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融壓抑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與肖在上世紀70年代創立的發展經濟學理論,該理論對目前的我國依然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在我國目前的企業融資中,金融壓抑現象普遍存在:中小企業融資難,中央企業或壟斷企業信貸資源卻用之不竭,商業銀行吸收儲蓄的難度增大,而因利率管制與信貸資源緊張所產生的腐敗與風險問題日益突出等等。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逐步放緩,金融壓抑現象不利于發揮國民及中小微企業的企業家精神;不利于創新產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利于擴大內需;不利于擴大就業與社會穩定;不利于經濟增長,是我國亟需解決的金融改革首要問題之一。本文建議政府加速進行貸款利率市場化,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促進銀行提升市場化競爭力,在利率市場化中實現軟著陸,并著力推進全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
關鍵詞: 金融壓抑;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利率市場化
2012年二季度,我國GDP增長7.6%,創下自2009年二季度(7.9%)以來三年新低。在經濟增長放緩的過程中,我國金融領域的“金融壓抑”現象凸現: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情況屢見不鮮,而中央企業、壟斷資源企業的貸款意愿顯著下滑,銀行存貸款增長放緩等等。今年6、7月,人民銀行兩次下調存貸款利率,更令人關注的是央行同時擴大了存貸款利率的上下浮區間,邁出了利率市場化的第一步。這些經濟現象以及已經啟航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使得我們有必要回顧相關的發展經濟學理論,關注我國的“金融壓抑”現象,分析其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并提出相應的金融改革建議。
一、金融壓抑理論回顧
“金融壓抑”(Financial Repression)一詞源于上世紀70年代著名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與愛德華·肖創立的金融深化理論。在國內,亦有經濟學專著將其翻譯成為“金融抑制”。本文采用《麥金農經濟學文集》中的“金融壓抑”譯法,該譯法能更貼切地反映政府金融政策的非市場化及金融改革滯后所導致的金融運轉不暢,更生動地反映利率限制與信貸資源管制對經濟增長壓抑的現實情況。
1973年,麥金農發表了《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肖發表了《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兩書成為了金融壓抑、金融開放與金融深化理論的奠基之作。麥金農指出在發展中國家,企業家往往面臨不同的生產機會、融資狀況,及投資回報率,處于廣義的資本市場分割狀態。僅有少量的受政府保護或擁有壟斷資源的企業可以得到低息貸款或外部融資,但其回報率往往是偏低的。而大量非壟斷、中小企業、創業者只能通過“自我融資”進行生產,或者只能通過典當行、甚至高利貸等不正規渠道獲得融資。而政府由于受傳統凱恩斯思想的影響,簡單地認為低利率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高利率抑制經濟增長,從而進行利率管制。他認為,人為的壓低利率一方面不能吸引和刺激儲蓄;另一方面,導致銀行完全向低風險的國有企業或者壟斷企業貸款,而這些企業的邊際投資收益遞減,利用低息貸款進行低收益投資,使得整個社會投資效率低下,這就是所謂的“金融壓抑”現象。他主張采取取消最高利率限制、提高實際利率、銀行向各類企業發放小規模貸款等一系列“金融開放”(Financial Liberalization)的措施以刺激資本積累和推進經濟增長。愛德華·肖則針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與經濟環境,提出了“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為核心的發展戰略。他指出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深度金融與淺度金融對經濟起著促進與抑制的作用。他認為金融深化首先要貨幣深化,主張放棄利率限制,打破政府管制對市場的人為分割,打破銀行業的壟斷,并配套進行財政稅收、外貿及匯率體制改革。
二、我國的金融壓抑現象
凱恩斯曾經說過,“許多實干家自以為不受任何經濟理論之影響,但往往恰恰淪為某個已故經濟學家學說之不自覺的奴隸”。經過三十多年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中國企業融資的現狀恰恰呼應了近40年前兩個偉大的美國經濟學家在地球的另一端開創的經濟學理論。雖然經過改革開放,尤其是近10年來國內銀行業的重組、改革、改制、上市,我國各類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與風險控制能力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的飛躍,但就我國整體企業融資狀況而言,金融壓抑現象依然普遍存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合計為2.01萬個,其總資產合計為53.5萬億,創造利潤總額為3.3萬億元,對應總資產收益率約5%,就業人數為4001萬人。而私營企業(多數為中小企業)的企業總數為17.76萬個,總資產合計為12.9萬億,創造利潤總額為1.7萬億,對應總資產收益率約10%,就業人數為3002萬人。可見大型及國有企業占據的資金資源約為私營企業的3倍,但資產回報率卻只有一半,就業人數也僅多三分之一,凸現了中小企業占用資源少,但盈利性及就業貢獻高的情況。比中小企業更小的,還有大量的微型企業、個體經濟,他們即使業務已經干到一定的規模,仍然無法得到貸款,因此,民間金融盛行。在浙江、江蘇、江西等地的農村,每月2-3%甚至更高的民間借貸幾乎發生在每一個村鎮,非法集資以及由此引起的群體性事件屢見不鮮。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另一個體現是,合法的租賃、典當等非銀行融資渠道快速發展。據銀監會統計,截至2011年底,銀監會監管金融租賃公司資產達5261億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約三成投入了中小企業。另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4433家典當企業,全行業注冊資本584億元,與2006年相比,企業數增長了2.3倍,注冊資本總額增長了5.1倍,“十一五”期間典當業累計發放當金近6000億元,其中中小微企業占據80%以上。但是,這些行業畢竟沒有吸儲的功能,其資金來源有限,往往通過變相銀行貸款等手段獲得資金,即不能滿足中小企業融資的主體需求,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銀行轉移支付資金的監管難度。
(二)中央企業與擁有壟斷資源的企業融資過剩與投資不經濟。由于受貸款利率的限制,銀行只有去選擇那些風險最低的客戶才可以獲得最大的收益,因此銀行對有國家信用評級的中央企業或者是地方但有政府背景或是有壟斷資源的企業(所謂“優勢企業”)貸款趨之若鶩。在北京,一個中央企業主管資金業務的負責人一個電話可以讓十幾家銀行的行領導顛兒顛兒的過來,相對易于獲得的資金導致了該等企業投資沖動與邊際投資回報遞減。而且這些企業往往存貸雙高,即賬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與貸款余額同時高企,而資產回報率則偏低(參見前段大型及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的總資產收益率的比較),顯示了資金優勢企業依靠低成本債務融資支持企業發展,卻獲得了比中小企業還要低的資本回報。
(三)存款利率缺乏吸引力。中國作為亞洲勤儉持家的國家典范,素來以高儲蓄率而聞名于全球,這也是諸多西方經濟學家對中國三十年經濟奇跡追根溯源挖掘出的經濟增長驅動因素之一。但人們始料未及的是,近些年來,中國商業銀行在資產負債表的右方存款吸引方面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一方面以吸儲為目的的銀行營業網點已經遍地開花,網點密度幾乎無法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銀行理財、短期高收益產品等變相吸儲產品層出不窮,攬存短信讓人不勝其擾,但依然增儲有限。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近年來全國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年增加額逐年下降,從2008年的約4.5萬億下降到2011年約4萬億。究其根本,銀行吸儲困難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經濟最重要的手段“價格”(即是銀行存貸業務中的“利率”)不在自己手上,而完全受制于國家對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雖然2012年6月8日,央行在降息的同時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擴大至基準利率的1.1倍,但與市場化仍有很大的距離。2010-2011年,我國年度加權平均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分別為2.3%和3.3%,而當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分別增長3.3%和5.4%,因此剔出通脹因素后的實際利率分別為-1%和-2.1%,意味著中國存款實際處于負利率水平。如此的非市場化利率,即導致了居民存款增加下降的困局,又導致了居民存款向民間融資、高利貸、非法集資等渠道的流失,甚至進一步導致民間游資炒作的盛行。近年來,炒房,炒玉,甚至炒大蒜等不正常現象,在根本上與中國居民存款缺乏基本的回報而不得不另謀他途有關。
(四)腐敗與風險的溫床。由于貸款向優勢企業一邊倒,增加了銀行為獲得貸款資格而輸送利益的可能。實際上,有的企業即使有了現金,由于種種原因亦不愿意償還銀行貸款,反倒再存到銀行,獲得雙邊的尋租機會。另一方面,地方上即使是一些投資回報高的優質項目,因不具備標準的“貸款資格”,亦有可能貸不到款,因此需要請客送禮甚至行賄方可獲得貸款,這不僅導致了腐敗,而且由于找了人,行了賄,弱勢貸款方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其對貸款能否如期還款亦有了另類的期盼,反而增加了銀行信貸資產的風險。
三、金融壓抑不利于經濟增長
(一)人民群眾的企業家精神、創新精神難以發揮。縱觀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發揮普通老百姓的聰明才智與積極主動性是改革的根本。從“包產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經常項目開放發揮出口企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到近些年互聯網、文化媒體產業中國力量的快速崛起,無不與中國人的積極主動性、創造力與廣大中小企業及個體經濟的企業家精神、創新精神密切相關。而中國中小微企業、個體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如果沒有適度的外部融資的支持,全靠自家攢錢、親朋借貸、當鋪、民間融資等非主流渠道,其創業的精神將受到很大的抑制,甚至使創業不可行。在海外,如果中小企業甚至個人有很好的歷史信用記錄,項目可行,其完全可以獲得銀行無抵押貸款。因此,我國的金融壓抑現象已經影響到國民創新精神、企業家精神的充分發揮,從長遠看,將影響到我國創新型社會的建立。
(二)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盡快實現產業轉型,結構調整,已是黨和政府形成的高度共識。而如何逐步減少對高耗能行業、投資拉動型產業、房地產行業的依賴,必須從促進創新型產業、節能產業、文化產業、高端服務產業等產業的快速崛起入手。而這些產業往往起始規模小,為民營、個體自發,不屬于壟斷性行業,多數難以按照國家限定的貸款利率從銀行獲得所需貸款,因此如不進行金融開放改革,放開利率管制,這些產業難以快速發展,從而使我國的產業轉型與結構調整缺乏配套的金融支持。
(三)不利于擴大內需。金融壓抑現象使得居民老百姓、創業者、中小微企業主過度依賴自我融資,以實現創業、業務擴張,甚至保有現金以備教育、醫療所需,導致該等人群減少消費、推后消費,或者僅“消費”具有投資價值的商品,這與擴大內需的政策導向相背,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利。
(四)不利于擴大就業與社會穩定。資本密集型企業與服務、勞動密集型企業對就業的貢獻大有不同。目前易于獲得貸款的中央企業、壟斷資源型企業往往屬資本密集型、投資拉動型產業,其創造不了太多的就業機會。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國有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達8.2萬億元,私營和個體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為7.3萬億元,兩者的比例為1:0.89。而2011年國有單位新增加的就業人員為188萬人,私營和個體企業新增加的就業人員為1601萬人,兩者的比例為1:8.5。這說明對資本密集且資金寬裕的國有企業其增加1個億的投資所增加的就業,遠遠不及這一個億投資于中小微、私營與個體企業所產生的就業。目前就業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不穩定的突出影響因素之一,據統計,到2011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人口率4.1%,而實際實業率更高。因此,在考核商業銀行社會效益時應亦考慮其貸款資金帶動的就業等社會指標。
四、消除我國金融壓抑現象的幾點建議
(一)加速貸款利率市場化。2012年7月6日,人民銀行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從原來的基準利率0.8倍進一步下調至0.7倍,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又前進了一步。但對企業的貸款利率上限仍不得超過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市場化即意味著銀行可以根據貸款人的信用情況,自身的商業判斷與業務需求,自行確定貸款利率。對于銀行認定的高信用等級客戶,銀行可以以低利率貸款,對于低信用等級客戶可以提高貸款利率,高、低限均不受限制。在這樣的市場化政策下,央行的貸款利率指引更多的只是一個指引示意價格,可能其只針對最優信用級別的貸款人。銀行可進行差異化定價,并需要為此配套更嚴格的客戶調查、項目審核以及內部風險控制措施。對貸款人而言,沒有貸不到的款,只有成本高的款。基于目前我國民間借貸的高利率,銀行實現市場化、差異化貸款定價之后,對目前通過民間信貸、高利貸融資的合法經營企業與個人都會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雖然其從銀行貸款的利率高于基準指導利率,但是預計會遠低于民間借貸利率水平。這將有效促進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促進服務產業的發展,降低其融資成本,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加速存款利率市場化。目前我國存款利率較基準利率浮動的上限為10%。存款利率市場化可以使銀行擴大存款規模,并具有更高的市場貸款能力。這樣那些能夠實現更優風險扣除后貸款利率的銀行可以更高的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從整個社會角度講,這種市場化改革鼓勵了管理能力卓越的銀行,刺激了那些依靠國有壟斷資源的銀行加速市場化轉型與發展,也擯棄了那些通過各種不合法手段獲取存款資源的作法。這樣對廣大人民群眾也更加公平,不至于由于國家存款利率的限制而使得省吃儉用積攢的辛苦錢的利息被通脹侵蝕,甚至不足以補償貶值損失。這對于合理化我國銀行業的競爭格局,提高銀行體系運營效率,避免居民存款流失,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三)加強銀行市場化能力的建設,確保“軟著陸”。銀行是企業融資的關鍵中介,尤其鑒于我國股票市場尚處于發展中,受宏觀政策影響大的現實情況。目前存貸利率鎖定的現狀,使得銀行業缺乏創新因素,搞關系、喝酒,一手拉存款、一手拉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后,對銀行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嚴、更高的要求。銀行需要對行業、企業、企業主、關聯方、業務合作伙伴、經營現金流等情況,有著更深入、更廣泛的了解,而且需要更詳細、實時的信息系統進行檢測與數據分析。這些市場能力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國家在利率市場化的同時,積極地引導、培訓,協助其形成這些能力。對于無法快速提升市場化能力的銀行,其市場地位會逐步下降;對于缺乏風險控制能力,盲目求大,利率放開后資產質量急劇下滑的銀行,需要早發現,提前預警,避免出現銀行倒閉或者擠兌事件,真正實現利率市場化改革中銀行的軟著陸。
(四)中小微企業及國民信用體系的建設。西方發達國家利率市場化定價的一個重要工具即是全社會信用體系的高度發達。由于信用體系決定著企業、個人的融資可行性與資金成本,甚至業務發展、個人就業,因此,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企業,都會高度關注自身的信用記錄,關注度不亞于改革開放前國人對個人檔案的關注。西方發達的信用體系使得任何銀行在對企業和個人作出貸款決策時有著充分有力的決策依據,而這正是我國所缺失的。因此,監管機構應當著力進行企業及個人的信用體系的建設,加強相關數據庫與信息系統的建設,加強跨區域、跨銀行、跨行業之間的信用信息互通,加強與公安、戶籍系統的對接與信息互換。只有有了完善、準確、及時地信用系統,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才有了成功實現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