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西種茶歷史悠久,分布較廣,茶產業是廣西九大特色農業產業之一,產業發展優勢明顯。把廣西茶區按地理分布分為桂西、桂南、桂中、桂東、桂北五個產茶區,對各茶區的地理環境優勢,產業發展現狀、特點、存在不足、優勢進行分析,并針對廣西茶產業現狀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 茶產業;分區;現狀 ;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S5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3-0070-04
1廣西茶產業區域分布狀況
據有史記載,早在秦漢時期廣西就有茶樹栽培,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從陸羽《茶經》中記載,茶樹嶺南生福州、建州、韻州、象州……據考證“象州”指的就是廣西象州茶區包括象州、武宣、金秀等縣一帶[1]。解放后,政府比較重視茶葉發展,成立了相應的茶葉科研機構,進行科研、推廣、指導生產。廣西茶產業經過發展,到2011年茶樹種植區已擴大到60多個縣市,種植面積已達66667hm2,形成了區域性發展,特色農業優勢凸顯。
1.1桂西茶區
桂西茶區從地理位置看,包括百色和河池兩市茶產區。
1.1.1百色茶區地處屬桂西,接壤云南省,植被豐富,土層深厚有機質高,年平均氣溫19—21℃,年均降雨量115 m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環境氣候條件比較適合茶樹生長。百色茶產區種茶歷史悠久,以凌云、西林、樂業三縣為主產茶縣,品種有凌云白毫、福鼎大毫、福云6號等。龐月蘭、林朝賜等報道,2010年百色茶區茶葉生產面積21980hm2,投產面積15393hm2,干毛茶產量8460t,產值2.09億元,有機茶園面積680hm2,綠色茶園面積60hm2。有名的凌云白毫茶就盛產于百色凌云,該地區茶產品多次獲得名優茶獎,茶葉品質好,茶產業發展水平較高。
1.1.2河池茶區處于廣西西北,云貴高原南麓,早有茶史,地形地貌復雜,光、熱、水資源豐富,自然生態環境優越。韋靜峰、文兆明等調查報道,河池地區茶葉生產主要集中在羅城和南丹兩縣,茶園面積267hm2,干茶總產量135t,總產值500萬元,主要品種有福鼎大白茶、福云6號等,茶葉品種少,茶葉發展空間大。
1.2桂中茶區
桂中茶區包括來賓、貴港、玉林、柳州市茶產區。該茶區地理跨度大,茶葉種植分布廣,產量位居廣西前列,主要以金秀為種茶中心,桂平、貴港、興業、鹿寨、柳州市有一部分。
1.2.1來賓茶區主要以金秀縣為主產茶縣,象州、武宣有少量種植。主要栽培品種有福云六號、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等。該茶區地處廣西大瑤山區,海拔800—1200m之間,有著生產優質茶的自然環境。2011年金秀縣茶葉種植面積1773hm2,覆蓋9個鄉鎮45個行政村,茶青產量1957.5t,產值2349萬元,干茶產量435t,產值3266萬元。[2]該茶區為廣西優勢茶區。
1.2.2貴港、玉林茶區位于廣西的中部,茶產區以桂平、貴港、玉林興業為主,桂平西山茶、覃塘毛尖是中國名茶,興業縣富硒茶發展勢頭較強,前景看好。譚少波、楊春等調查報道,2010年貴港市茶園面積3075hm2,第3期諸葛天秋等:廣西茶產業分布狀況及發展建議總產量3006t,總產值2.9億元,品種以福云六號、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鼎種、福云595、云南大葉種等;玉林全市`有茶園面積1610hm2,茶葉總產量3245.2t,產值5.005億元,種植品種有云南大葉種、鳩坑種、福云六號、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等,主要生產名優綠茶為主。
1.2.3柳州茶區跨桂中和桂西北,桂中茶區以柳城、鹿寨縣為主產區,茶產業發展較快。
1.3桂南茶區
桂南茶區從地理位置分布劃分為南寧茶區、欽州和北海茶區。
1.3.1南寧茶區包括南寧市各區、縣及崇左市。該茶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水資源充足,具有發展亞熱帶特色農業的良好條件,茶樹種植比較分散,且有全國花茶之都——橫縣。品種以本地南山白毛茶、福鼎種、福云6號等為代表,適合制作各茶類。蘇孔武、卿燕等調查報道,2010年廣西南山白毛茶茶業有限公司銷售量89t,產值1208萬元;廣西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試驗站名優茶廠銷售量60t,產值150萬元;廣西鷺墾茶葉有限責任公司銷售量96t,產值1026萬元,其管理的基地產值4000萬元。該茶區生產茉莉花茶占全國花茶產量70%以上,是全國茉莉花茶主產區。
1.3.2欽州和北海茶區屬于廣西沿海發展區,茶產業在其經濟比重中較小,茶葉主要以靈山縣為主。廖勤明、白先麗等調查報告該茶區共有茶園4818hm2,總產量6262t,產值1.7801億元,主要品種為福云6號、靈山中小葉和云大種等,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是廣西早春綠茶主產區。
1.4桂東茶區
桂東茶區包括梧州、賀州兩個茶產區,位于廣西東部,重要的茶葉集散地,為廣西茶葉主產區。
1.4.1梧州茶區是泛珠三角與泛北部灣經濟圈交匯點,丘陵廣布,河谷縱橫,高溫多雨,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日照充足,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復長冬短,無霜期長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21.1℃,年均降雨量1503.6mm,無霜期350d。梧州以黑茶六堡稱著,培育有中茶牌、茂圣牌,品種有六堡茶原生種,具有明顯的茶產業競爭優勢。
1.4.2賀州茶區地處湘、粵、桂三省(區)結合的南嶺山系,五嶺山脈的萌諸嶺、都龐嶺在賀州市境東北邊緣,地貌以低、中丘陵山地為主,中亞熱帶,屬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549h,年平均氣溫20℃,年平均降雨量1558mm,無霜期達320 d。賀州以綠茶為主,將軍峰等品牌,昭平縣2010年獲得“中國名茶之鄉” 。覃秀菊、鄧慧群等調查報道,至2010年兩市茶園面積12927hm2,茶葉產量12342t,總產值9.07億。云南大葉種、福鼎大毫等,品種較多,茶葉品牌價值高,茶葉產值及效益較高,早春名優綠茶及大宗紅茶,茶產業發展水平較高。
1.5桂北茶區
1.5.1桂林茶區地處廣西北部,南嶺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 150 m,典型巖溶地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年平均氣溫為19.3℃。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是廣西茶葉種植最適宜地區之一。廣西唯一的茶葉科研機構——廣西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地處桂林市,對桂林市發展茶葉具有人才及科研優勢,品種有福鼎大毫、福云6號等。何建棟、蘇敏等調查報道,桂林茶區2010年茶葉種植面積1500hm2,產量1800t,產值8040萬元,桂林市茶葉發展空間較大。
1.5.2柳州西北茶區柳州西北按地理列入桂北茶區,主要以三江縣和融水縣為主產茶區,這兩個縣地處桂西北高寒山區,平均海拔500—1600m,境內雨量充沛、寒暑分明,是生產高品質綠茶的極佳地區,品種有福云六號、福鼎大毫等品種。陳佳、趙瑩婕等調查報道,柳州2010年茶園面積10133hm2,干茶產量6962t,產值4億元,其中5 193.3hm2無公害茶園,333.3hm2有機茶園及正處于有機茶轉換期, 該地區茶產業發展前景較好。2廣西茶產業發展優勢
2.1自然環境氣候優勢
好山好水產好茶,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廣西成為全國知名的茶葉主產區。廣西處于被稱為中國地勢第二階梯的云貴高原的邊緣,跨北熱帶、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低緯度,境內河流縱橫,地理環境比較復雜。雨量充沛,熱量豐富,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多樣復雜,氣候類型多樣,夏長冬短,屬于亞熱帶氣候,年均溫在16—23℃之間。雨、熱資源豐富,年降雨量在1,000—2,800mm之間,日均溫點10℃,積溫在5000—8300℃之間,雨熱同季,較有利于茶樹生長。
2.2產業發展優勢
廣西茶產業發展得到加強,形成了特色區域發展帶。廣西茶產業分布狀況比較廣泛,各個區都有,但以桂東、桂中、桂西北為主,桂東以昭平、蒼梧為產業集中點,桂中以金秀、桂平、貴港為主,桂西以凌云為集中點,桂北以三江為集中點,形成了五個茶產業發展區域:桂東、桂南、桂西、桂中、桂北,各發展點逐步漸成以點帶面,桂東以蒼梧、昭平為發展點,主打產品以六堡茶、名優綠茶為主,六堡茶為地方特色強勢發展。桂南以龍州、扶綏、靈山、橫縣為發展點,主要以早春綠茶、茉莉花茶為發展,茉莉花茶具有地方特色。桂中以金秀、桂平、貴港為發展點,主要優勢是綠茶,該點有中國名茶西山茶、覃塘毛尖茶。桂西以凌云白毫茶為本茶區的發展強勢產品。桂北以三江、桂林地區為發展點,該區以三江綠茶、桂林毛尖、漓江春等為強勢產品。五個茶產區自成特色,互相促進,帶動廣西茶產業發展。
2.3品牌意識加強
由于環境氣候都比較優越,茶葉品質較好,采摘時間比浙江、福建早半個月至1個月,適合發展早春茶,20世紀80年代至,是江浙一帶茶商熱捧的地方,廣西成了他們的原料基地,廣西茶葉售價低,茶農收益低,茶園標準化程度低,生產積極性不高。進入21世紀后,浙江、福建等東部茶區發展空間飽和,茶產業發展局勢形成了東茶西移的局勢,廣西茶產業迎來了發展機遇,逐漸培育一批優良地方品牌,以各優勢茶區為中心,桂西有凌云浪伏,桂北有雙桂牌,柳州有侗仙、盤王、布央、多耶樓等;桂東有中茶牌、茂圣牌六堡茶,昭平綠茶“將軍峰”等;金秀也有多個品牌,這為廣西茶產業走向國家級品牌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廣西茶產業發展存在的不足
3.1高技能人才少,研發能力不強
據不完全統計,廣西現有茶葉從業人員110萬人,現以廣西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為例,該所為省級茶葉科研機構,據該所2012年統計,高級職稱13人(推廣研究員2人),研究生6人,茶學專業研究生1人。院校茶葉專業人才培養上,只有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開設有茶葉專業大專班,人才培養落后于浙江、福建、廣東、云南等省份。可見,廣西茶葉高技能人才較少,研發平臺建設不足,產業發展較慢,研發能力跟不上沿海先進省份。
3.2知名品牌及名優產品少,品牌效益不高
廣西由于其地理、氣候等優勢比較適宜茶葉生長。茶產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以各優勢茶區為中心,培育了一些品牌,但廣西茶葉品牌在全國的影響力還不夠大。廣西出產的名茶和優質茶,唐代就有呂仙茶、象州茶、容州竹茶。至20世紀90年代,全區傳統名茶和新創名優茶已達30余種,有紅茶、綠茶、黑茶、花茶等多種茶類,有紅碎茶、六堡茶、西山茶、覃塘毛尖等等,名優茶雖多,但在市場上競爭力不高,無法和西湖龍井、大紅袍、太平猴魁等名優茶相比,經濟效益較低。
3.3標準化生產程度不高,茶葉質量安全體系建設不完善
廣西茶葉茶類多,但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對廣西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很不利。這兩年我國在食品上發生了很多不安全的事例,現今對食品安全已列入農業發展規劃。由于一些茶葉生產企業和茶農只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不正確使用農藥和無機肥料,使茶葉質量存在安全隱患,影響消費者的信心,而茶葉質量安全體系起步晚,有待盡快完善。
4廣西茶產業發展建議
4.1政府重視加大投資力度,營造區域茶產業帶
茶產業的發展已成為茶區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加大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是我區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政府要高度重視茶葉發展,應把茶葉納入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促進就業的整體戰略進行規劃部署。在投入方面,一是各級政府要扶持一批科研項目、重點基地和重點龍頭企業;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并吸引民間資金投入;三是要爭取金融支持,加大信貸扶持力度;四是要鼓勵、引導茶葉加工、經營企業和茶農努力增加投入。
根據我區茶葉區域布局狀況,引導廣西茶產業從優發展,使優勢茶區脫穎而出,如桂東六堡茶區;桂北名優綠茶、桂花茶區;桂中紅茶綠茶區;桂西名優綠茶區;桂南特種(茉莉花茶)茶區。積極發展地方特色茶,拓寬深加工路子,充分利用我區茶產業資源優勢。
4.2強化科技支撐,提高產業競爭力
加大我區茶業科技創新投入,增強科技對產業的支撐能力,已成為新形勢下我區茶產業發展的必要措施。加大茶樹種質資源利用、重金屬含量控制、茶樹病蟲害生物防治、綠茶清潔連續化加工、茶葉現代化生產管理模式等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力度;加快新品種選育,增強科技支撐后勁,提高科技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實施茶農培訓工程,提高茶農科技素質和先進實用技術。以科技為動力,全面提高我區茶葉生產、加工等綜合開發競爭力。
4.3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廣西茶產業面積廣,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茶企還極少,加大茶葉龍頭企業培育已成為推動廣西茶葉產業化進程的一項重要任務,縱觀五個茶葉發展區,形成了初步規模的有桂西茶區有浪伏有機茶業、顧式有機茶;桂南茶區的廣西鷺墾茶葉公司、廣西南山白毛茶公司;桂中茶區的柳州伏虎茶廠、金秀早春茶公司;桂東的梧州茶廠、昭平將軍峰茶葉公司;桂北茶區的三江天池茶葉公司、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桂林漓江茶廠,這些茶企引領地方茶葉發展,只有通過政策引導與市場優勝劣汰,重組優化,培育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打造大品牌、建立大市場。
4.4合理優化產品結構,提高茶產品質量安全
廣西雖然早有種植飲用茶樹,但屬于后起茶葉發展省份,是東茶西移的良好選地,廣西茶產業在機遇和發展面前,依托地方生態優勢,合理優化產品結構,加大名優茶生產,構建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白茶、黃茶等多茶類生產格局,增強廣西茶產業競爭力。食品質量安全歷來是廣大消費者普遍重視的熱點問題之一,茶葉是全球性的常規飲品,更應注重飲用安全,最好的方法是以標準化生產無公害茶和有機茶,通過政府對市場準入規定的硬性政策(QS認證市場準入),提高茶產品質量安全。
4.5弘揚茶文化,營造產業發展氛圍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茶的故鄉,多民族國家,民間留下不少珍貴茶文物。廣西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多民族的茶事活動極豐富,形成了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茶文化。近年來,隨著旅游觀光、休閑業發展,一批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旅游、觀光茶園和休閑茶園以及各種檔次茶樓茶館應運而生。充分開發、利用茶文化資源,開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動,促進茶消費,促進茶業經濟發展。一是要研究、挖掘、弘揚我區茶歷史、茶文化。二是要突出特色,提高質量,講求實效,推動茶文化產業的發展。三是要充分運用載體,辦好各類茶事活動。四是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吸引更多的人參與茶文化、茶消費活動。
參考文獻:
[1] 張明沛.廣西名優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0:24.
[2] 樊榮華.廣西金秀縣做大茶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N].來賓日報,2012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