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古典的分析框架下,主流經濟學更強調邏輯上可靠。福利經濟學的兩個定理可以用數學嚴格證明,邏輯本身是沒有漏洞的。我們更多地從其假設入手,來分析福利經濟學有關公平的社會含義。要保證效率和公平的均衡,必須在注重初次分配的基礎上,完善保護市場體制,壓制分利集團。
關鍵詞: 福利經濟學;分利集團;資源配置機制
學術永遠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所不同的是,自然科學往往可以用可控實驗來檢驗修正自己,社會科學往往只能強調范式,以自己的邏輯來編排歷史事實,以解釋能力來評價各自的優劣。在新古典的分析框架漸漸完備的情況下,主流經濟學似乎更強調邏輯上可靠,并大膽引進數理科學的方式來規范其邏輯框架。對于其他的社會學家們看來,新古典框架下的經濟學家對自由市場的迷信根本就是意識形態。福利經濟學的兩個定理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這些定理均可以用數學嚴格證明,能用數學證明的定理,邏輯本身是沒有漏洞的。本文更多地從其假設入手,來分析福利經濟學有關公平的社會含義。
一、福利學第一定理:市場機制是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機制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區分資源配置與資源配置機制的概念。資源配置與資源配置機制不同。資源配置是指在一個經濟體中如何分配生產要素以進行生產活動,它包括產出組合和投入組合的決策,即決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以及采取何種技術生產的問題。這首先要求了解消費者的偏好函數、生產者的生產函數,以及各種資源的稀缺程度,或是在不能完全了解時通過各種替代措施來尋找、預測這些信息。所謂資源配置機制,則是通過某種方式來產生出有關產出組合以及投入組合決策的機制。這種機制首先要解決經濟有效性問題,只有保證產出大于投入的機制才具有經濟上的可行性。還必須包括自然和社會的可持續性問題,要求我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需要信息和決策機制,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需要激勵和約束機制。資源配置機制所要解決的是可持續性和資源配置兩方面的問題。
一般而言,我們可以想象的資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公平配置。一是完全均等配置,這種方式經濟上可行性不強,配置效率低下;二是效用均等配置,包括在具體稟賦和技術下的生產均衡和具體分配和消費偏好下的消費均衡。這是經濟學里追求的均衡狀態,但對信息要求太高,技術上不可行。雖然計劃經濟體系一直追求這種效果,但是信息不可能完全獲得,即使統計調查的成本不計,也有很多信息必須在實踐中才能獲得,而決策必須在執行之前;三是一種減弱版,即納什配置,指在既定配置中,已達到這樣一種配置,任何人均無單方面改變策略的動力。即如果這個配置中的其他人不改變策略,任何一個在這個配置中的人都不能通過改變自己的策略來得到更大的效用。
2、林達爾配置。該配置是在考慮公共財產、外在性、政府支出等因素時的一種有關公共品和私人品的配置。在不存在搭便車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消費偏好和效用來配置公共品和私人品,來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當每個人購買并消費了公共財貨的總產量時,公共品的價格就是個人支付價格的總和。達到均衡時可使公共品的供給最有效。但搭便車行為的存在往往使公共品供給不足。
3、瓦爾拉斯配置。瓦爾拉斯認為,通過設計一種拍賣機制,對于任何一種商品的需求量的變動,總能找到一種價格,使得平均生產成本總等于該商品的價格,此時,便實現了局部的市場出清,達到了經濟均衡,賣者喊價的過程也就停止了,“除拍賣人外,所有交易人都是價格接受者。契約不具有約束力.直到拍賣人宣布市場結算價格清單以后,貿易才算成交”。而對于整個市場,也可以通過這一過程達到均衡,這是一種完全競爭和信息完全的市場機制。
4、帕累托最優配置。在帕累托看來,對于初始稟賦一定的經濟,如果在生產可能集中,某種資源的經濟配置,如果不能在不損壞該經濟中的所有個體的初始效用情況下,做出進一步提升整體效用的改變,那么,這個資源配置已達到均衡,稱為帕累托最優配置。
以上幾種配置方式,可以證明帕累托最優配置是信息上可能,經濟上可行的最優配置方式,并且,可以在數學上證明,競爭的市場機制所導致的瓦爾拉斯配置是帕累托最優配置。那么,我們就得到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即假定所有個人和企業都是利己的價格接受者,則競爭的均衡便是帕累托最優,并能導致共同利益。市場競爭均衡是最有效率的。
二、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的假設與缺陷
理論如此,但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實現帕累托最優配置需要一定前提假設。必須保證該經濟體系中所有個人和企業都是價格接受者,就是說沒有一個經濟單位具有足夠強大的市場力量,以至于形成壟斷;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理性的,目的都是自身利潤、效用的最大化,每個人選擇都基于自身一致的偏好、稟賦和技術可能集,且不受其他人的影響;競爭通過價格而實現,不存在技術、管制以及其它方面的市場壁壘;需求和稀缺的信息包含在價格中,并與個人自利行為聯系在一起;商品通過價格調整得以市場出清。
但是第一定理有很多缺陷。
首先,在實際生活中,經濟均衡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市場作用只導致一種通向均衡的趨勢。新技術、新商品、新市場層出不窮,個人偏好不斷變化,因此,大多數市場所呈現的是過度供給和過度需求。為了在技術上能夠處理,得到有用的理論成果,第一定理假定其不變。
其次,實際經濟中存在著壟斷者,市場不是完全競爭的。一方面,市場本身并不成熟,很多市場是伴隨新技術和新需求發展起來的。技術擴散和市場培育需要時間,市場初期并不存在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有限的市場參與者很容易結成戰略聯盟以分割市場。在市場進一步發育后,成功的先發廠商除了技術積累和產品開發 、品牌建設上的優勢外,往往已經完成資本積累和達到最優生產規模,單位生產成本要更低,具備價格優勢。另一方面,在公共品領域和自然資源領域,政府的管制和壁壘設置往往更具成效,在保護資源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名義下 ,人為制造壟斷。而同樣在此領域的資源稅和補貼等問題,也是自由市場建設的重大阻礙。經濟學家的方案比較簡單,那就是引入競爭,所以管制,壁壘,壟斷等等,在多數情況下都遭到經濟學家的反對。在這點上,經濟學家和人民大眾是站在一起的。競爭對老百姓是有利的,對廠商是不利的。
再次,現實中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經濟外在性和公共產品的存在使得出現市場失靈現象。市場往往只在私人物品和無外部性的情況下起作用,信息不對稱和外部性,都是市場失靈的經典原因。這也是我們需要政府的原因,政府是用來提供那些市場無法提供的東西的,而不是應該用來替代市場的,原因是因為剛才說的第一定理。因此,很多經濟學家會主張一個小政府,因為政府需要把自己的功能限制在需要它的領域。但是,究竟在哪些領域市場失靈,失靈的程度有多大,是一個可以辯論的話題。總的說來,很多經濟學家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第一定理假設的世界,因此他們的政策建議就會是努力朝那個方向努力,反壟斷,明晰產權等。庇古稅、科斯定理等對其矯正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
最后,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忽視了分配問題。雖然自由競爭的市場體制能達到帕累托最優。但是達到的帕累托最優與其初始狀態有關,不同的初始稟賦會導致許多不同的帕累托最優狀態,而且用可加總的社會總福利函數來衡量,某些帕累托最優要比其他最優更為合理。帕累托標準只適用于社會增量財富的分配,這種增量財富要么使一部分人受益,要么使所有人受益。一種極度不平等的初始稟賦,如某些人身無分文,而有些人卻腰纏萬貫,盡管通過帕累托改進,一些人的處境可能有所改善,但可能即使達到帕累托最優,社會總福利水平也遠遠低于一種強制分配的制度。而教育和個人發展也會受分配限制而導致社會發展緩慢。
三、福利學第二定理與公平
對于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的第四個缺陷,即自由放任所導致的初始分配不公,現實中有兩種解決辦法。
一種是我們有過的計劃經濟的辦法,中央計劃機構做出全面的消費和生產計劃,由政府和國有企業統收統支。在初始態極度不平衡時(不僅包括財富資本稟賦,還有技術、知識、社會地位,與外部市場的聯系等各種稟賦),計劃體制可以強制配置資源,將市場體制難以配置的資源引入社會化大生產體系中,加大閑置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力資本的積累和消費市場的建設。但是這個辦法的致命缺陷是,中央政府需要足夠迅速和準確得到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信息,并有處理如此龐大的信息的計算能力和理論支持,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同時,生產者和消費者有崇高的覺悟和完全的理性,把社會的、長期的需要當作自己的短期需要。
為了使經濟達到福利最大化,政府必須直接干預市場嗎?我們還有第二種辦法,是通過再分配手段改變初始稟賦,并由市場機制起作用。這就涉及到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首先假定所有個體都是利己的,也不能操作市場,是價格接受者。這樣,對所有個人和企業施加一個適當的一次性的總付稅,再加以財政轉移支付,就可以達到改變初始稟賦的目的。再通過自由競爭的市場體制,幾乎所有的帕累托最優均衡都能實現。也就是說,在初始分配公平的基礎上,市場機制能夠實現公平。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是第一定理的逆定理。第二定理證明,只要最初選定一個合理的收入分配方案或收入調節方案,能夠改變初始財富分配的比例,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可以實現任何帕累托最優。抽象的說,帕累托最優是一種均衡態,有無窮多個均衡點,市場競爭的結果是哪一個帕累托最優配置點,要靠市場競爭的前提,即初始的財富分配比例而定。初始的財富分配,就是個人所有的可用于獲取收入的物質資源,比如生產資料、勞動力以及資本所有權。個體以此參與生產,就可以在市場機制中獲得收入,收入可以采取工資、地租、企業家利潤、利息等等形式。
由上可以看出,在競爭均衡的自由市場條件下,個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相對不變。但要改變財富分配方案,就不是市場機制可以解決的問題了,這要求社會結構的改革,要求調整生產者、所有者、代理者以及作為規則維護者的政府等階層之間的物質分配格局,這必然會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
四、在市場與公平關系中的政府角色
西奧多·羅斯福說過,人民的福利就是政府的目標。一國的物質進步和繁榮,只要能給全體公民帶來精神和物質福利,就是好事。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指出,市場體制是可以實現帕累托最優配置的有效率的機制。第二定理指出,要實現公平,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必須改變初始資源配置。社會將怎樣通過調節競爭機制達到商品的帕累托最優配置呢?收入分配如何選擇呢?怎樣從眾多的帕累托最優中選出恰當的收入分配方案呢?這必須要靠政府通過公共選擇完成。
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優點在于其提供了評價公共政策的系統框架,某項政府活動能產生合意的分配結果嗎?某項政府活動能提高效率嗎?某項政府活動能以合理的成本完成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應讓市場自行發揮作用。[HJ1.6mm]
如果要在政治決策領域也貫徹市場原則,那么就是民主的投票原則??梢砸源藖頉Q定收入分配規則。
但是,首先,根據阿羅不可能定理,滿足普遍性、帕累托一致性、獨立性和非獨裁性諸條件的阿羅社會福利函數是不存在的。很難通過民主投票手段得到一致的結果,這還沒有計算重復的投票所帶來的成本上的巨大負擔。
其次,Olson的搭便車和集體行動的邏輯等理論又指出,民眾會出于自身的理性選擇而導致與預期相反的投票結果。奧爾森指出,如果個人是理性人,只有在一種行為的收益大于成本時,他才會做出這種行為。對于集體行動而言,光考察集團的成本收益是不夠的,需要有效的選擇性激勵,使得個體行為與激勵相容,大大減少外部性、不確定性帶來的“搭便車”行為。集團的行為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外部性的,自身與整體同時受益或同時受損的共容性行為,一類是自身受益導致全體受損的分利集團再分配行為?!按畋丬嚒爆F象不僅存在于集體中,也存在于國家中,這就是分利集團。均衡化是市場達到完美配置的表現,當不均衡時,壟斷力量就會壓制競爭,阻止生產資源進一步流入,出現“經濟租”,分利集團通過再分配掠奪“經濟租”。通過“尋租活動”(rent seeking) ,分利集團得以影響經濟政策的制定,改變收入再分配的方案,從而增加自身收入。這些政策包括稅收、補貼政策,提高市場準入門檻、阻止要素自由流動,豎立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保護主義貿易政策等。
通過不斷的再分配政策改變資源稟賦的政府必然會弱化市場,產生分利集團,長期來看,不利于公平發展。所以,在初始完成公平分配之后,我們需要一個“強化市場型政府”,即能夠給市場經濟帶來繁榮的政府。其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存在可靠且明確界定的財產權利和公正的契約執行權利;第二,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強取豪奪。即保護市場制度、壓制分利集團。
所以我們在經濟體制改革中,不能只走所謂“漸進式道路”,只注重產權變更,不注重市場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分配改革,這樣會造成兩極分化。收入、財富分配差距懸殊,會導致內需不足與產能過剩的經濟危機,還會破壞社會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造成競爭機會不均等。若是大多數群體通過努力也不能改變其社會地位,若是分利集團成為再分配的主要得利者,市場機制不僅不能帶來公平,也不能帶來效率,更有可能帶來的是社會的普遍對抗和動蕩。
參考文獻:
[1]羅森,《財政學》第六版[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2]李曰琴、李風圣,《論市場體制與效率和公平的關系》[J].《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第1期
[3]摩根:《貨幣學派與凱恩斯學派》[M].商務印書館,1995年
[4]李紅亮、賈后明,《論福利經濟學的分配之困》[J].《經濟問題》,2010年第10期
[5]管清友,《曼瑟·奧爾森經濟思想述評》,《上海經濟研究》[J].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