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服務于經濟增長的金融只有適應經濟增長的需要,更高效的發揮自身的功能,才能促進經濟增長,才能為自身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可靠的基礎。所以從經濟增長的需要以及金融效率視角研究金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可以更好地認識二者之間的互動規律,也可以更好地構建未來的金融體系,以此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本文通過因子分析提煉出金融效率因子,并得出了全國各地區金融效率的差別,最后對全國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分析找出金融效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提出切合實際的有利于經濟增長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金融效率;經濟增長;面板數據
一、金融效率與經濟增長概述
首先對金融效率進行研究的國外學者有羅賓遜和懷特曼、貝恩等人。羅賓遜(Roland.I.Robinson)和懷特曼(Dwayne Whiteman)于1974年將金融市場效率表現為操作效率與配置效率。操作效率可以用金融過程中發生的成本效益比來衡量,配置效率則用引導儲蓄資金流向生產性用途的有效性來衡量,并指出一個能引導資金用于高效率生產用途的市場就是有效率的市場。貝恩(A.D.Bain)于1981年將金融效率分為微觀效率和宏觀效率兩類。宏觀效率包括儲蓄和投資水平、市場穩定性、結構穩定性、對宏觀經濟穩定性的貢獻;微觀效率包括金融工具的范圍、彈性與選擇、規模與風險、證券價格與利率、管制、稅收和補貼等。在中國,王廣謙(1997)將金融效率界定為金融運作能力的大小,并指出對金融效率的考察可以分層次進行:第一層次是金融機構效率,第二層次是金融市場效率,第三層次是通過金融機構經營發展效率和金融市場效率所反映出來的綜合效率,第四層是國家對金融的調節控制效率。隨后,楊德勇(1999)提出金融效率是指一國金融整體在國民經濟中所發揮的效率,包括宏觀金融效率、微觀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場效率三個方面。沈軍(2006)將宏觀金融效率分為三個層面,即微觀金融效率、金融滲透率和金融適應效率,他對我國宏觀金融效率進行的實證研究,并提出了宏觀金融適應效率評價指標體系。
金融效率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指標,一般來講,效率在經濟上指的就是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因此,金融效率就是指金融部門的投入與產出,也就是金融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之間的關系。大體分為兩部分,即宏觀金融效率和微觀金融效率。金融宏觀效率包括貨幣政策效率、貨幣量與經濟成果的比例關系,金融市場化程度和金融體系動員國內儲蓄上的效率等幾個方面。微觀金融效率主要指市場微觀主體即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率。微觀金融效率指標體系主要包括金融機構資產盈利水平、金融機構人均資產持有量、金融機構人均利潤水平和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的資產質量等。
二、因子分析與指標選取
因子分析是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少數幾個公共因子去描述許多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系,以較少的公共因子反應原始資料的大部分信息。運用因子分析法對金融效率進行綜合評價便于我們構建綜合反映金融效率的指標體系。本文擬綜合考慮已有學者提出的指標體系選取進行因子分析的金融效率指標,對我國的金融效率進行評價分析,本文實際所采用的指標如下:宏觀金融效率包括儲蓄率、居民儲蓄存款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儲蓄投資轉化率、存貸比、貨幣經濟增長比、邊際資本生產率、國有企業總資產貢獻率、非國有企業總資產貢獻率,微觀金融效率包括金融機構資金報酬率、不良貸款率。其中,各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儲蓄率=儲蓄總額/GDP,居民儲蓄存款比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加額/居民可支配總收入, 儲蓄投資轉化率=資本形成總額/儲蓄總額,存貸比=各項貸款/各項存款,邊際資本生產率=GDP增量/資本形成總額,企業總資產貢獻率=(利潤總額+稅金總額+利息支出)/資產總額,金融機構資金報酬率=金融業生產總值/M2,不良貸款率=M2/GDP,貨幣經濟增長比=M2/GDP。
我們擬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上述指標體系進行分析,數據來源均來自《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和《2011年中國金融年鑒》。通過觀察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矩陣及對數據進行KMO檢驗和Bartlett檢驗的結果,說明原有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最大法對因子載荷矩陣實行正交旋轉后,輸出結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