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個人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呈現出規模持續擴大、短期產品主導、同類產品收益率差別大、資金投向趨于穩健等特點。雖經有關監管部門整頓規范,但理財產品市場仍存在信息披露不規范、未充分履行風險提示義務、資金投向不明等現象。保護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和合法權益,需要商業銀行、監管部門和個人投資者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 個人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風險;信息披露
最近,市民趙先生不時收到某商業銀行短信,邀請他去購買該行的理財產品(下文所述銀行理財產品均為個人銀行理財產品)。由于近幾年股市疲軟,樓市也讓人不敢輕易“下手”,趙先生還真動了購買理財產品的心。不少手頭有點余錢的市民,也在考慮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然而,當趙先生來到銀行網點大廳咨詢時,各種各樣期限、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信息令人眼花繚亂,加之在網上看到不少關于購買理財產品出現虧損的新聞,趙先生有點猶豫了。那么,當前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有些什么新特點?購買理財產品需要關注哪些問題?又可以通過什么方式來控制風險呢?
一、當前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發展的新特點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業務是繼樓市、股票、基金等投資方式之后,市民又一項新興的投資選擇。該業務自2005年開辦以來發展迅速,到目前已發展到相當大的規模,并呈現出以下新特點:
(一)理財產品發行規模持續增長,增速有所趨穩
據統計,2012年各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近3萬款,募集資金規模流量不低于20萬億元,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均創歷史新高。不過,不同于前幾年理財產品發展的空前繁榮,2012年初開始,隨著利率環境和監管環境的變化,理財產品逐漸進入穩健和規范發展期。
(二)超短期產品受到遏制,短期產品仍是主導
在2012年銀監會發文規范超短期產品發行之后,一個月以內期限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大幅減少,而1-3個月期限理財產品占比大幅上升,短期產品仍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主導品種。原因主要是市場對該類產品有較強需求,包括持幣觀望的股民、有不確定日期大額資金需求的投資者等。另外,很多銀行通過月初發售理財產品,月末或季末到期轉化為銀行存款的方式,突擊抬高月末、季末等時點存款來規避監管層的考核也是一方面原因。
(三)各商業銀行同期發行的同類產品收益率差別較大
從理財產品發展戰略上看,大型商業銀行業務發展更趨穩健,部分銀行還取消了分行自主發行產品的權力。而中小股份制銀行的資金相對于大型銀行較緊張,迫于存款壓力采取了相對激進的策略,同期發行的同類型產品預期收益率往往比大型銀行要高,有的產品甚至高一個百分點以上。
(四)產品資金投向趨于穩健,債券和貨幣市場成主流
因受部分理財產品出現虧損、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及銀行信譽產生質疑的影響,當前銀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資金都流向了債券和貨幣市場等流動性好、風險低的領域,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類理財產品占比增多,逐漸成為市場主流。
二、當前銀行理財產品需要關注的問題
有關媒體報道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市民投資者投訴不斷的事件,主要是由于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不規范、未充分履行風險提示義務、資金投向不明等原因造成的。
(一)理財產品名稱存在誤導性
雖然銀監會曾多次強調,理財產品(計劃)名稱應恰當反映產品屬性,避免使用帶有誘惑性、誤導性和承諾性的稱謂。尤其是在為非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計劃)命名時,應避免使用蘊含潛在風險或易引發爭議的模糊性語言。但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名稱卻仍然通過使用不合規的稱謂誤導消費者投資。如某些商業銀行發行的名為“安心得利”、“匯得盈”、“安享回報”等理財產品均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但產品名稱對預期收益和風險保障帶有較為明顯的誤導性和承諾性,很容易導致投資者誤作為保本型、穩健型理財產品購買。
(二)理財產品說明書未披露核心信息
理財產品說明書是市民投資者了解理財產品的重要資料,但很多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普遍對投資的具體金融工具及比例等核心信息披露不夠充分。如某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只簡單說明募集資金將通過信托計劃等方式進行投資,對于具體的投資行業、投資企業和投資比例等情況未作說明,投資者對產品具體風險狀況無從知曉。同時,理財產品說明書只表述產品預期收益率的測算數據,對測算方式和主要依據沒有提及。
(三)履行風險提示義務不夠充分
一是理財產品宣傳資料中未用醒目文字提示風險。部分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營銷宣傳中過多地鼓吹收益,回避或淡化風險。如某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宣傳資料中將“預期收益率”用大號字標注在顯眼位置,而風險提示只用小號字在不顯眼的地方一兩句話帶過。二是在給客戶介紹理財產品時口頭提示風險不足。很多銀行營銷人員為多完成任務、多拿提成,盲目鼓動市民購買理財產品,卻較少提醒客戶謹慎防范風險。如某銀行營銷人員對前來咨詢理財產品收益的市民表示,“最差也會保本,不過從以往幾期產品來看,都能夠達到預期收益。”三是對理財客戶風險評估問卷流于形式。現在各商業銀行在客戶初次購買理財產品前都要求其填寫風險評估問卷表,根據問卷填寫情況推薦適合的理財產品給客戶。但出于能夠多售出理財產品的心理,銀行營銷人員往往沒有提醒客戶認真填寫風險評估問卷表,反而告訴客戶購買理財產品需達到的最低分值,誘導客戶打高分來達到購買理財產品的標準。
(四)銀行隱匿理財產品資金投向
部分銀行存在出于多種目的隱匿理財產品資金投向的現象。如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一直是銀行理財產品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不過因其風險問題,銀監會早已叫停該類理財產品。但目前仍有多家銀行和信托公司發售銀信合作理財產品,其中多款涉及貸款信托,而且部分銀信理財合作產品打起模糊戰術,在說明書中有意隱藏資金投向。另外,各銀行總行統一管理分行上繳的理財產品資金,“資金池”資金流向復雜,使得基層監管部門難以掌握具體信息。
三、相關對策和建議
規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售和運行,減少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需要商業銀行、監管部門和個人投資者的共同努力。
(一)商業銀行應充分規范披露理財產品信息,加強自身管理
一是在發售理財產品期間,要嚴格以《銀行理財產品宣傳示范文本》為藍本規范宣傳,以《商業銀行理財客戶風險評估問卷基本模板》為要求認真負責地對待客戶問卷評估,按規定向投資者和監管部門充分規范地披露理財產品的信息,并進行必要的風險提示。二是要及時跟進理財產品的售后服務,定期披露理財產品的凈值和預期收益情況,讓客戶能夠及時地了解他所購買的理財產品情況,努力加強雙方的進一步理解和信任。三是應按照產品說明書的約定,關注企業經營、資金償還能力等方面的情況,確保產品平穩運行。同時對未來兌付可能出現困難的情況要及時做好相應的應急預案和風險監控。
(二)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監管機構應加強合作,建立理財產品協調監管機制
一是要按照《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等規定,以及其他有關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制度、措施手段,督促商業銀行加強理財產品信息披露,嚴厲查處不按規定披露信息和提示風險、虛假或誤導性宣傳、違規造成客戶重大損失等行為,保護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和合法權益。二是要在商業銀行發售理財產品期間及之后,通過現場檢查、非現場檢查等多種途徑強化對商業銀行執行理財產品有關政策情況的監督檢查,嚴格控制其募集資金的投向。三是建立和完善理財產品牌照管理制度,嚴格資質準入,禁止不具備相關業務能力的銀行從事理財產品銷售活動。
(三)個人投資者要正確認識理財產品,保護自己的切身利益
居民購買理財產品之前,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正確認識理財產品并非“包賺不賠”,要根據自己的年齡、收入、家庭結構等情況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保證自己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一是要了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一般指的是“預期收益率”或者“最高預期收益率”, 僅是一個理論值,而不是實際收益率。二是要了解理財產品所提供的收益率多為年化收益率,就是把當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換算成年收益率來計算,而非投資期限內的預期收益率。三是如果銀行代銷的是第三方機構產品,比如基金、保險、信托理財等,其設計和發行機構都不是銀行,銀行只是提供了一個資金匯劃的平臺,而不承擔此類產品的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