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影子銀行這一概念起源于美國,但在資產證券化尚不發達的中國,卻有著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其中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是中國式影子銀行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也是其最大的資金來源。本文在分析了中國式影子銀行產生和發展的原因之后,以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為例分析其運行機制,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其存在的風險和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中國式影子銀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運行機制研究;風險分析
一、引言
“影子銀行”這個概念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個舶來品。關于影子銀行概念的起源,學界已經達成一致。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麥卡利于2007年在美聯儲年度研討會上提出,他定義影子銀行為游離于金融監管體系之外的,從事與銀行相類似的金融活動卻不受監管或幾乎不受監管的金融實體。Cross, Bill(2007)根據這一定義,認為政府支持企業、經紀交易商、金融公司、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各種管道等均屬于影子銀行,而存款類機構、保險公司、養老金等金融實體從事的一部分表外業務也屬于影子銀行業務范疇(魯比尼,2008)。
回歸中國,眾所周知,中國的證券化欠發達,正如央行行長周小川所指出的那樣,在我國,影子銀行的構成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區別。對于何謂中國式影子銀行,爭議頗多,意見不一。本文贊同“影子銀行這一概念的本質內涵既包括作為獨立法人的金融機構,還包含各種類似或替代傳統銀行業務的部門和金融工具”(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課題組,2012)這一觀點。因此,本文在對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課題組定義進行修改的基礎上認為:中國式影子銀行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指銀行業內較少受監管的表外業務如銀信合作業務、銀證合作業務、委托貸款業務等;第二部分指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信托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進行的融資業務;第三部分指目前尚不受監管的民間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錢莊,民間借貸,新興的P2P網絡信貸等。
中國式影子銀行之所以如此備受關注,是因為其對中國金融體系所帶來的影響包括可能的風險,要搞清楚這一影響,能否對中國式影子達成一致的精準定義,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其產生的原因以及其運作的模式。
二、中國式影子銀行產生和發展的原因
中國式影子銀行,有人也稱其為“銀行的影子”( Pozsar Z, Adrian T, Ashcraft A and Boesky H,2010)其產生和發展的原因也是傳統銀行這一供給端與投資者這一需求端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從供給端來看,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分為負債業務、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就負債端而言,影子銀行產生的動機是存款競爭。盡管2010年后信貸增速有所放緩,但是2011年至2012年貸款增速仍然超過存款增速1.5到2個百分點,存款競爭異常激烈。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例,前幾年銀行還在猶豫理財業務開展是否會對存款業務造成沖擊,而這幾年理財市場激烈的競爭已經使得若銀行沒有理財產品,則存款肯定會大量搬家,(石磊,2012)因此,整體上看,大量資金從存款轉化為理財。
就資產端而言,影子銀行產生的動機則是規避監管實現套利。隨著銀行資本充足率要求的不斷提升,以及信貸額度管理,動態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比考核等為代表的逆周期監管手段的出現,使得銀行規避監管實現套利的動機逐漸加強。
為了應對諸如信貸規模、資本充足率等一些控制和監管,商業銀行通常會與諸如信托公司、證券公司等一些非銀行機構進行合作發行信貸類理財產品,也就是所謂的銀信合作,銀證合作。具體來說,就是商業銀行通過轉讓信貸資產和發放信托貸款將自身現存(或潛在)信貸資產轉移出去,使得商業銀行表內資產直接轉移出表或者將信貸資產間接轉化為銀行理財產品,從而規避監管,實現套利。
(二)從需求端來看,其核心問題是金融抑制,即正規銀行體系的利率被壓制了。由于存款利率被長期管制以至于過低,使得中國儲戶長期忍受著負利率,在通脹壓力下,存款紛紛流向其他替代品,如:理財產品、信托、民間金融等。其中,大量發行的理財產品已經成為中國影子銀行最大的資金來源。并且,由于儲戶已經習慣于對理財產品的滾動購買,這使得商業銀行必須不斷推出具有吸引力的理財產品。
同時,由于貸款利率偏低,導致了對信貸的過度需求,而這為國家影響銀行信貸的分配創造了空間,這通常有利于國有企業、政府下屬的實體(如鐵道部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其他大型企業(黃益平,常健,楊修靈,2012)。而事實上,在貸款利率浮動空間狹小的情況下,銀行當然會更傾向于貸款給這些機構和企業,因為他們有更好的盈利記錄和抵押資產。而這導致了一個令人頭疼的“頑疾”——中小企業融資難。由于不能獲得銀行的貸款融資,加之中國資本市場不完善,便導致了對其他融資渠道的需求增加,影子銀行應運而生。
三、中國式影子銀行的運行機制
中國式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一樣,將全社會的儲蓄者和借款人聯系起來,但方式不同于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機制,而是以與現代金融市場聯系非常緊密的各種金融工具的形式出現(周莉萍,2010)。從運行機制來看,影子銀行體系常常是以理財產品代理人的角色進行融資和投資活動的(李波,伍戈,2012)。因此,本部分將以2012年備受關注且是中國影子銀行最大的資金來源的理財產品為例,分析中國式影子銀行的運行機制。
(一)銀信合作方式下的理財產品運行機制
在分業經營體制下,商業銀行不得投資證券市場,也不得投資實業,因此,銀行理財產品多投資于貨幣市場或債券市場,投資渠道有限;而信托公司是唯一能投資于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實業領域的金融機構(李將軍,2012)。因此,通過銀信合作,銀行可利用信托公司投資渠道廣泛、信貸財產獨立管理的優勢,增加理財產品的投資渠道,減少資本消耗,拓展表內信貸空間。同時,信托公司也可以利用商業銀行的信譽、客戶以及營銷的優勢促進業務發展。
在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中,占大部分份額的是以信貸資產轉讓和信托貸款為主的融資類銀信合作理財產品。
1、 信貸資產轉讓類的理財產品運行機制
信貸資產轉讓類的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貸款給借款人之后,再利用信托公司這一平臺,將這些未到期的信貸資產設計轉化為通過銀行渠道銷售的理財產品,出售給理財產品的購買者。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