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政府采購規模日趨增長,成為國家公共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政府采購中的腐敗頻發,造成重大損失。基于此,本文通過構建政府、采購官員與供應商的三方博弈模型,探討政府采購中腐敗產生的機理,分析結果表明:減少政府采購中腐敗行為可從提高政府監督成功率、增大行賄成本、加重發現腐敗后的懲罰與提高采購官員廉潔概率四個方面來著手。本文據此對這四個方面給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以期防范政府采購腐敗的滋生。
關鍵詞: 政府采購;腐敗;博弈
一、引言
政府采購是我國公共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模日益增大。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透露,全國政府采購規模由2002年的1009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13萬億元,10年間增長10倍,累計節約財政資金6600多億元。然而,政府采購作為一種市場交易行為,在為市場提供巨大商機的同時,也容易滋生商業賄賂等腐敗行為。我國多地政府采購領域腐敗頻發,吃回扣成“明規則”。政府采購中的腐敗行為不僅造成經濟上的巨大損失,而且扭曲社會資源的配置,降低經濟效率,造成社會福利的凈損失。腐敗行為的泛濫還會危害社會風氣,嚴重破壞社會正當的價值觀念,破壞社會公平的基本原則,造成部門與行業的不正之風,給經濟和社會穩定帶來極大的負面效應。基于此,探討政府采購領域腐敗產生的機理,尋求有效防范腐敗產生的可行措施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我國政府采購中腐敗滋生的原因分析
(一) 采購官員的較大商談勢力
在政府采購過程存在著“納稅人—政府—財政部門—專門政府采購機構—采購官員”這樣一條4級的委托代理鏈。在這條委托代理鏈中,作為初始委托者的納稅人實際上并無相應的決策與管理權力,既不能在市場上進行采購決策,簽訂契約,也不能從中獲得利潤。在這一鏈條中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實際上是具有專業知識、具體負責采購活動的政府采購官員,由他們與供應商發生買賣交易。然而政府采購官員作為理性經濟人,同樣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當遇到與委托人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情況,政府采購官員不可能全都做到嚴格執行政府采購法規,不折不扣地保證政府采購職能的實現,于是政府采購官員的商談勢力和追求自身利益化誘使腐敗的滋生。
(二) 委托人的不完全監督
委托人和代理人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政府采購官員掌握著政府采購程序、供應商資質等專業信息,而委托人要想獲得專業性很強的政府采購信息就必須付出較高的成本,于是委托人只能根據一些可預測變量來推斷采購官員的隱藏信息和隱藏行動,有效監控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委托人的監督存在著機會主義。對委托人而言,采購權力委托代理運行失靈給社會造成的巨大損失,平攤到每個委托人身上比較小,但是監督采購權力的執行則需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等機會成本,而且即使監督得很好,保證了采購官員按全體委托人意愿執行采購權力,查處了采購官員腐敗,委托人自身也并沒有因此獲得較大的利益。因此,委托人失去監督的積極性。如果所有委托人都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希望別人來監督,自己“搭便車”坐享其成,則會導致無人監督,使得腐敗現象更加頻繁的發生。
三、政府采購腐敗的三方博弈分析
政府采購中,采購官員擁有專業知識,掌握著較大的商談勢力,人為設置需求障礙,達到索賄受賄、權錢交易的目的;供貨商通過行賄等多種方式,使采購官員成為他們的同謀,進而謀取利益。政府將采購工作委托給專門的采購官員時,建立一定的監管和懲罰機制約束采購官員的行為。本文構建了由政府、采購官員和供應商三方所組成的博弈模型,分析政府采購過程中腐敗行為產生的機理,從而尋求減少腐敗發生的對策。
(一)模型中變量的設定和基本假設
四、防范政府采購中腐敗滋生的建議
(一)提升腐敗案件的查處概率
政府監督成功率等于政府進行監督的概率與監督后發現腐敗行為的概率的乘積。政府是否進行監督需要對比監督與不監督的收益,但政府可以選擇在進行監督時提升發現腐敗行為的概率,從而達到提高政府監督成功率的目的。提高貪污腐敗案件的查處概率,領導是關鍵,司法是根本。如果領導不重視,積小錯成大錯,那么反腐敗不可能取得實質成果。我國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可建立精干的司法隊伍,并可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隨時接受公眾舉報,通過信息反饋系統,將案件查處結果及時報告給舉報人。只有有效地提高案件的查處率,才能徹底打消少數不法犯罪分子的僥幸心理,營造反腐敗的良好氛圍。
(二)增加供應商行賄難度
增加供應商的行賄難度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措施:1.提高政府采購各個環節信息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公開透明的采購環境使得各供應商都能獲得等量的信息資源,擁有平等的機會參與項目競爭,避免暗箱操作。2.對政府采購官員實行在類似崗位上的定期輪換制度,使行賄人無法準確把握其行賄對象,不容易構筑尋租圈,一定程度上打擊行賄人的積極性。3.分散采購官員的權力。當采購官員的權力越集中且越大時,不僅會挑戰采購官員的道德水平誘使其去設租受賄,而且會導致供應商在行賄時專攻權力大的采購官員,采取各種方式去誘惑其合謀。
(三)加大對腐敗行為的懲罰力度
從行政監督的角度來看,如果缺乏強而有力的懲治機制,監督機制就會顯得軟弱無力。政府應加大發現腐敗后的懲罰力度,對受賄者和行賄者均要給予重罰。對受賄者,政府除沒收非法所得和刑事處罰外,還應對其個人財產處于罰款。對行賄者,政府除沒收非法所得和刑事處罰外,還應對其合法財產進行處罰,以強硬的態度遏制這個源頭。
(四)加強采購官員的選拔與培訓
政府采購官員直接決定腐敗是否發生,提高采購官員的廉潔率是減少腐敗發生的關鍵。提高采購官員的廉潔概率,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嚴格的政府采購官員選拔聘用制度,從源頭上提高采購官員的素質。對采購官員的選拔要以德才兼備為標準,采用公開平等、擇優聘任的原則進行選拔錄用。2.加強政府采購官員的職業道德和思想道德教育。應對采購官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他們敬業精神、工作責任感、事業心和榮譽感,從道義上提倡官員廉政,潔身自好。
[HS1][HT8.5H]參考文獻:[HTF]
[1][ZK(#]陳迅、李維.政府集中采購的委托-代理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2003
[2]鄭曉薇.共謀行為在政府采購中的表現及對策分析[J].上海管理科學,2006
[3]劉清恩、趙樹寬.政府采購的尋租經濟學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6
[4]趙福軍.政府采購過程中的行為分析[J].財貿經濟,2007
[5]孟大文.非對稱信息下防范合謀的政府采購機制設計[J].財經問題研究,2007
[6]倉平、吳軍民,基于三方模型的政府采購尋租監管的演化博弈分析[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0
[7]董少林.政府技術采購的權利尋租模型及規制措施[J].當代財經,2011
[8]薛雯倩.我國政府采購中腐敗行為的分析及其防范機制的構建[D].上海交通大學,2007
[9]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格致出版社,2009
[10]蔡德容、李浪.腐敗與反腐敗的博弈經濟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