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作為一種以語言為工具進行宣傳的社會活動,可謂源遠流長。在古代的希臘、埃及、巴比倫、印度和中國,演講就已經有了高度的發展,并成為一種相當普遍的實踐活動。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尚書》中記載的《甘誓》就是公元前21世紀夏啟和有扈氏戰于“甘”這個地方的戰前動員——演講。在古希臘,演講的作用很大,無論是對國家事務的決定,還是對人的情感以及社會思想的影響都很強烈,因此,演講被譽為“藝術之女王”。
演講學作為一門科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許多西方學者都認為,演講學科能增進人們進取的機會,提高事業成功的機率,甚至認為演講是生存和發展的必要修養。
案例導入:理解、克服文化上的差異
很少有大學生在畢業演講上讓主講人相形見絀的,尤其當那位主講人是來自哈佛大學的“普利策”大獎得主。但是,1996年5月12日,薩吉德·扎希爾·奇諾依在里奇蒙大學對自己的同學發表演講時,正好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奇諾依出生在印度孟買附近,而且在那里長大,他在一次校園演講比賽中嶄露頭角,被選為代表參加演講。他談到來到美國求學而產生的種種感受,之后,他動情地談到了在里奇蒙受到的熱烈歡迎,也談到了如何通過理解別人而克服了文化上的差異。
他對著約三千名聽眾臨場發揮,而且手中沒有演講稿,結果得到雷鳴般的掌聲。他的話在媒體上廣為轉載。他的演講給人極大的啟迪。主講人、哈佛大學心理醫生羅伯特·柯爾斯在發表自己的演講之前,先對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柯爾斯說:“我參加過很多畢業典禮,但是,我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的演講。”(下面的演講文本是根據錄音整理)
尊敬的來賓、各位老師、教職員工、同學們、女士們、先生們,尤其是1996屆的同學們:
我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回憶起那個場景:1992年8月15日星期六晚上11點30分,在印度孟買國際機場,我要離開祖國,到里奇蒙大學求學來了。我跟父母、家人和朋友最后道別,我在他們眼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期盼,甚至看到了一絲悲傷。一登上面前的波音747飛機,我就知道自己的一生發生了永久性的變化。
接下來在飛機上度過了36個小時,那是一段充滿了疑問、充滿了焦慮、充滿了無盡擔憂的時間。
離開家是不是明智的選擇?離開父母、家人、自己的家,是不是正確的選擇?離開自己的祖國、文化和背景,是不是正確的選擇?選擇里奇蒙大學是不是明智的?
當然,還有一個沒完沒了的問題,一個揮之不去的疑慮:里奇蒙大學共有3000名學生,但一共只有3名印度學生,我能否融入這個校園?
我的祖國完全不同,我的文化完全不同,我的經驗完全不同,我的背景完全不同,我的語言完全不同,我的口音完全不同。我能融入這里嗎?
就這樣,我飛上了天空,在高高的云層上面,摸索著這些文化、交往和種族的問題。我所不知道的是,就在3萬英尺下面,就在地面上,世界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文化的問題、交往的問題、種族的問題。
因此,不管我坐的飛機是否從孟買起飛,那里的印度教徒和回教徒仍在戰爭一觸即發的臨時和平中生活著;也不管我的飛機是否從非洲起飛,盧旺達和布隆迪的胡圖族和圖西族仍在長久的敵意中生活著;也不管我的飛機是否從波斯尼亞起飛,那里的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穆斯林和波斯尼亞人又一次打破了停火協議,問題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文化是否能夠彼此相融、相互彌補?
女士們,先生們,在那個顛簸不平的飛行途中,這位年輕的印度學生找到了他的答案。 他在里奇蒙大學見證了四年非同尋常的生活。他的學習成績不錯,業余的生活過得也不錯,他的畢業計劃也不錯。
但是,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永世難忘影響的,倒不是上述這些東西。不,讓他難以用文字表達的是那些特別的時刻,是那些人類彼此交往的時刻,是發生人類相互關系的時刻。
這位印度學生的第一個感恩節是跟他的辯論課教師一起度過的。在那個感恩節的晚上,他第一次吃到了美國的火雞,第一次看到了美國的橄欖球比賽,而他當時連擒抱摔倒與觸地得分之間的差別也弄不清楚。但是,突然之間,這位極不同的印度學生已經成為美國人表達謝意的傳統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了。
我的第一個圣誕節夜晚是跟新聞系的一位教授一起過的。在那圣誕節的夜晚,我們之間的關系已經不是教師與學生了,而是兩個在乒乓球桌上彼此廝殺的兄弟。
微積分考試的頭一個晚上,我跟一位美國朋友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誠實談話。那天晚上,我學到的微積分并不多,但是,我的確明白了一個道理,盡管我們彼此很不相同,我們有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大陸,但是,我們從本質上講還是一樣的。
1992年12月,印度受到一次集體暴亂的打擊,當時,暴力行為和流血事件就在離我家人和我家不到幾百碼的地方發生。那個時候,我讀一年級時認識的一名極好的室友與我一樣整夜未眠,他給了我希望、力量和勇氣,幫我走過艱難的每一步。
是啊,在那次顛簸的空中旅行的四年后,我找到了文化問題的答案。
我發現,只需要一點點理解,只需要一點點感受力,只需要一點點思想開放,只需要為這個社區,也就是里奇蒙大學的這些人著想一下,我的一生就可以永久性地改變了。
我發現,不管你屬于哪一種文化,不管你的背景如何,也不管你有什么樣的經歷,不管你講什么語言,不管你有什么樣的口音,都不會有任何的差別,人類彼此的聯結遠遠超出這些表面的差異。
可是,看看我們今日的世界吧,看看面臨著我四年以前面臨過的同樣問題的那些地區吧。
看看波斯尼亞,在那里,1992年和1996年之間,共有30萬人被屠殺。那里面有塞爾維亞人,有克羅地亞人,有穆斯林,這些人被屠殺,僅僅因為他們分屬稍微有些不同的傳統、文化或歷史。
看看印度的孟買。在1992年的一個發了瘋的星期里,2000名印度人,包括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內,在彼此廝殺中死掉了,他們為了一個清真寺而打斗,他們為了用磚塊和泥漿建成的一個建筑物而流血。2000條生命因此消失。
看看非洲,在那里,1992年和1996年之間,100萬胡圖族人和圖西族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我們稍稍思考一下吧。在我當一年級學生和四年級學生這段時期內,100萬人因為文化、歷史或背景不同而死去。
是啊,大家來看看那種瘋狂吧。世界奮力掙扎,僅僅為了突出其彼此的差異。我們已經忘記了內在的相似之處。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已經失去了對彼此的理解。我們失去了一點點感受力,僅僅需要一點點開放精神,僅僅只需要一點點設身處地的思考。
1992年,有兩個類似的文化問題。1996年,卻出現了兩個根本對立的后果。
因此,對1996屆的同學們,我想說,大家努力去做杰出的人吧。去找到最后的工作,去追求有極大回報的事業吧,去上最好的研究生班,去你們各自的社區進行真正的改造吧。
但是,千萬不要忘記,哪怕一刻也不要忘記這四年的回憶。讓我們都記住,只需要一點點理解,只需要一點點感受力,只需要一點點開放精神,只需要設身處地地想一會兒,一切就會有很大變化:波斯尼亞的一個青年人就不會再完全絕望了,里奇蒙的另一個青年就會萌生極大的希望,謝謝大家。
案例感悟
① 什么是演講?②演講的特征是什么?
案例解析
一個人面對廣大聽眾以口頭語言為主、以非語言溝通為輔,就公眾關注的某一問題發表意見、陳述觀點、抒發情感,以說服和感染聽眾的社會活動過程即演講。任何一種演講活動都有四種要素構成:演講者(演講主體)、聽眾(演講客體)、演講的傳達手段(有聲語言和姿態語言)和演講的時境(時間和環境)。
與其他口語形式相比,演講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一、聲形同步,以聲帶形。演講的基本形態是一個人講,眾人聽。對演講者而言,一句話和相應的表情、動作等傳達一個相對完整的信息;對聽眾而言,既聽到形象的聲音,又看著有聲音的形象,看與聽有機結合。從本案例可以看出整個演講就是在這種特定的場景下進行的,演講者運用有聲語言并力求其表現力和感染力,同時輔之以得體的體語,以達到“使人知,使人信,使人感動,使人贊同”的演講目的。
二、說服力強,鼓動性大。從傳播學的角度看,演講這種“一人講,眾人聽”的形式受眾面大,可以針對聽眾的特殊要求作專題性傳播,具有說服力強、鼓動性大的特點。這是由于:其內容經過精心準備,材料經過多方收集,結構經過縝密安排,語言經過反復推敲;演講者態度明朗,愛憎分明,對聽眾的思想情感和價值取向有直接的引導作用;演講者情緒飽滿,言辭懇切,在用自己的心聲呼喚聽眾心聲的同時,必然會得到真誠地回報。
三、時代感強,效果顯著。演講是一種針對性很強的社會實踐活動。演講的主題往往不以個人的好惡確定,必須是能夠引起公眾共鳴的社會現實問題。從本案例可以看出,演講者要始終把握時代脈搏,敢于直面現實社會,回答人們普遍關心而又疑惑不解的問題,說出人們想說而又不敢或不愿說出的大實話,用自己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思考向聽眾闡述自己的主張和看法。
四、藝術性高,感染力強。從本案例可以看出,演講的藝術魅力源于對內容的周密安排,演講者的風度儀表,尤其是演講者的語言藝術。一個演講家說過,演講的過程中要做到八個字:相聲、小說、戲劇、朗誦。即演講伊始要有相聲似幽默,演講過程要貫穿著小說的形象,高潮階段應該具有戲劇性的沖突,結束之前要迸發詩朗誦般的激情。這樣,演講就具有了極高的藝術觀賞性和審美價值。
(作者簡介:齊平,曾擔任中國機電工業雜志副主編。現為自由撰稿人,在北京市多所高等院校擔任兼職教師,講授經濟管理、管理溝通、西方經濟學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