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及杭州的文化,不能不提西湖。
一個湖承載了太多文人氣息,必定流淌出雋永而風雅的節奏。
著名學者錢理群曾大聲疾呼:“認識你腳下的土地!”
“保護和弘揚地域文化的工作還得有人來做,我們作為這座城市的出版社,有義務也有責任將這項工作承擔下來。”說此話的是杭州出版社社長徐海榮。這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使者”,這一次,將與我們一起分享一個地方出版社與這座城市的文化情緣。
研究西湖的“基因工程”
2011年,富春山居圖在臺北“合璧”時,有一套書引起了臺灣同胞濃厚的興趣,那就是陣容龐大、迄今還未完結的“西湖全書”。這套從2004年陸續出版的鴻篇巨著,把西湖文化全盤梳理了一遍,堪稱研究西湖的“基因工程”。
“杭州倚湖而興,因湖而名,以湖為魂。“西湖全書”和《西湖通史》、《西湖文獻集成》共同構筑了一個蘊藏幾乎全部西湖瑰寶的陳列館,一個供人全面深入了解、研究西湖的開放型閱覽室。”徐海榮說,西湖的美,既源于遠古至今大自然對杭州的造化,又源于千百年來仁人志士、騷人墨客對杭州刻骨銘心的依戀。正是這兩者完美和諧的結合,才使得西湖在世界上那么多的湖泊中獨具魅力。
如果說《西湖通史》是一部敘述幾千年西湖歷史蹤跡的大氣磅礴的巨片,《西湖文獻集成》是一部全景式立體演繹西湖景物的引人入勝的連續劇,那么“西湖全書”收輯的一冊冊圖書,則是為人們呈上的一杯杯芳香濃溢的醇醪。
如今,這套書已進入杭州各大書店,它的編寫源于西湖“申遺”工作的需要。作為杭州市重點文化項目,這套叢書也是杭州出版社的“一號工程”,在西湖“申遺”過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中外友人了解西湖最好的窗口、最豐富的寶庫。正如一位在書店翻閱《西湖書法》的50多歲讀者所說,“這本書,‘申遺’成功了要看,沒成功也要看。”
“這些書,并不會像暢銷書那樣一下子很火爆,而有一個慢慢積累和消化的過程。只要每年都有人閱讀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傳承的效果就會顯現出來。”徐海榮說,他希望杭州出版社在文化傳承方面走在前列,但絕不急功近利,而是追求細水長流。
“這項工作很光榮”
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地,想一想這塊文化熱土的命運問題,如何繼承傳統、留住鄉土文化的根,從而獲得本土文化的自覺、確認本土文化的價值,在此基礎上尋找我們現在、未來發展的方向,在多樣性的文化融合中學會包容、借鑒、獲得發展,獲得文化的自尊、自強和信心——這是徐海榮一直在思索的問題,也是杭州出版社正在踐行的課題。
2012年7月,中宣部宣教局、浙江省委宣傳部在杭州召開“我們的價值觀”主題實踐活動工作座談會,總結交流杭州“我們的價值觀”主題實踐活動的經驗和做法。在會議現場有一套書——“我們的價值觀”系列叢書,裝幀精美,主題新穎,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杭州做法的一大特點就是立足本地的傳統和實際,充分展現杭州的地域特色、充分尊重并利用杭州的文化歷史傳統和現實發展狀況,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本地化、時代化和大眾化中的生長空間,發掘本土價值特色。”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杭州市委宣傳部帶頭,杭州出版社參與策劃,負責編寫,用幾個月時間完成了這一套叢書。叢書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為起點,根據每個月重要節慶日的思想文化主題,確定了“民生、禮儀、誠信、感恩、奉獻、關愛、信仰、責任、科學、愛國、創新、和諧”等全年12個月的主題關鍵詞,并圍繞關鍵詞展開一系列群眾所喜聞樂見,又可親身參與的活動。
無疑,這套叢書對于宣傳杭州經驗,深化和擴大“我們的價值觀”主題實踐活動的內涵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除此之外,杭州出版社一直與杭州市相關部門、科研機構保持著密切的合作,西湖系列叢書僅是其中的一個篇章。
據了解,為做好“杭州學”研究工作,目前杭州市有關部門正在著力組建一個科學完整的“杭州學”研究體系,包括“西湖學”、“錢塘江學”、“西溪學”、“運河(河道)學”、“良渚學”、“湘湖(白馬湖)學”。以“杭州學”為龍頭,搭建“1+6”的研究格局;以“叢書”為統領,通過“五位一體”編纂出版“全書”、“文獻集成”、“通史”、“辭典”、“研究報告”—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
“杭州出版社從前期開始介入,參與選題策劃,在整個叢書編撰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將來西湖、西溪、錢塘江、運河、良渚文化等系列加在一起,將形成一個2億字的小四庫全書。”出版社另一位負責人介紹。
杭州出版社打響了區域文化出版品牌!
吃“杭州飯”,服務好杭州
以學術文化為龍頭,以地域文化和都市休閑文化為基礎,是杭州出版社調整領導班子后重新作出的定位。
“一個城市出版社,必須堅持自身的特點,努力在小而強、小而特、小而優上下功夫。杭州出版社近幾年充分挖掘西湖資源、杭州資源,吃‘杭州飯’、‘百家飯’,立足杭州,服務好杭州,宣傳好杭州,而又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徐海榮對此深有感觸。
當照相機的焦距調到焦點時,影像最清晰,照片最逼真,這就是聚焦原理。聚焦杭州,吃“杭州”飯,杭州出版社要當仁不讓。就在新班子組建的第一年里,大批帶有“杭”味的圖書便火熱出爐。《胡雪巖故居》《萬松書院》《蘭蕙寶鑒》《千年勝跡雷峰塔》《錢塘里巷風情》《杭州的山》《杭州的水》《杭州的絲綢》等書,將觀賞性與實用性有機統一,剛問世便受到讀者喜愛,很多“老杭州”都爭相購買。也就在那一年,杭州出版社徹底扭虧為盈。
在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杭州出版社將吃“杭州飯”的一系列都市休閑類圖書,做得圖文并茂,雅俗共賞,讓前來觀光的游客將“杭州”帶回家,也讓杭州美景與人文歷史更大范圍地傳播。出版社將自身的經營責任與文化使命相聯結,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地域文化獨特發展之路。
正如時任杭州市委書記的王國平在杭州市文廣新局及杭州出版社調研時曾說的:“近幾年杭州出版社為什么發展這么快?關鍵是明確了定位,并在此基礎上傾力打造自身品牌。杭州出版社首先要姓‘杭’,吃好‘杭州飯’、‘西湖飯’。這是杭州出版社的特色所在、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