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種發生在未來的合約,具有高度的風險性。由于與傳統的會計理論相悖,在會計披露方面存在很多為題。本文從衍生金融工具特點出發,探討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介紹國外有關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披露的做法及經驗,提出完善衍生金融工具在會計信息披露中的對策。
關鍵詞: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建議
引言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衍生金融工具發展勢頭迅猛,股指期貨等衍生金融工具逐步進入投融資人的視野。雖然衍生金融工具在降低企業籌資成本、風險管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優勢,但資本市場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及實體經濟的疲弱及衍生金融工具與生俱來的未來性更加放大了其風險。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高杠桿性,一旦爆發危機,對金融系統和市場經濟的破壞力巨大,美國次貸危機、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的破產足以證明一切。然而目前我國新頒布的會計準則無法對衍生金融工具做出及時合理的反應,如何及時有效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所蘊含的風險,在會計上對其監督已經成為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焦點。
一、衍生金融工具和會計信息披露
(一)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又稱“衍生金融產品”,是與基礎金融產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指建立在基礎產品或基礎變量之上,其價格隨基礎金融產品的價格(或數值)變動的派生金融產品。與傳統金融工具相比,具有跨期性、杠桿性、聯動性、不確定性或高風險性等特點。
(二)會計信息披露
會計信息披露是指企業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使用者決策的重要會計信息以公開報告的形式提供給信息使用者,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關鍵在于披露是否真實可靠,披露是否充分及時以及披露的對象之間是否公平。會計信息披露主要表現為表內信息披露和表外信息披露。
表內信息披露:表內信息披露的內容主要是經過會計確認和計量的項目 , 涉及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權益變動表 , 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確認和計量的內容都需要依照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在財務報表中反映出來。
表外的信息披露:表外的信息主要是指按照會計準則有關規定披露編制財務報表時對金融工具所采用的重要會計政策、計量基礎等信息。另外 , 還應披露有關減值損失、違約借款、套期活動、金融資產及負債的公允價值、金融工具風險等信息。
二、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我國上市公司對金融衍生工具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1、信息披露格式不統一。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披露方式為表外披露或表內與表外混合披露,沒有形成規范的披露格式和披露內容。有關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都穿插在各個部分里面,加大了信息需求者獲取有效信息的難度,表外信息披露的手段比較單一化,大多只是簡單的文字性的闡述。
2、風險信息披露不足。首先,金融衍生工具產品的復雜性很可能掩蓋產品自身暗藏的巨大風險,導致風險的不斷積累,投資者依賴量身定制的金融衍生工具來管理和對沖違約風險,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度復雜又難以理解的特征,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其次,雖然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得到報告主體的普遍重視,有關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信息的披露也有所增加,但是也僅限于在報表附注中披露對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的描述性內容,有關衍生金融工具量化的風險信息披露依然不足,導致披露的相關性和有效性不足。
(二)原因分析
1、會計準則不完善、操作性較差。為便于新準則執行, 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 7號 —金融工具: 披露 》不久后,我國便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規定了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披露的框架和方向,但未發布詳細的解釋公告,比如, 對公允價值的估值模型、套期標準的衡量以及風險量化測算方法等方面規定得過于籠統,不易于會計人員理解,導致操作性比較差,會計實務和操作方面缺乏規范和指引。
2、公允價值的獲取難度較大。引入公允價值的前提示金融市場足夠活躍和完善,公允價值能夠準確地反映交易雙方的意圖和對標的的價值承認。但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成熟度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且相關制度建設不完備,在這中特殊的環境下采用公允價值存在一定的困難:一是標的流動性問題,二是標的估值準確性問題。
3、監管機制不健全。有效的監管機制能夠約束報告主體,使其及時充分準確地進行會計信息披露。然而,我國現有的監管機制不健全,監管部門還存在監管不力和后續懲處不力等諸多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導致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披露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
三、國際上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披露準則及其比較
目前只有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制訂出了比較權威的衍生工具會計準則。
(一)美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
美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1990年的《具有表外風險和信用風險集中的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SFAS105)、1991年的《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披露》(SFAS107)和1994年的《關于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披露》(SFAS119),標志著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準則的形成。
SFAS105要求金融機構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上述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質、條件、面值、保證金、協議價值、名義價值、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會計政策、擔保情況以及擔保未能兌現時的預期損失等信息,主要強調表外披露。SFAS107對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作了比較明確的要求。揭示的內容不僅包括金融工具公允價值本身,還應包括公允價值確定的依據、方法和相關的重要假設。在SFAS119中,FASB用列舉的方法給出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定義,要求從事衍生金融交易的企業按交易目的和非交易目的來劃分持有或發行的金融工具。
(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
IASB于1995年頒布了國際會計準則第32號《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IAS32),該準則繞開了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問題,規定了某些資產負債表內金融工具的列報要求。1998年IASB頒布了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IAS39),IAS32、IAS39的出臺標志著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準則的形成。
IASC在IAS32中規定了某些資產負債表內金融工具的列報要求,并明確了資產負債表內及資產負債表外金融工具應披露的信息。IAS39由于突破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確認和計量難題,其交易形成的金融資產和負債狀況即在財務報表中列報。IAS39修訂了IAS32中有關公允價值補充性披露條款,補充了有關會計政策披露條款和財務報表應包括所有與套期有關的以及與金融工具有關的附加披露條款。
(三)FASB 和IASC有關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披露的比較
比較FASB 和IASC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披露相關規定,可以發現:
(1)IASC 和 FASB 一直都致力于推動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且通過不斷修訂準則完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從而提高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質量,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可靠性。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是我國會計準則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兩種準則通用的前提是金融市場發展成熟,公允價值的獲取相對準確,而我國金融市場欠發達,相關研究和應用并不成熟,在金融會計準則制定、修訂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金融市場環境。
(2)其次,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發展是漸進式的,是理論研究和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的,針對目前我國價格機制不健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尚不成熟的特點,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制定和發展應循序漸進,在指南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會計實務操作。
四、[JP3]完善我國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披露的建議
(一)財務報告應披露更多關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相關信息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性,信息使用者若想了解其真實情況,需要大量全面的信息,這就要求信息提供者提供充分全面的信息,包括交易者對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目的,抵抗風險的能力,衍生金融工具的價格風險等交易情況等等。只有當信息提供者提供了充分有效的信息,信息使用者才能對衍生金融工具作出準確的評價,據此作出正確的決策判斷,同時也提高了信息的相關性。
(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形式
對于風險信息的披露,可以引入風險價值(VAR)披露模式。衍生金融工具VaR(Value at Risk)風險價值是未來其表外定量披露的重要方面,在VaR計算方法上,針對傳統VaR方法的不足,可以引入支持向量方法,對傳統的VaR風險計量模型進行了改進。當然這種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畢竟根據一個或幾個數據得出的結論往往不夠全面準確,它應該還其他風險的披露結合使用,對于公允價值的披露,不應只披露公允價值的結果,還應加強對公允價值取得過程的披露。
(三)改進財務報表結構
改進資產負債表,根據流動性、貨幣性、核心性和金融性等四種資產負債項目分類標準,按照金融性分類的主要依據和優勢,并按金融性分類標準對傳統的資產負債表進行改進,把衍生金融工具作為一個重要的會計項目納入其中,同時考慮了知識產權、自創商譽、人力資源、環境等新出現會計項目的表內披露。改進利潤表,考慮到傳統利潤表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等未實現損益的不足,引入全面收益理論,這種全面收益的思想是建立在公允價值的基礎上,使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的使用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全面收益表的引入也就是公允價值全面取代歷史成本的一種體現。
(四)堅持逐步推進原則
目前,雖然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盈利能力還不強,在會計信息披露方面與國際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在經濟發達國家,會計信息披露都很完善。隨著我國經濟市場的發展完善,對信息披露的質量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所以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形勢看,提高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勢在必行。但由于我國金融經濟市場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提出過高過嚴的要求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行的,而是應該結合我國的實際實行逐步推進的措施,逐步提高我國信息披露的水平,進而與國際同步。
參考文獻:
[1]張國永.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年
[2]王萌.關于衍生金融工具套期會計問題研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
[3]韓傳模,王桂姿.企業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列報和披露研究[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 2008-4
[4]魯小飛.西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J].1衍生警容工具的會計問題研究,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