縣,隸金華府。以附近有湯塘故名湯溪縣”。湯溪縣第一任知縣宋約,在編纂《湯溪縣志》時首定,“湯溪居浙水上游”,是衢婺大地的戰略要沖。湯溪是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有史料對湯溪作高度評價:“古東陽都會之要地。背鄰睦郡,面對括蒼,左瞻寶婺之光華,右挹爛柯之秀麗。仙巖崒嵂隱高節之鴻儒,道觀嵯峨奮飛升之羽士。起酤坊而延白石,終瀫水以抱青陽。人杰地靈,民康物阜,男耕女織”,“是四邑山川之勝,似反得而兼攘焉。”
湯溪南部是名傳千古的九峰山,丹霞地貌,奇峰突兀,怪巖峻峭,林木蔥蘢,秀水清洌,是金華市區山形最為秀麗之處。九峰山南麓有萬畝茶園,是浙中地區罕見的連片大規模茶園;新發現的溫泉,水溫高達42度,日出水量有2000立方米。
老湯溪縣又是東漢大儒龍邱萇、南齊巨碩徐伯珍、唐朝名臣徐安貞、明代清官胡森、清代戲劇家李漁、現代著名畫家豐子愷等人的故鄉或祖籍地;九峰山還是道家真人葛洪采藥煉丹、文壇一代巨匠陶淵明讀書隱居、中國禪宗始祖達摩卓錫圓寂之處;老湯溪是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的基地;三鎮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傳統美食名聞遐邇。
磚雕古村落正是坐落在人杰地靈的老湯溪縣。
別具特色的金西磚雕藝術
由于老湯溪是如此不凡的風水寶地,所以出了中國最漂亮、別具地方特色的磚雕民居古村落。我用徽派古村落的民居建筑來作個比較,因為徽州民居是名揚四海的。
對比中發現,金西三鎮民居與徽州民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明顯區別。
首先,金西三鎮古代民居磚雕門面是牌樓式的造型,規模巨大,氣勢宏偉。稍小的是一間一樓、一間二樓、一間三樓,特大的是三間一樓、三間三樓等,因為磚雕門面的面積大,所以顯得特別的恢弘不凡。但是徽州民居磚雕門面基本上都是門罩式的,只做門頂上一小部分,分冠冕式和垂花門式兩種,因此磚雕的體量規模小,與寺平是兩種文化態姿,呈現不同表現形式。
其次,金西三鎮民居的磚雕門面,是全部磚作完成的,因此顯得特別的純凈、規整,構圖嚴謹,整體感強,工藝技術難度既繁又大;而徽州民居門罩,是不同材料混合搭配制成的,有磚雕、石雕結合的,有磚雕和抹灰結合的,也有磚雕、石雕和抹灰結合的,因此整個門面裝飾工藝的技術難度相對要小很多。
再之,金西三鎮民居磚雕門面,都是書畫并茂的。大門匾額的書法,也用磚作成活,有色彩、質感上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徽州古建門罩,有的無書法匾額,有的有匾額但是用墨筆寫的,因此其匾額與磚石花飾由于材料質地色彩不同而顯得有些生硬,有拼湊之感。
還有,金西三鎮民居門面的磚雕,多是泥坯雕刻后再進窯燒制成型的。這需要有高超的制磚技術和燒窯溫度控制技術的良好結合來保證,而且事先還要有整體的精密設計和尺寸的準確把握來支撐。任何一道工序出點問題,成品出窯發現變形、開裂、翹曲,或色差不勻、或缺棱掉角,都會影響工程進度和施工質量。所以要做好是很不容易的。而徽州民居門面的磚雕,是用燒好的經過加水打磨的磚坯,他們稱之為黑色的“千斤泥”燒制的青磚。這種青磚質地極為細密,堅實如石,然后來描樣雕刻。徽派民居磚雕其燒窯、雕刻、拼裝等工序與金西磚雕泥坯雕全然不同,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
除此之外,金西三鎮民居磚雕的畫面構圖內容豐富,有人物、花鳥、走獸、魚蟲和山水、房屋、橋梁等;雕刻技術多樣,有圓雕、半圓雕、深浮雕、淺浮雕、鏤空雕等;雕刻制品鋪設面廣,分別應用于房屋門面的檐部、梁枋、芯板、匾額、雀替以及挑頭、柱頭、楓栱和基礎大放腳等不同部位。
徽州民居磚雕雖然聲名遠播,但就其制作難度、應用廣泛、書畫結合等諸方面看,應推金西三鎮古民居為最。
金西古建筑的磚雕源自何處
大家都知道聞名海內外的東陽木雕是東陽人的傳統技藝,但金西三鎮民居磚雕出自何人之手,卻是不易找到答案的難題,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但是細細揣摩,從以下幾點可見其淵源。
金西三鎮由廳堂、民居形成的古村落,以寺平村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單體建筑類型和數量最多。很多人誤以為金華是徽派建筑,其實是婺派建筑。徽派建筑是屏風墻、小天井、三雕裝飾,金西建筑是馬頭墻、大院落、木雕裝飾,區別很明顯。這一點坦白地說我也曾犯糊涂,因為粗見寺平是屏風墻、小天井、磚雕裝飾。深入研究才知道搞錯了。寺平的老祖宗在中戴,與寺平村隔條小溪。中戴村有九百多年歷史,由于氏族繁衍速度快,后來分出了寺平、上新宅等幾個村,其中寺平建村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寺平、上新宅的祖祠,仍在中戴。據中戴家譜載,他們始祖來自河南,姓戴名叫可守,原是宋代朝廷的承事郎,相當于現在副省、部級官員。他帶家眷先到遂昌定居,后遷中戴,與徽州徽商南轅北轍、風馬牛不相及。但是,中戴雖不是徽州移民,而先祖們始建村屋模仿徽派建筑是有可能的。因為徽派建筑小天井節省土地,雕刻裝飾甚是漂亮。但金西三鎮民居磚雕是生于斯、成于斯的,因為此地沒有“千斤泥”,不可能做熟坯雕。
那么這些磚雕技術來自何人之手?請教了一位古建筑專家,她說,金華各地的磚雕,不來自徽州,而是出自金華本土。為什么呢?因為金華自古以來是陶瓷業十分發達、燒窯技術相當成熟的地方;東陽是木雕之鄉,讓雕刻藝人拿鑿子雕泥坯比雕木頭容易。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鐵店古窯址和厚大古窯址、冷水井古窯址、白墳頭窯址、貞姑山窯址和東陽木雕之鄉藝匠眾多,可看作技術上的保證。東陽現有燒制磚雕制品的古建筑磚瓦廠,說明這個傳統技術至今還有人傳承。磚雕制品從外地長途輸入容易破損,而本地工匠就地制作能確保成品的完整與質量。
要說金西三鎮古建筑門面磚雕為什么如此精美,這與南宋時金華作為陪都,經濟文化十分繁榮有著淵源關系。金華歷史上是聞名全國的浙東理學大本營,有眾多文人墨客往來,如李漁出生于湯溪、黃賓虹出生在金華、五代畫僧貫休喜好在九峰山賦詩作畫,他們對磚雕技藝的指教評點極為方便,為磚雕提供好的設計構思、好的圖樣是不成問題的,為磚雕建筑作出現場評價從而使磚雕藝術水平得到不斷提高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