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君臨天下,權(quán)力無邊,沒有人可以制約,難免讓人心生畏懼。古言道“伴君如伴虎”,以此形容皇帝喜怒無常,大臣們可能隨時招來殺身之禍。而我每次閱讀歷史小說或觀看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都覺得藝術(shù)作品中皇帝的煙火氣息明顯要重一些。其實(shí),很多情況下,皇帝也是人,常常要對自己喜歡的大臣說幾句體己的話。
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皇帝召見即將調(diào)往山西朔平任知府的翰林張集馨,告訴他此次調(diào)任無人推薦,是皇帝“特簡(即破格選用)”的,并叮囑他珍惜機(jī)會。皇帝說:“你的操守學(xué)問,我早已知道,而吏治如何,必須見諸政事;只是京官與外官不同,你雖持身緊嚴(yán),而不能明察屬下,還是不能將我交付的事辦好。州縣的官吏品行很復(fù)雜,你一定要明察暗訪,告知督撫,若督撫欺上瞞下,就不是你的過錯了。我怎么肯讓好好的地方任人糟蹋呢!前任朔平知府多爾濟(jì)善,行止荒唐,你知道不?”張集馨說:“不知道。”道光帝曰:“過幾天,你看到抄報就清楚了。”接著,道光帝又對張集馨說了對捐班者(編者注:清代沒有通過科舉考試而是向官府捐納銀錢換取官職的人)人品的看法:“捐班我總不放心,這些人將本求利,其心可知。通過科舉入仕者雖然未必沒有不肖之徒,究竟還有點(diǎn)禮義廉恥之心,一撥就轉(zhuǎn)。一個地方有了好官則地方蒙福,有了壞長官則地方受累。你是一個讀書明理的人,不需要我多說。”
道光帝教導(dǎo)張集馨的這段話里,雖不免有些高高在上的味道,但他破格選用張集馨為朔平知府,又對他和盤托出自己的憂慮,即擔(dān)心那些州縣官吏以及捐班出身的官員貪贓枉法、為非作歹,希望張集馨看緊點(diǎn),懇請張集馨做一名好官,說明道光心中多少還是了解官場實(shí)情的。
咸豐六年(公元1856)十月,咸豐帝召見即將外放甘肅任布政使的張集馨。咸豐帝先是問張集馨幾時到京,從哪里來,家人安不安全,腿疾是否痊愈之類的話,接著又詢問江北大營幫辦軍務(wù)大臣瓜爾佳·勝保的有關(guān)情況,比如:“勝保打仗如何?”“人言勝保不恤士卒,是不是?”“有人說勝保唐花(在室內(nèi)用加溫方法培育的花卉)滿屋、嬌童林立,有否?”張集馨一一作了回答。過了十來天,皇帝又召見張集馨,這次主要詢問瓜爾佳·勝保與蒙古貴族出身的清軍大將僧格林沁用兵的優(yōu)劣。張集馨畢恭畢敬地答:“兩人性情不同,待將士亦不同,兵法運(yùn)用也不同。”咸豐帝追問:“具體不同是什么呢?”張集馨答:“勝保性子急躁,僧格林沁性子平和。勝保待將士,雖然有功必賞,但是說話直、語氣重,有時會令下屬感到難堪。而僧格林沁與大小將士說話時總是面帶笑容,還能夠與士兵同甘共苦,所以營內(nèi)畏懷兼至。”接著,張集馨又告訴皇帝:“勝保打仗時常用蠻力,不惜死人,傷亡很多;而僧格林沁打仗愛惜官兵,看到太平軍伏匿不出,暗傷兵丁時,心里非常難過,就會巧用妙計。有一次在城高處運(yùn)用水攻,兵丁絲毫沒有傷損,敵人卻被全部殲滅了。”聽完這些,咸豐帝又關(guān)切地問了幾句張集馨的任職情況,才結(jié)束談話。
兩次召見,咸豐帝先是與張集馨聊家常,接著又聊軍隊主將。聊家常當(dāng)然是為了表示皇帝對臣下的關(guān)心;聊軍隊主將,則是為以后“干部”調(diào)整做準(zhǔn)備。咸豐時代,中國沒有火車、汽車,更沒有飛機(jī),只有人力車和馬車,皇帝考察官員很難像現(xiàn)在一樣,動不動派個考察組,就能對當(dāng)?shù)厍闆r了然于胸。那時,皇帝總是利用其他地方官員進(jìn)京的機(jī)會,與其談話,捕捉談話信息,然后作出評判。此時此刻,自命不凡的皇帝便成了像咱們一樣不希望被蒙騙的普通人。
之所以講述張集馨被道光帝和咸豐帝召見的故事,并不是為了證實(shí)這兩個皇帝是好皇帝。事實(shí)上,在專制時代,統(tǒng)治者品德再好,也難免不干壞事,更何況,道光帝和咸豐帝一生并未有什么豐功偉績。我只是想說明:皇帝也是人,我們走進(jìn)歷史時不應(yīng)將其臉譜化。
(責(zé)編:孫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