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制度績效評價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即投入產出和顯性軟指標。投入產出視角的金融制度績效評價可以從金融制度的功能出發,指標選擇方面以硬指標為主,在模型選擇方面選擇DEA模型。顯性軟指標從金融制度績效的表現著手,指標選擇以專家評價的軟指標為主,在評價方法選擇方面可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利用Spearman秩相關檢驗發現,在經濟運行相對穩定時,兩種方法評價結果具有較強的一致性;當經濟運行不平穩時,兩者得出結果不一致。
關鍵詞:金融制度績效;投入產出;模糊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02-0004-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2.01
一、引言
Dodge David從宏觀角度探討了改善制度框架提高競爭力對效率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強調了提高效率的緊迫性及重要性[1]。Biagio通過對比金融中介與金融規模對生產效率的影響,引出了“系統規模經濟”(SSEs)效應理論,并通過一個跨國公司的面板數據驗證SSEs與采用量化估計之間的相關性[2]。Toni Gravelle認為金融衍生品是用來轉移風險而不是轉移資金的,提出了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對于金融制度的效率及穩定發展具有促進作用[3]。國內大部分從規模效益、決策效率和金融交易成本三個方面論述了合作金融制度績效的表現形式,并強調績效的高低并不能完全肯定或否定合作金融制度的有效性,關鍵是通過合作金融制度效率的分析,重新審視金融制度的內涵,依據合作金融的基本原則重新進行內部制度變革,提高制度功能。同時,各國由于交易費用降低的路徑具有差異性,使得金融制度結構不一致,在動員儲蓄資源和配置金融資源的效率也相應地存在差異性。
從績效評價方法的實際假設來看,可以將金融制度績效評價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從金融制度的功能上來看,以投入產出的角度考察績效,以實際觀測到的硬指標進行評價;另外一類是以績效的表現及其感受,利用軟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基于此,本文利用兩種方法對金融制度績效進行評價。
二、基于投入產出角度的金融制度績效評價
(一)投入產出視角金融制度績效評價指標的選擇
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金融制度確立的目標是減少市場摩擦。通過金融制度的確立,使得契約標準化,從而省去了大量的搜尋費用、談判費用。相應地,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升,其最終的績效則反映在對經濟增長上。基于此,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看,金融制度的產出可以綜合生產率(P1)進行測度,該指標由GDP與就業人數對比形成,反映就業者對GDP的貢獻程度。
本文側重考察金融制度的效率,因此選擇投入方面的指標從金融制度促進經濟增長的模式中尋找。從國民經濟流程來看,金融制度影響經濟增長的指標可以從投資、消費和進出口等方面進行選擇。根據數據的可獲取性,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簡稱IMD)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年鑒》為指標選取依據,在2002—2010年均參與國際競爭力排名的國家為樣本,選擇以下指標作為金融制度投入指標,具體為個人最終消費占GDP比重(S1)、政府最終消費占GDP比重(S2)、國內總投資占GDP比重(S3)、中央政府支出占GDP比重(S4)、商業服務出口額占GDP比重(S5)、商業服務進口額占GDP比重(S6)。
(二)投入產出視角金融制度績效評價模型構建
從投入產出角度進行績效評價的經典模型為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的超效率模型。DEA通過線性規劃、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的同類經濟體相對效率來度量效率,該方法中CCR模型是一種假定規模報酬不變的方法,而在超效率的模型中,可以由CCR或者BCC模型計算得出效率為1的決策單元的效率,能有效區分處于前沿面上的決策單元的技術效率水平,進一步對決策單元進行排序和評價分析。故DEA超效率模型能夠很好地反映金融制度的配置效率和技術效率,模型形式如(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