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融業進入全球化發展階段,推動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更多的監管壓力。接連爆發的金融危機揭露出現有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也讓人們認識到會計信息對金融監管的重要影響。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產物,旨在提供國際統一可比的高質量會計信息。本文討論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對金融監管的優化作用,并在此前提下,對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進一步開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金融危機;金融監管;會計準則;國際趨同
一、引言
金融行業早已步入全球化時代,國際資本實現跨國流動,金融工具不斷推陳出新,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不斷提高,資本跨越國境在世界范圍內得到重新配置,世界經濟發展迎來新機遇。然而金融業的全球化發展帶來的除了機遇,還有挑戰。大額資本在國際間高速流動,增加了各國及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對國際流動資本監管的缺失,助推了拉美危機、墨西哥危機及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金融創新帶來了新的金融產品,也帶了新的金融風險,而金融監管卻遠遠落后于金融創新的腳步,美國次貸危機的部分原因在于金融監管未能有效管理創新的金融產品。
美國金融危機之后,金融界指責會計放大了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會計界則反擊稱金融創新的濫用和金融監管的缺位是危機的直接原因。但金融監管與會計準則并非獨立的個體,人們應意識到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對于提升金融監管有著重要作用。考慮到這一點,本文從金融監管現存的問題出發,分析高質量會計準則對于金融監管的促進作用,在加強金融監管的角度下,提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發展建議,以作為推進會計準則與金融監管協同發展的理論指導。
二、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
金融監管的主要目的是維持金融業持續健康的運行,最大限度減少金融業風險,向市場傳遞違約風險信息,保護金融消費者權力及利益,從而促進經濟的整體健康發展。近年來我國較為平穩的度過了亞洲危機和次貸危機,一方面是金融監管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是我國金融業的相對獨立起到了保護作用。但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放,當我國金融業與世界金融市場融為一體時,現有的金融監管并不能應對隨之而來的挑戰。
(一)金融監管的風險防范不足
金融風險是指金融業各參與者遭受財務損失的可能性,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投資風險等。金融危機頻發,部分原因是金融監管未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
近年來金融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與此同行的還有不斷增加的市場風險。各類場外金融產品以及投資銀行、特殊目的實體等類銀行金融機構內部存在多重問題,很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而類似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受到的金融監管較為松散甚至缺失。此外,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的金融機構和不同的產品面臨不同的監管規則和制度,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即使從事同類業務,也因為監管機構不同,受到監管的標準高低不一,形成風險防范方面的漏洞。
此外,金融風險的傳染性也越來越強。金融風險的傳染性指某個經濟體自身的風險通過金融關聯對其他經濟體的溢出效應,傳染渠道包括信用渠道、流動性渠道和信息渠道等。在這個逐漸融為一體的世界金融領域中,各個國家的各參與方之間存在的債權債務關系縱橫交錯成一個復雜的網狀結構,實力越雄厚的金融機構和其他方的關聯也就越多,一旦出現問題,風險就會迅速的傳染到其他關聯方,并沿著網狀結構不斷擴散。
(二)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度低
我國大型商業銀行屬于壟斷行業,相應的金融消費者則處于弱勢地位。同時金融消費者涉及的金額大、人數多,他們的權益受損時,不僅影響金融業和監管方的公信力,還會通過心理行為放大金融風險進而影響金融穩定。我國目前尚未出臺專門針對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法律法規。已出臺的各項金融監管類法規中沒有明確的專項條款來保護金融消費者、約束金融服務提供者。從依法監管的角度講,有關法律法規的缺失使得現有金融監管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度低,具有局限性。從監管部門來看,央行在2009年率先啟動金融消費者保護事宜,之后保監會、證監會、銀監會也相繼設立金融消費者保護部門,雖然監管部門得以確立,但是多部門監管與單一部門監管誰更有利于保護金融消費者,還有待商酌。從信息披露來看,我國金融消費者面對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只能依賴金融機構來獲取相關信息,但有關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的信息并未得到充分披露,披露的部分也不利于消費者解讀和使用。
(三)國際統一金融監管的缺失
隨著金融國際化的發展及不斷深化,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和依賴性也不斷加強,各種風險在國家之間相互轉移、擴散便在所難免,1997年的亞洲危機和1908年的次貸危機都從爆發國蔓延到其他多個國家和地區,甚至使整個世界的經濟都受到了強烈的震動。金融監管全球化的腳步遠遠落后于金融全球化,如果各國在監管措施上松緊不一,不僅會削弱各國監管措施的效應,而且還會導致國際資金大規模的投機性轉移,影響國際金融的穩定。目前在建立國際統一金融監管方面,由于缺乏統一的監管標準和信息機制,各國監管部門對跨境金融活動及跨境資金流動缺乏準確而統一的認識,也無法著手進行統一的監管。
三、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如何優化金融監管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國際化是經濟金融國際化的必然產物。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是會計國際化的主要內容,旨在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真實、準確、公允的計量、確認、報告高質量會計信息。
(一)優化監管工具,加強金融監管的風險防范能力
會計的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包括金融機構計提有關金融資產的減值準備,提取的減值準備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抵御經濟衰退或其他宏觀因素帶來的資產質量下降,有助于緩解金融機構面臨的危機和壓力,從而起到防范金融風險的作用。但在美國次貸危機之后,現有會計準則對金融資產減值的計量助推了經濟周期性衰退,部分學者甚至將危機歸咎于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隨后將金融工具的減值確認與計量作為工作表中的重點議題,并考慮采用預計損失模型計量金融資產減值。在該模型下,金融機構要在金融資產的整個生命周期內考慮貸款損失,并在每個會計期末重新評估金融資產的預期現金流和預期損失。這種持續計量模型能夠更好的計量金融資產的減值準備,修正后的會計準則也能夠為金融監管提供更好的監管工具,以更好的防范金融風險。
(二)強化信息披露,為金融消費者保護奠定基礎
現行金融監管不能有效保護金融消費者的一個客觀環境是,金融消費者不能獲取足量的、準確的、相關的金融機構披露的信息,無法作出準確的消費決策,受信息不對稱的制約而缺乏自我保護能力。要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就要首先提升相關信息的公開度和透明度,促進公平交易。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能夠使我國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向國際水平或發達國家水平靠攏,提高金融機構公開信息的質量以及相關信息的透明度,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以充分保障金融消費者的信息知情權。在更透明的信息披露環境下,金融消費者能夠更準確的進行投資理財,為金融監管部門的金融消費者保護行為奠定了客觀基礎。
(三)提高信息質量,鞏固金融監管信息基礎
如上文所述,次貸危機暴露出會計信息對金融監管的影響。會計信息不僅影響企業的發展、投資者的決策,同樣影響金融監管的有效性。金融監管部門也是會計信息使用者之一,包括流動性比例、存貸比比例等必要監管手段都通過會計信息來衡量,會計信息的質量決定著這些監管手段的有效性,進而影響金融監管。經濟發展不斷深入,會計信息質量也從可靠性向相關性傾斜,公允價值會計也在金融機構中得到推廣。但公允價值會計自身的順周期效應與金融監管的審慎性沖突,進而演變成對危機的推波助瀾。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意味著對現有準則的修正和完善,意味著更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此外,危機后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和IASB開始謀求協調與合作,國際會計準則將向有利于金融監管的方向發展。
(四)消除信息壁壘,推進金融監管國際化
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除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還能形成國際間可比的會計信息,為國內及跨國的金融監管合作提供統一的信息基礎。如上所述,會計信息作為金融機構信息披露的主要內容,構成了金融監管部門的重要信息基礎。會計準則通過規范這些信息,為金融監管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各國自身的會計準則產生的會計信息,即使能夠滿足本國金融監管的信息需求,也因缺乏跨國可比性而不利于國際金融監管。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則可以改變這一現象,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能夠提高會計信息在國際間的可比性,消除信息壁壘,推進金融監管的跨國合作。
四、對開展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建議——以改進金融監管為前提
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動態過程,并不是某個國家單純的采用國際會計準則,否則會計準則趨同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調研—制定準則—執行準則—跟蹤反饋—調研”這一循環流程貫穿著準則趨同的全過程。
(一)調研國際會計準則的可行性
調研國際會計準則的可行性應是開展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首要環節。事先的調研應涵蓋會計準則所涉及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廣泛動員有關機構積極參與。調研的內容主要包括國際會計準則的質量、國際會計準則制定者的獨立性、國際會計準則對本國企業可能產生的影響、會計從業人員對國際會計準則的理解程度和上手能力、現有會計法規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兼容性等。調研還應以一套經過了周密部署的實施細則為行動指導,保證調研工作的有序進行。
(二)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制定
這里所說的積極參與有兩層含義。一是各個國家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具體是指,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密切關注國際會計準則的新變化,深入研究準則變化對我國企業及經濟的影響,及時向IASB反饋意見;同時增加我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在IASB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二是金融監管部門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金融監管部門的積極參與,能夠影響國際會計準則向有利于金融監管的方向發展,使得準則在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時兼顧監管要求的審慎性和前瞻性。我國的金融監管部門應加強與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溝通,確保準則對我國金融監管的有利影響。
(三)積極推行國際會計準則的落實和反饋
適應我國國情并能優化金融監管的國際會計準則,只有被合理準確地運用到實踐中,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會計準則的有效落實可以從會計人員和監管機制入手,一方面,
會計人員應具備足夠的專業素養,能夠準確理解會計準則、作出合理的主觀判斷;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企業內部的管理機制和外部金融監管機制,為會計準則的有效執行確立制度保障。與此同時,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及監管部門應密切關注國際會計準則在我國的實施情況,對企業發展及宏觀經濟產生的影響,反饋出準則在我國的實際適用程度,為下一個調研環節做準備。
參考文獻:
[1]董兵兵.從金融危機看風險的傳染與轉化[J].銀行家,2011,5:111-114
[2]王松年.經濟全球化和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2,1:3-14
[3]朱琳.美國應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策略選擇研究與啟示[J].會計研究,2012,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