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全球能源產業格局發生了重要變化,對全球能源新秩序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機對能源發展的影響及呈現的新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金融危機;能源發展;應對策略
能源安全是一國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一國經濟獨立自主、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能源的金融化使得能源價格的波動更加激烈,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全球能源產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這樣的環境下,理性分析金融危機對全球能源行業的影響,準確判斷能源發展的新趨勢,如何通過改革創新,趨利避害,對于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金融危機對能源行業發展的影響分析
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還在不斷的加劇,對實體經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能源形勢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特別是石油的價格,從2008年最高時候的147美元每桶,一度下跌到35美元每桶,起伏不定。石油需求與工業生產關聯度高,工業部門對原油的消費需求占原油消費需求總量的65%以上。在當前制造業不景氣的背景下,能源價格受到很大的影響,石油價格的暴漲暴跌雖然與金融資本炒作有關系,而更為根本的是受供需的影響。同時,由于需求不足,全球能源行業將出現一輪新的整合浪潮,一些重大項目因為資金問題而推遲,部分債務比較重、油品品質較差的公司以及一些獨立的小型企業,都在一定程度上遇到資金問題,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縮水,有些企業面臨部分資產剝離或者整體出售的風險,這將引發世界能源行業的劇烈整合。肯尼亞能源部長基拉伊圖·穆倫吉在2009年一次記者采訪中就表示: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東非地區的石油開采活動正受到資金短缺制約。同時,全球節能和可再生能源開發遭遇空前打擊。過去幾年,新能源一直是風險投資的“寵兒”,相關企業也時常受到巨額資金的眷顧。但2008年下半年國際油價的快速下跌、金融危機肆意侵襲后,信貸緊縮令新能源企業的融資瓶頸盡顯無遺,新能源一瞬間又成為受創最重的行業,因此,金融危機的爆發很可能延緩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
二、金融危機下全球能源發展呈現的新特征
受金融危機影響,能源行業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趨勢。首先表現為能源安全受到各大國前所未有的重視。歐盟提出能源安全外交,解決能源危機的出路在于從伊朗進口天然氣,以減輕對俄羅斯的依賴。同時,各國將啟動以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以優勢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戰略。奧巴馬認為:美國過分依賴進口石油,無論是對經濟還是國家安全都構成威脅,基于這種考慮,奧巴馬提出了“新能源計劃”,其核心是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其次,以美元計價的石油交易體系受到沖擊,石油交易貨幣或將呈現多元化趨勢。在當前金融全球化及國際貨幣體系不斷變化整合的進程中,一些產油國政府已要求買家用美元以外的貨幣與其結算,國際石油定價和交易貨幣多元化趨勢開始形成。美國受經濟危機影響嚴重,奧巴馬上臺后出臺了一系列“救市”政策,尤其是開動“印鈔機”,加速了美元的貶值,為了避免油價波動中的美元現象,勢必要求建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第三,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美對中東的影響力逐漸下降。同時,奧巴馬政府將更加重視多邊合作,倚重外交談判以及同大國之間的關系建設,俄羅斯和印度等國參與中東石油開發加劇了中東石油的競爭程度,中東地區在整體上將呈現美國控制下的多方制衡格局,我國在中東地區也將能發揮更大作用,影響力將會上升。第四,科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目前已經形成這樣一個基本共識:以化石燃料利用為基礎的全球生產和消費模式的不可持續,必然帶來石油危機;以美元—石油計價機制為基礎的美元體系不可持續,必然帶來金融危機。因此,發展使用清潔煤、新一代核能利用包括可控核聚變等技術、各類可再生能源,都要依靠高科技的支持。可以說,新能源科技將是未來能源的源泉。第五,追求核能的國家將增多。雖然核能發電將大幅度增加,能源危機有所緩解,但是也將帶來負面影響,即全球核擴散危機加劇,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將會增多,將對大國關系造成強烈沖擊。同時,建設核電站還面臨著核廢料處理不完善而導致的環境問題,消耗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將進一步激化。第六,石油峰值論推動各國加快囤油備荒。雖然目前國際油價還處于較低價位,但美國能源部預測,隨著全球經濟見底與復蘇,國際原油價格2030年將重回130美元。因此,從長遠來講,經濟實力雄厚的能源消費大國將進一步擴大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石油的爭奪仍將異常劇烈。
三、金融危機下我國能源發展的應對策略
1、以節能減排為中心,推動產業優化和結構調整
嚴峻的形勢將推動世界經濟逐步轉向低碳經濟直到氫經濟。環境成本成為任何一種新能源研發、定價時不得不考慮的一環,也是推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力量。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后公開宣布,美國將積極參與氣候談判,并提出了具體的節能減排計劃。我國應吸取以往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和教訓,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能源政策,大力促進節能、降耗和提高能源效率,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處理好速度與效益,數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從片面追求生產總量的增長、突出產值增長速度,轉變到以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主要目的上來。要從“要素驅動型”和“投資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以自主創新能力來提高產業整體技術水平,進而提高對經濟的貢獻度,保障能源安全。
2、重視新能源開發,增加投資,并給予政策支持 發展新能源需要依靠新能源領域技術的突破,而目前的新能源技術在效率、容量、價格、可靠性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因此,奧巴馬在其新能源計劃中提出,未來10年將投入1500億美元資助替代能源的研究,包括乙醇燃料、混合燃料動力汽車研發等。歐盟國家也提出扶持新能源發展的相應政策。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存在不平衡性和盲目性,這次金融危機有利于我國新能源產業冷靜思考、客觀評價和合理定位。我國政府應當抓住當前擴大內需的機遇,通過加大新能源技術開發,增加投資,建立國家級新能源基地,把新能源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意見,加快太陽能光電技術在城鄉建筑領域的應用,應嚴格執行,并不斷擴大政策扶持的覆蓋面和靈活性,使政策對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制度保障具有前瞻性、綜合性和戰略性。我國目前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可再生能源法》等綱領性法律文件。但要使這些戰略和法規得以有效實施,必須進一步促進新能源的發展和節能產業管理體系的建立。
3、完善能源產業的投融資體系,引導金融資本廣泛參與
如何完善能源產業的投融資體系,探索創新有利于能源產業發展的新型融資方式,促進能源投資的多元化,是利用能源金融保障我國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我國的資本市場的規模還不大,產品和結構單一,特別是面向高新技術產業和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還不夠完善,從而制約了技術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引導和擴大國內風險投資的規模,加速風險資本市場的建設,為科技型企業的成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中國對能源產業技術的發展需求,呼吁中國金融資本全面廣泛的參與,同時也為金融資本提供一個無限廣闊的市場空間。在當前國際金融格局動蕩不定的形勢下,中國的能源技術及其產業的蓬勃發展,成為國內外金融資本發揮應有使命的寶貴機遇。
4、制定能源儲備立法,建立能源儲備機制
國外經驗表明,戰略石油儲備是石油安全戰略的核心內容。建立必要的戰略石油儲備,不僅可以防止石油供應中斷時對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還可以在油價暴漲的情況下,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目前,國家對戰略能源儲備的儲備規模、地域分布、資金保障收投規則、日常管理等方面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條文,建立能源儲備法律法規迫在眉睫。能源儲備相關法律應該著重考慮建立國家資源戰略儲備制度的功能定位、主體與機構、資金來源、種類與規模、儲備方式等問題。國家應有計劃地將某些勘探好或開發好的油田或天然氣田封存或減量開采,作為戰略儲備資源和儲備庫。還要根據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化,抓住時機以低價購進更多的石油,充實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庫。同時,應鼓勵企業實行能源商業儲備,采取多元化的進口政策,降低對中東地區石油進口的過度依賴。
5、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世界新能源體系的重建
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公平、合理、妥善地解決能源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的能源供需和能源安全相互依存。為保障全球能源和金融安全,國際社會應該樹立和落實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能源和金融安全觀。當前背景下,我國政府除了做好自身工作外,還應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能源新秩序和金融新秩序。由于美元結算的天然缺陷,結算貨幣多元化具有優越性,因此我國要與相關國家共同致力于改革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推動建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要尋求石油交易中的貨幣多元化,與交易國開展貨幣的雙邊互換合作,擴大人民幣結算范圍和影響。在“建立全球性能源組織”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例如積極參與新能源技術開發、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減少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通過加強國際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協調,加強能源勘探和使用、能源技術研發和轉讓,提升能源科技創新水平,共同探討能源領域里的重大問題以及解決的途徑和方法,維護國際能源安全與穩定。
除了以上策略,應對金融危機后能源發展的新變化,我國還應當改革現有的能源定價制度,由國家定價逐步轉變為市場定價,要逐步培養中國企業運用石油期貨交易保值和投機的能力,還應逐漸建立起一套能源相互轉換的機制,以適應動蕩變化的能源價格。總之,在后危機時代,我國應深化改革,擴大國際合作,推動能源金融的改革創新,為我國能源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增添強大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