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二五”期間,中央明確要求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大對中小企業政策傾斜力度,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且隨著商業銀行競爭同質化、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等影響,各商業銀行紛紛將目光投向中小企業客戶,并逐步改變經營策略,中小企業經濟將面臨巨大發展機遇。但受金融機構利益導向、企業融資渠道匱乏、信息不對稱等制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依然突出。本文在分析我國大型商業銀行中小企業業務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提出大型商業銀行拓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大型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支持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02-0048-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2.11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當今世界,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各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繁榮經濟、推動創新、擴大出口、增加就業等方面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發展迅速,占據了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 “十一五”期間,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5%,而規模以上的工業中小企業的增加值年均增長28%①。2010年,我國中小企業數量有1023萬戶,個體工商戶3130萬家,總體占到全國企業總數的99%②,創造的產值和服務價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0%,上繳的利稅占了50%,并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機會。此外,中小企業已成為技術與機制創新的主體,我國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③。中小企業做出如此大的貢獻,卻只使用了20%的金融資源。近期中國工商聯一項調查表明,規模以下的中小企業90%沒有與金融機構發生任何的借貸關系,小微企業95%沒有從金融機構獲得過貸款④。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并不容易。據統計,2010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小企業貸款余額7.27萬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24.01%。2011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小企業貸款余額10.8萬億元,同比增長25.8%,但僅占全部貸款的19.6%⑤。中小企業的融資狀況與其對經濟的貢獻率、與發展狀況明顯不匹配。資金需求旺盛、投資意愿強的中小企業很難從正常的融資渠道獲得資金。同時,由于正常融資渠道收縮,造成非正常融資的迅速膨脹,進一步加大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融資難問題日趨加劇。
二、我國大型商業銀行拓展中小企業業務的瓶頸
(一)中小企業自身缺陷導致商業銀行猶豫不前
當前,中小企業存在經營規模小、融資成本高、擔保抵押難落實等缺陷,成為商業銀行眼中的高風險群體,銀行對中小企業風險控制要求高、準入門檻難以降低,從而導致商業銀行在收益與風險之間猶豫不前。
1.管理風險。信息披露公允度低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之一。首先,中小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規模小、分布散、成立時間短,且很大一部分是家族企業,特點是家族式管理,內部治理架構嚴重缺失,法人資產與自然人資產毫無嚴格區分,小企業經營者信息的封閉和私人化導致銀行相對企業的信息掌握處于弱勢[1]。特別是銀行非常重視的財務信息,不少企業缺乏應有的財務人員、財務制度,未能依法建賬,財務報表不實,隨意性大,以單代帳、帳外帳等問題突出,造成信息不對稱,加深銀行對企業審查的難度。其次,部分中小企業信用觀念差,社會上缺乏對企業逃廢債的制約和懲罰制度,致使企業不講誠信的成本較低。
2.經營風險。我國中小企業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業和服務業等競爭性領域,缺乏可持續性的核心競爭力;在信息收集、分析市場等方面投入少,受國家宏觀調控、行業變化影響大, 競爭和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生命周期普遍短而脆弱, 一般平均壽命在3-4年。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有近30%的私營小企業在2年內消失,40%~50%在4-5年內消失,中小企業承受經營風險的能力不強,具有不穩定性,因此銀行承受不良壓力較大。
3.擔保風險。雖然中小企業抵押有助于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但也存在種種局限。主要表現在,中小企業貸款第二還款來源難以落實, 致使商業銀行的債權處于高風險境地。從抵押情況看,許多中小企業的土地和廠房均為租借物,設備屬于高損耗物品,高科技中小企業的有形資產更少,申請貸款時難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擔保物。第二還款來源的不確定性導致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為了規避風險無可避免地出現了 “惜貸”心理。
(二)大型商業銀行自身機制的不完善難以有效推進中小企業信貸融資
我國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多年來謹慎的信貸文化無形中影響了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發展。受傳統信貸觀念——“大銀行服務大企業”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將人力、物力、資源傾斜于實力強、規模大的大型企業、龍頭企業、上市公司等,并形成一整套以大型企業為中心的審查、營銷、服務、考核機制,但卻成為阻礙商業銀行進入中小企業市場的絆腳石。
1.準入門檻偏高,操作缺乏靈活性。
由表1、表2可以看出,我國大型商業銀行在長期支持大中型企業發展過程中, 建立了一整套包含企業經濟實力、經營業績、產品銷售增長率、利潤增長率等內容的信貸準入標準,這樣的公司類貸款常規審查模式不適用于自身規模小、財務管理不規范的中小企業, 這就從“法理”上把大多數中小企業拒之門外。
2.金融產品對中小企業需求適應性差。針對中小企業的產品設計未完全結合中小企業特點,在產品設定上更偏向于對大型企業的產品。如對信貸資金用途限制太多,對中小企業貸款一般不發放固定資產貸款,貸款只能滿足流動資金,而中小企業在粗放式管理模式下是沒有細分固定或流動資產的,今天要買原材料,明天要買生產線,后天要升級設備,目的都是為了拓展生產規模,而簡單地將生產線、設備作為固定資產對待就限制了其貸款,致使難以滿足中小企業信貸需求。
3.貸款成本高。當前,大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審查程序基本與大型企業一樣,忽視了由于中小企業信貸需求一般具有“急、少、短、頻”的特點,從申報到審批通過至少要一個月,多至幾個月,而這樣的效率和復雜程度不但影響中小企業經營效益,也會造成銀行的管理費用隨之升高。據統計,中小企業貸款管理的成本是大型企業的5倍左右,影響了銀行參與中小企業信貸市場的積極性。
4.風險管理機制不完善。現階段我國大型商業銀行缺乏必要的風險衡量、轉移工具、對中小企業的風險監測及風險控制能力,同時操作風險、信貸人員的道德風險都是引起不良貸款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銀行不能合理把握小企業的風險狀況, 對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定價能力也不夠, 不能對風險補償進行定量分析, 難以通過議價篩選優質小企業客戶。
5.商業銀行中小企業的組織機構和運作機制不完善。現階段,我國大型商業銀行組織結構是按行政區域布局的,通常包括總行、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等幾個層級,中小企業報務體系也是按照總分行制度(見圖1)設計,大型商業銀行管理鏈條過長和組織結構較復雜不僅使銀行在運作機制、組織結構上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短、頻、快”的信貸需要,也增加了銀行經營管理成本,尤其在信貸審查時作為參考的中小企業“軟信息”的傳遞,因為決策者與小企業距離加長而受阻。
(三)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外部環境不完善
目前,征信體系、評估體系等不完善,制約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1.征信體系不完善。日本每名客戶經理負責上百家中小企業,而我國每名客戶經理僅需服務5-6家企業,主要原因是我國的企業征信體系不完善。由于當前中小企業“信用缺失”,我國的客戶經理要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企業信用狀況調查上。雖然各商業銀行可以使用中國人民銀行的“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但其對判斷企業信用比較有限,特別是僅針對在銀行系統內發生過信用的企業,對沒有在銀行發生信用的企業則無計可施了,致使部分中小企業易出現惡意逃廢債行為或其他不良行為缺失信用約束,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業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
2.對中介機構的監管機制不完善。對房地產估價事務所、擔保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缺乏行之有效的約束監管機制, 有些中介結構還出具內容不實的審計報告或評估報告,增加金融風險[2]。
3.融資擔保體系不完善。政策性擔保資金發揮了引領社會資金投向和行業發展的作用,截至2011年底,國有控股擔保機構達1300多家,占全國擔保機構總戶數的30.23%。中小企業融資性擔保貸款余額9857億元,其中政策性引導的擔保資金達4200億元。同時,由于中央財政的引導,使2011年信用擔保達到了1.58萬億①。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終究是一種市場行為。政府宏觀調控和社會管理的職能使其不具有解決市場問題的能力。且每年新增的企業多,因此政府不可能有足夠的財力在中小企業擔保體系中起主導性作用。
4.政策力度不夠。2010年,銀監會出臺《關于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通知》等相應政策措施,強調銀行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逐步實施差異化監管政策、適當放寬對中小企業不良貸款比率的容忍度,以保證其實施。但沒有明確對呆、壞賬核銷、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等實質性措施,對銀行不能起到實質性的激勵作用。
三、我國大型商業銀行拓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路徑選擇
近幾年,我國大型商業銀行體系的信貸增速放緩,除部分商業銀行面臨存貸比等監管指標約束限制了投放量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信貸需求強烈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行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新增信貸需求受到約束。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小企業,甚至是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受到政府的積極鼓勵。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業務逐漸成為銀行業的共識,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將很有可能成為商業銀行發展的下一個“藍海”。
(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
大型商業銀行要進行經營轉型,改變“壘大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業務。大型商業銀行要學會做“小業務”,善于“彎下腰”,不能用形式主義的姿態對待中小企業,服務中小企業不能雷聲大、雨點小或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更不能僅強調客戶數量,不重視客戶質量。要重視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企業、銀行和社會的多方共贏。
(二)加大對中小企業業務的資源支持力度
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城市,重點投向民營經濟發達、中小企業活躍、各類經濟元素眾多、信用環境較好、分支行經營管理水平較高的區域[3]。
(三)制定科學的中小企業經營模式
銀行要根據中小企業的特點,制定一套與之相匹配的信貸組織體制和信貸管理機制。要適應業務“零售化”特征,建立中小企業貸款合理信用評級標準,打造中小企業“信貸工廠”經營管理模式。
1.優化大型商業銀行內部服務中小企業的組織架構。融合我國大型商業銀行傳統的總分層制與國際銀行普遍采用的垂直事業部制,建立矩陣式事業部制(見圖2),即在總行、分行、支行三個層面成立專業化經營單位,配置授信審查、金融營銷、客戶服務、產品支持以及風險控制等專業人員,建立“評級、授信、支用”三位一體的操作模式,實現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專業化、標準化集中管理。
2.建立中小企業“信貸工廠”模式。從風險定價、成本利潤核算、信貸審批、激勵約束、違約信息通報、風險管理等六個方面進行嚴格管理,制定集產品開發、銷售渠道建立、客戶市場開拓、內部財務核算、信貸審批和風險管理于一體的獨立運行機制,對中小企業客戶提供從市場調研、客戶調查、方案制定、貸款審批、貸款發放、貸后管理、產品支持等“一條龍服務”。“信貸工廠”一方面將客戶營銷和信貸業務辦理分離,使客戶經理能夠騰出更多經理專注營銷,有效提高客戶經理服務客戶數量。另一方面,實行信貸業務中后臺集中處理,從受理到發放到貸后管理,實行“流水線”的批量化作業,提高辦理速度和效率。
(四)建立適合我國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體系
1.建立評級許可制度。實行政府主導的評級業務許可制度,通過法律法規明確信用評級機構的資質、市場準入、業務范圍、監管方式等內容,確保社會信用服務機構的依法經營和有序競爭,保障信息主體的合法權益,保證信用評級質量。
2.保持信用評級機構的獨立性。通過規范收入來源、制定評級收費統一標準、建立評級人員回避制度、評級職業守則的監督機制等方面,完善評級機構的制度建設,從而實現信用評級機構的真正獨立性。
3.加強信用評級機構監管。實施機構資質和從業人員執業資格認定制度,完善評級機構統計報告制度和信息披露機制,強化對評級機構執業行為的監管等措施,促使其提供真實有效的評級資產信息,保證信用評級機構的社會信譽和可信度[4]。
(五)建立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差別化授權評審機制
建立垂直的授信審批體制,根據分行的區域經濟環境、風險管理能力授予其授信審批權限,并針對中小企業“小、頻、快”的業務特點,實行差別化授權和差別化審批流程。
(六)優化業務流程,實現中小企業授信業務的標準化和電子化
1.建立標準化業務流程。具體地說,對于中小企業業務流程的構建,要體現以客戶和風險管理為核心,通過“端到端”的標準化業務流程實現“閉環”的業務架構(圖3)。業務流程從組合營銷出發至組合風險管理結束,主要環節包括授信調查、方案制定、授信審批、簽約放款、貸后管理和資產保全。
2.加快中小企業授信業務電子化進程。在網絡經濟生態環境內,大型商業銀行要建立中小企業財務分析評價系統、中小企業信用評級系統、中小企業貸款自動定價系統等,加快中小企業授信業務標準化、電子化步伐,提高信貸評審效率和質量[5]。
(七)建立有效的風險識別、預警和定價機制
1.運用客戶價值理論識與中小企業成長周期理論,建立有效風險識別。根據“二八法則”,20%的客戶創造銀行80%的利潤。因此,可以通過測算客戶貢獻度來確定目標客戶。客戶貢獻度=客戶當前價值+客戶增值潛力。
2.運用中小企業生命周期理論進行有效營銷和金融支持。根據美國Ichak Adizes《企業生命周期》,將中小企業生命周期分為兩個階段和四個時期。即成長階段、老化階段,四個時期指初創型、成長型、成熟型和衰退型。根據不同時期中小企業金融需求特點選擇不同的信貸策略,降低資產損失,保障收益。
3.建立科學合理的中小企業貸款定價機制。銀行要結合區域金融市場利率水平,根據貸款風險度、綜合效益等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中小企業信貸定價模型,將區間定價系統覆蓋全行,區間內由客戶經理與客戶進行談判調節,實現銀行與客戶的雙贏。
(八)加大中小企業金融產品創新力度
要根據不同地區、行業、客戶的特征,改變單純依靠抵、質押、第三方保證等傳統擔保方式,推出適應中小企業經營特點,涵蓋多種擔保方式的中小企業金融創新產品。如針對海南老城高新技術園區的中小企業,推出涵蓋國家重點扶持的生物制藥、環保節能等科技型創新產業,出版社、影視業、動漫業等文化產業提供以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為擔保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金融組合產品,以核心企業為平臺,采取“1+N”模式為核心企業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或為政府、中央企業采購合作企業等具有優質信譽的中小企業提供無抵押或核心企業擔保的信用貸款等多種擔保方式的中小企業金融創新產品。
參考文獻:
[1]羅靜.關于大型銀行對小微企業信貸服務的思考[J].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12(7).
[2]周璋春.中小企業信貸難點與對策[J].金融經濟,2010 (11).
[3]姚紅玲. 淺談銀行業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與管理[J].時代金融,2011(7).
[4]王秀芬.淺談國有商業銀行如何加大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J].時代金融,2010(4).
[5]袁瓊.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模式研究[J].開放導報,2011(4).
(責任編輯:張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