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來看,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城鎮的生存和發展對能源消費的依賴日益強烈。文章利用ADF單位根檢驗,協整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研究了1985~2010年期間中國的城鎮化水平與能源消費結構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結果表明: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深入我們的能源消費結構并沒有同步演進,與此同時高清潔能源的使用量并沒有得到大幅提升,較世界上城鎮化水平高的發達國家,清潔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仍然很低。為提高我國的城鎮化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要繼續實施節能減排措施還應提高清潔能源的消費總量。
關鍵詞: 能源消費結構;清潔能源;城鎮化質量;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我國的城鎮化率從建國時的10.6%到2012年年初的51.27%,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們和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還有一定差距,這些差距不僅體現在量上,在質上我們也存在著諸多不足。譬如單位GDP產能過高,工業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問題。雖然我國的城鎮化率不高但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卻能夠排在世界的第一和第二位。為了提高我國城鎮化質量,實現人口,城市和環境的友好協調發展,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勢在必行。
國內學者對我國城鎮化與能源消費的研究主要以我國整體區域為對象,研究城鎮化進程對能源消費機構的影響,不同城市規模和城市結構對能源消費總量的作用機制。耿海青(2004)選取中國1953~2002年的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量和城鎮化率指標進行分析,得出城鎮化與人均能源消費存在高度正相關[1]。張曉平(2005)采用20世紀90年代的數據,分析得到:宏觀經濟總量,產業結構,城鎮化水平和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促進能源消費[2]。劉耀彬(2007)采用全國1978~2005年的數據,運用因果協整檢驗,向量自回歸模型,分析得到城鎮化在短期內促進能源需求,但對能源需求的貢獻作用尚小的結論[3]。張歡,成金華(2011)采用VAR模型以及脈沖響應函數選取城鎮化率和人均GDP兩個指標對能源需求進行分析,認為城鎮化率和人均GDP的增加對能源
[HJ2.22mm]
需求起到促進作用,同時城鎮化率的提高對能源的需求表現出集約和節約的效應[4]。本文將把能源消費細分為清潔能源(1)消費和非清潔能源消費,分別與城鎮化率做協整性以及因果關系研究并與城鎮化率高的發達國家作比較,最后為發展中國特色城鎮化提出一些建議,以期為國家城鎮化戰略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
二、協整性與因果關系的檢驗方法
(一)序列之間協整性分析及檢驗方法
如果一個序列是非平穩的,但是它的階差分是平穩的,我們說這個序列是n階單整序列,記作I(n)。Engle和Granger于1978年提出:對于兩個都是隨機游走的變量序列,如果這兩個序列的某個線性組合是穩定的,則稱這兩個序列是協整的。兩個序列具有相同的單整階數,是序列具有協整性的必要條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