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式成立,意味著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金融與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滲透和融合的程度將不斷加深。在此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某家銀行若爆發危機,自貿區內其他銀行很可能被傳導。中國-東盟國家間的銀行危機國際傳導機制主要有兩種:接觸式傳導和非接觸式傳導。前者主要是通過貿易和金融渠道進行,而后者則是通過心理預期實現。
關鍵詞: 銀行;銀行擠兌;金融危機;傳導
一般而言,銀行危機是指現實或潛在的銀行擠兌或銀行經營失敗引致銀行停止支付或迫使政府通過提供大量援助進行干預的情形。銀行危機傳導是指一家銀行發生的危機會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某種途徑影響其他銀行,并導致其他銀行隨之也發生危機的過程。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式成立,中國與東盟結成了更加緊密的經濟聯系,中國與東盟國家將迎來更快的發展期。但我們不能盲目樂觀,必須警惕銀行可能發生的危機及其國際傳導。因為理論和歷史經驗都告訴我們,在開放經濟條件下銀行危機容易在國際傳導。為此,我們有必要弄清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銀行危機的傳導機制,以便更好地加強金融監管。
一、中國—東盟銀行間危機傳導風險
下列幾方面的原因,增加了中國-東盟銀行間危機傳導的風險。
(一)中國-東盟銀行間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根據信息經濟學理論,信息不對稱是指在當事人雙方中,一方擁有信息,但另一方參與者不擁有信息;或者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而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信息不對稱容易導致事前的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和事后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中國和東盟各國,由于國情不同,歷史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不同、經濟實力不同,加上出于國家安全考慮,以及各銀行出于保護商業機密和保持競爭優勢,各國銀行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信息不對稱的客觀存在,使得當一國某銀行發生危機時,其他國家的銀行并不能充分掌握該銀行的真實信息,這可能會導致兩種后果:一是使得健康銀行錯過了防范危機傳導的最佳時機,導致危機的傳導實現;二是過度反應,產生銀行恐慌,本來某銀行的危機可能并不嚴重,但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健康銀行誤判形勢,并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二)中國-東盟經濟上的緊密聯系。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中國與東盟各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自由貿易市場,各國經濟毫無疑問將會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中國與東盟形成自由貿易市場,一方面能夠促進各國貿易及各國經濟的良好發展,進而增進各國的社會福利,但另一方面,更加緊密的經濟聯系客觀上反而增強了危機傳導的風險,因為大家相互結合在一起,當一國發生某種程度的危機,將會迅速地透過各種渠道,將危機傳導至其他地區、其他國家。
(三)中國-東盟金融監管合作程度低,難以及時控制危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于2010年1月1日才正式全面啟動,自貿區形成的時間短,各方面還存在著諸多不完善之處,這其中包括有效的金融合作機制還沒有形成,各國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和效力不高。在這種情況下,當一國金融體系內出現危機,整個自貿區的金融體系很容易被傳導。
(四)中國與東盟國家領土爭端可能會引發銀行危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雖然已經正式全面啟動,但由于中國與東盟某些國家存在領土爭端,特別是2012年菲律賓、越南在南海問題上更加瘋狂地挑恤中國,南海問題可能會引發地區政治關系緊張,甚至可能爆發戰爭,進而損害各國的經濟合作。當經濟出現問題,作為經濟核心的金融業自然不能獨善其身。
二、中國-東盟銀行間危機傳導渠道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加強了各國經濟的聯系,卻增強了銀行危機傳導的機率。危機傳導的具體渠道,大致可以分為接觸式傳導渠道和非接觸式渠道兩類。
(一)接觸式傳導渠道。接觸式傳導渠道是指危機通過實質性的經濟聯系從一國傳導至另一國家,具體包括貿易渠道和金融渠道兩種。
1、貿易渠道。貿易渠道是指一國的金融風險或危機通過對外貿易渠道惡化與其聯系密切的國家的經濟基礎,從而導致金融風險或危機向他國的擴散。這一危機傳導機制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直接的雙邊貿易機制,其作用原理是:在兩個貿易聯系緊密的國家間,危機導致本幣貶值和國內消費與投資下降,這會造成該危機發生國對貿易伙伴國出口的增加和進口的減少,從而使該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條件惡化,進而使其國內經濟基本面受到惡化,引發危機。二是間接的多邊貿易機制,它作用于多個出口結構類似的國家之間,當其中一國爆發金融危機并導致貨幣貶值時,其他出口結構相似的國家面臨兩難選擇:貨幣若不貶值,其出口商品將喪失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結果便是該國貿易收入下降,經濟狀況惡化,誘發經濟危機;若這些國家選擇主動性的貨幣貶值來保持出口競爭能力,則會引發競爭性貨幣貶值的惡性循環。東盟國家與我國經濟結構高度相似,若某個國家在危機面前選擇貨幣貶值,那么其他國家的出口產業將面臨貨幣貶值國的嚴峻挑戰,進而可能導致其他國家整體經濟的惡化,該國銀行也會陷入危機。
2、金融渠道。金融渠道的影響是指一國金融危機發生后,其國際資金流動發生突變,從而對他國金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誘發他國也出現金融危機。金融渠道的危機傳導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1)當一國發生危機時,其國內金融機構被迫向退出市場的投資者提供貨幣,結果這些金融機構將面臨流動性困難。為了緩解這一局面,這些金融機構會從其他國家調回資金,此舉會導致其他市場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2)如果兩國資產運動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則跨市場的套期保值行為會迅速地將一國發生的金融危機傳導至他國;(3)如果一些國家從相同的貸款者處借貸,若其中一個國家發生危機,則貸款者出于重新分配和調整資產組合的風險水平的考慮,可能會重新安排其資產,即收回對其他國家的貸款,從而導致其他國家也出現金融危機。(4)銀行間的相互投資。中國與東盟建成自貿區以后,不同國家銀行可能會結成戰略聯盟,比如成立合資銀行。當甲國銀行發生危機后,必然會通過合資銀行影響到乙國銀行的正常經營,嚴重的話可能引起乙國居民對本國銀行失去信心,從而導致乙國銀行也發生危機。
(二)非接觸式傳導渠道。與接觸式渠道不同的是,非接觸式渠道的影響是非接觸性的,換言之,危機對他國的影響并非是通過國與國之間的實際經濟聯系,而是公眾的預期,也即金融市場上的“羊群效應”。CalvoMendoza(2000)分析了金融市場上的這一行為。由于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區域內經濟相互滲透和融合,在此背景下,區內任何一個國家發生銀行危機時,幾乎所有投資者都會相信其他國家銀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程度不同的影響。而這種預期一旦形成,就意味著投資者對經濟前景持謹慎態度,其結果是投資者的投資收縮。投資收縮往往伴隨著大規模裁員和降薪,因此,居民開始謹慎消費。投資和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兩大支柱,二者的萎縮必然沉重地打擊經濟的增長,進而導致銀行業陷入困難。這是預期通過作用于實體經濟引發銀行危機。預期也可能直接透過銀行引發危機,即國內居民對本國銀行系統的擔心,引發“銀行擠兌”,從而引發本國銀行危機。
三、中國-東盟銀行間危機傳導的防范策略
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建成及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背景下, 中國-東盟各國金融市場會互相滲透,金融市場運行環境將更加復雜,金融危機極容易在各國之間相互“傳導”。在這一背景下,任何國家要想在危機面前獨善其身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國央行和監管當局應充分認識到國際金融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協調政策和聯手操作干預市場,才能有效地緩解金融危機的進一步發展。
(一)建立和完善金融監管合作的法律框架。這是從制度上保障金融監管合作的有效性和長久性。當然,金融立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健全金融監管合作的法律框架也需要各國長期努力,但各國應當為此作出不懈努力,最終實現歐盟式的一體化監管框架,即最終以法律的形式規定統一監管的組織機構、超國家的執法權限以及危機防范和救助的具體行動機制。[HJ1.45mm]
(二)加強信息交流。各國銀行監管當局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搭建信息交流平臺。短期來看,這是最現實的選擇。在銀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銀行國際化戰略加緊推進,創新步伐加快,產品的復雜程度加深,同時銀行大力拓展了表外業務,并日益滲透到保險、證券行業,混業經營的趨勢非常明顯,使得一國銀行業的監管者單憑一已之力難以全面跟蹤本國銀行的經營情況,因此各國監管主體之間要加強溝通和協作,實現信息共享,提高共同應對危機的能力。
(三)完善共同的危機處理機制。應對危機傳導的防范策略,必然包括危機處理機制,即當危機不可避免地來襲之時,各國如何控制危機的進一步漫延,以便把危機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可喜的是,中國-東盟金融危機救助機制建設已經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在《清邁倡議》框架下,至2008年底,中國與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簽署了6份總額為235億美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2009年以來,為共同抵御危機,亞洲各國央行建立本幣互換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又先后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的貨幣管理當局簽署了總額為3300億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同年12月,中國與東盟共同參與設立了總規模為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這些措施大力提升了中國-東盟應對銀行危機的能力。此外,在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組織(EMEAP)框架下推動成立貨幣與金融穩定委員會,標志著亞洲區域監督進程以及貨幣與金融穩定建設進入機制化階段。
結論
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的背景下,銀行危機在區內通過接觸式渠道和非接觸式渠道進行國際傳導的機率將會大大增加,其危害的程度和范圍有可能是超預期的,因此各國應及早引起高度重視,并應從短期和長期同時著手,積極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HS1][HT8.5H]參考文獻:[HTF]
[1][ZK(#]Kaminnsky, G·L·, and C·M·Reinhart. On Crises,Contagion, and Confusio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al. 2000, (51).
[2]Kodres, L., and M. Pritsker. “A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 of FinancialContagion,”mimeo,IMF and Federal Reserve Board. 1998.
[3]Masson, Paul. “Contagion: Monsoonal Effects, Spillovers and Jumps betweenMultiple Equilibri-a,”mimeo, IMF. 1998.
[4]吳曉靈,東亞合作:成因、進展及發展方向,國際金融研究[J].2007年08月;
[5]張雄,金融危機理論演進與發展研究,商業研究[J].2007年05月;
[6]湯凌霄,銀行危機理論述評,沈陽大學學報[J].2008年6月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