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利用云南省紅河州2009年的農村住戶調查數據,運用分位數回歸方法分析了資本存量、耕地面積、經濟作物面積、從業類型、勞動力比例、勞動力的平均教育年限以及地理位置對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戶家庭增收的影響。結果表明:同一因素對不同收入水平農戶家庭人均收入增長率的影響不同。最后,針對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戶增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 西部民族地區;收入增長;分位數回歸
一、引言
“三農”問題說到底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收入問題。農民增收問題一直是困擾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難題。長期以來,我國廣大西部,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區,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生產方式落后、勞動力文化素質低及非正式制度的影響,農民收入水平較低,收入增長緩慢,這不僅制約著該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研究農戶收入增長的影響因素,提高西部民族地區農民的收入增長率,對于促進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對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和鞏固邊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研究全國乃至西部地區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因素方面,國內許多學者從多方面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概括起來,主要有:資源稟賦(杜旭宇等(2006)、城鄉二元結構(王恩胡,2010)、農民權益(杜旭宇,2003)、勞動力剩余(蔡昉,2006)、公共產品供給(唐國華,2009)、農業結構調整(張曉山,2000)、財政支農(張瑞德,2011)、農村土地流轉(王春超,2011)和農村金融發展(溫濤等,2005)等。
然縱觀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通過建立回歸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進而驗證某一個或一些因素對農戶收入的影響。然而傳統的最小二乘估計(OLS)理論要求隨機干擾項滿足與自身和自變量互不相關、且服從零均值同方差的正態分布,相應的估計才具有良好的性質。但實際生活中,上述假設往往不成立。經濟數據通常具有尖峰或者厚尾的分布,截面數據還有顯著的異方差,這些都會導致普通最小二乘法失效。同時,普通最小二乘法描述的是因變量Y的均值信息,容易受極端值的影響,不能充分反映整個分布的情況。而分位數回歸方法,特別適合這種具有異方差性的模型,其估計值不易受極端值的影響,相比OLS估計更為穩健,能更加全面的刻畫因變量分布的特征,尤其是自變量對因變量不同部分的影響。在研究農戶的增收問題時,由于農戶家庭的個體差異,收入增長具有明顯的異質性,同一因素對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戶影響不同,這也提示我們,在制定相應的政策時,應具有針對性,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戶對政策的要求是不同的。
本文試圖通過分位數回歸方法,從西部民族地區農戶自身的條件出發,研究農戶家庭的資本、勞動力、土地資源以及地理環境等對不同收入水平農戶家庭的收入增長的影響,并基于分析結果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二、方法和數據
(一)、分位數回歸方法
通常的線性回歸模型考察的是自變量x對因變量y的條件期望E(y|x)的影響,實際上是均值回歸。但是在許多時候,僅僅描述自變量對均值的影響是不夠的。因為條件期望E(y|x)只是刻畫條件分布y|x集中趨勢的一個指標,如果條件分布y|x不是對稱分布,則條件期望E(y|x)很難反映整個條件分布的全貌。更一般的理想模型應該能夠描述給定自變量下,因變量的條件分布,這樣就能夠對因變量對自變量的依賴關系有全面的了解。為此,Koenker and Bassett提出了分位數回歸方法(Quantile regression),該方法被認為是統計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假設因變量為Y,p個解釋變量為X1,X2,…,Xp,滿足如下的線性分位數回歸模型:
當τ=1/2時,則有“中位數回歸”,也被稱為“最小絕對離差估計量”(Least Absolute Deviation Estimator,簡稱LAD)。顯然,它比均值回歸(OLS)更不易受極端值的影響,故而更加穩健。
(二)、變量和數據
1、變量選擇
確定農戶的收入函數時,根據相關的人力資本理論和生產理論,可以確定農戶家庭的投入要素:土地、勞動力和資本是影響收入的主要因素。對于大多數農戶來說,農業生產仍是他們主要的生產活動,農業生產就必然有土地、勞動力和資本投入。按照人力資本理論,技能也是影響產出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訓練程度及經驗作為代表人力資本的變量也應該包括進來。此外,因為部門間的生產率存在較大差異,當農戶從事的行業不一樣時,即使生產投入及人力資本是相同的,收入也會有很大的差異。由于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業的生產率明顯低于其他行業,因此,我們將農戶的從業類型分為兩類,一類以農業經營為主,另一類以非農業經營為主。即使在農業內部,所獲得的收益也會因為種植結構不同而不同,由于種植糧食的收益較低甚至收益為負,種植蔬菜或其他經濟作物收入會高的多。除此之外,地理位置是決定收入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它與諸如距離市場遠近、基礎設施、地域文化等一些非流動資源密切相關。顯然,居住在平原的農戶相對于居住在山地的農戶,因為這些非流動資源,會具有發展生產的某種優勢。
為了去除家庭規模的影響,我們均采用人均數據。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中收入函數所包含的變量有:被解釋變量家庭的年人均純收入Y和解釋變量。解釋變量有:農戶的從業類型X1(非農業為主的農戶=1,農業經營為主的農戶=0)、人均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X2(單位:元)、人均耕地面積X3(單位:畝)、人均種植經濟作物面積X4(單位:畝)、家庭勞動力占家庭人口的比例X5(單位:%)、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X6(小學為6年,初中為9年,高中和中專為12年,大專及以上為15年)、家庭所在地的地勢D1(1表示平地,0表示山地)和D2(1表示丘陵,0表示山地)。
標準Mincer收入函數規定了如何選擇參數,收入函數的公式為:
Ln(收入)= f(土地,勞動力,資本,……,虛擬變量) [JY](3)
(3)式中,f 代表線性函數關系。由于收入的對數是符合正態分布的,本文使用線性到對數模型:
LnY=β0+β1X1+L β6X6+β7D1+β8D2+μ[JY](4)
在經濟學中,變量的增長率是指其比例性的變化率,一個變量的增長率等于其自然對數的變化率。因此,用LnY做為被解釋變量,實際上測量的是農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
2、數據
本文研究所用數據來自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統計局2009年對3000個農戶的調查數據。該調查覆蓋了全州13個縣市,298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隨機抽取10-15戶進行調查。在樣本戶中,少數民族戶占76%,漢族戶占24%。居住在山地的樣本戶占68.3%,居住在丘陵的樣本戶占11.7%,居住在平原的樣本戶占20%。對樣本戶的從業類型(按勞動力從業比重計算)的統計顯示:農業戶占83.2%,農業兼業戶占7.0%,非農業兼農業戶占7.0%,純粹的非農業戶僅占2.8%。樣本戶人均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為2645.02元,人均耕地面積1.65畝,人均種植經濟作物面積1.38畝,戶均勞動力2.926個。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的情況統計如下表1所示。
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出: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一個多山地、少數民族聚集、貧困人口多的地區。紅河州農戶的人均純收入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也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該地區的大部分勞動力以從事傳統農業為主,人均擁有的物質資本較匱乏,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具有西部民族貧困地區的典型特征。因此研究該地區農戶的收入增長及其影響因素對了解我國西部民族地區農民的收入狀況,制定科學的“三農”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模型估計結果
根據模型(4),可以寫出相應的分位數回歸模型:
注:括號內為對應參數的t統計量,**表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
從表2可以看出,普通最小二乘回歸的擬合優度為0.1241,模型的white異方差檢驗結果(檢驗統計量nR2=670.63,prob=0.0000)表明模型存在顯著的異方差,這可能是模型擬合優度偏小的原因。解釋變量中除了從業類型和地勢變量D2不顯著外,其余變量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分位數回歸的結果有所不同,在0.10的分位點上,從業類型、人均資本存量和地勢變量D1不顯著;在0.25和0.5分位點上,從業類型和地勢變量D2不顯著;在0.75分位點上,從業類型變得顯著,人均經濟作物面積變得不顯著,地勢變量D2依然不顯著;在0.9分位點上,從業類型和人均經濟作物面積不顯著,但地勢變量D2卻是顯著的。這說明,同一因素對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戶家庭的人均收入增長率影響顯著不同。
四、 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結論
農戶家庭的人均資本存量(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對收入的增長有顯著的影響,并且影響隨農戶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遞增,但人均資本存量對最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長率的影響不顯著。人均耕地面積的數量對中、低收入水平的農戶影響較大,對中上、高收入水平的農戶影響較小,表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土地資源對農戶增收的約束越來越小。
從業類型對中、低收入水平家庭的收入增長影響較小,而且不顯著,對中上、高收入水平家庭的收入增長影響較大,但僅對中上收入水平的家庭影響明顯。經濟作物的人均種植面積對中、低收入人群影響顯著,對高收入水平的農戶家庭影響不明顯。這可能是因為中、低收入人群主要從事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改變種植結構對這部分人群的增收有明顯效果。
勞動力比例對各收入層次的農戶家庭增收均有顯著的影響,且影響隨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遞增。一般說來,勞動力比例越高,人均勞動力投入越高,其人均產出必然越高。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對農戶收入增長的影響顯著,且隨收入水平的增加呈倒“U”型。對于中等收入的農戶,教育的影響最大,對于收入水平兩端的農戶,教育的作用相對較小。這也符合人力資本理論中教育邊際回報遞減的規律。
地理位置對農戶增收的影響較為復雜。表示地勢的虛擬變量D1僅在0.10分位點上不顯著,表明平原和山區的區別較為明顯,相對于居住在山地的農戶,居住在平原的農戶收入增長率較高,但對最低收入水平的農戶,居住在平原和山區沒有明顯差異。丘陵和山地的區別相對較小,只有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水平的農戶對此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對于最低收入水平的農戶,居住在丘陵地區的農戶收入增長率低于居住在山地的農戶,這可能源自山地豐富的林牧業資源,但對最高收入水平的農戶,居住在丘陵地區的農戶收入增長率高于居住在山地的農戶,這可能是因為丘陵地區的公共設施條件要好于山地,因此對以經營非農業為主的農戶,丘陵地區好于山地。
(二)建議
1、圍繞西部民族地區的資源稟賦優勢,構建農民增收的產業支撐,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尤其是農業內部結構調整。西部民族地區多地處山區,有著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復雜多變的氣候條件,人均土地資源不少,但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不適合大面積、規模化的經營,特別適合發展小規模、精耕細作、產品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種植。尤其是對中、低收入水平的農戶家庭,大力發展養殖、蔬菜、水產、禽蛋、水果、花卉等產業,可以發揮人力的優勢,減小耕地和資金不足的對生產經營活動的制約,提高收入水平。
2、增加對民族地區農村教育的投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升教學質量,提高農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對所有的農戶家庭,增加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都有利于其收入的增長。尤其對中、低收入水平的農戶,勞動力的素質對收入增長的影響是遞增的。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使得西部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滯后,農村勞動力素質遠遠低于中、東部地區,市場信息和現代生產經營技術的傳播不暢,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以及城市的轉移受阻。從長期來看,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將是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和建設新農村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3、盡快建立針對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制度、農村基本救助制度,加大對農村地區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建立包括教育補助、合作醫療、醫療保險等多種保障制度,減輕西部民族地區的養老、教育和醫療負擔。西部民族地區由于其特殊的人口生育政策,其人口的增長率高于全國平均,勞動力的贍養率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農村,貧窮的家庭都有一個較高的贍養率。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減輕勞動力的贍養負擔,是幫助中、低收入家庭尤其是最貧困家庭的有效手段。
4、加大農業投入,發展農村金融,改善農村信貸服務,為農戶的生產經營提供資金支持。農戶家庭的人均資本存量不足首先會限制農戶生產性投資能力,從而使得農戶來源于生產經營性收入水平難以提高,其次會限制農民離鄉外出務工的空間流動能力,從而使得農戶的工資性收入水平難以提高,其三會限制農戶獲得有償性信息使用及技術培訓能力。政府應加大農業投入,其次要發展農村金融,降低農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貸款門檻,為農戶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5、加強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當前農村經濟要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農村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廣大的西部農村,由于山地地形地貌和海拔高度的影響,公共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硬環境較差,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增加了其從事各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交易成本,并降低了其參與市場交易的機會,進而影響到農戶收入水平的提高。從實證研究的結果看,地理位置對農戶收入增長的影響隨農戶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遞增。因此,增加對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農村的交通、通訊環境,對于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