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季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是一項創新技術,容縣2004年引進該技術,經過試驗示范和面上推廣,獲得成功并迅速在全縣范圍內普及。根據容縣多年的田間試驗和大田生產實踐,結合其他地方的成功種植經驗,總結出冬季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的高產技術。
關鍵詞:冬種;馬鈴薯;免耕栽培;高產;技術
中圖分類號:S5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3-0060-02
容縣地處廣西東南部,無霜期長達331.5d,水田面積7.67萬hm2,是典型的雙季稻作區,每年晚稻收割后除少部分作冬菜外,大部分稻田閑著。該地區歷來有冬種馬鈴薯的習慣,但比較零星分散,2004年引進冬季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技術并獲得成功,該項技術具有省工節本、防寒抗旱、穩產高產等顯著特點,深受農民歡迎。容縣利用冬閑稻田種植馬鈴薯面積逐年擴大,并逐漸形成產業化,為當地農民增收開辟新途徑。現將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種薯的處理
1.1品種選擇
近幾年引進種植和示范推廣的良種中,表現較好的品種有:遲熟品種合作88,生育期在140d左右;中熟品種大西洋、紫花白,生育期一般在90—100d左右;早熟品種費烏瑞它、克新4號、和冬農303等,生育期都在60—70d左右。
1.2種薯處理
選用脫毒一級原種,種薯到達后先晾曬1—2d(注意不能暴曬),并剔除病、爛、雜和畸形的薯塊,杜絕使用商品薯做種薯。在播種前15—20d進行催芽處理。單個種薯30—40g的,整薯種植;單個種薯大于50g的,要切塊種植。切塊時,用經消毒過的刀具沿種薯頂端自上而下縱切成小塊,每塊留1—2個健壯芽眼,每塊重約30—35g,切忌切成薄片。薯塊切后用事先準備好的消毒藥進行切口消毒,并攤晾開,以防腐爛影響發芽,凡未萌芽的薯塊都要進行打破休眠和催芽處理。其方法一般采用暗室處理將薯塊保存在室溫為12—25℃的黑暗條件下直至萌芽,用這種方法2周內不見萌芽,則要用赤霉素處理,用5—10ppm的赤霉素溶液浸種15—30min,撈出晾干,貯放在通風避雨,室溫18—25℃條件下直到發芽。
1.3練芽
將經過處理分批撿出的種薯置于弱光下練芽數天,待芽轉色變粗,形成花生芽大小、短而壯的幼芽時,即可進行分級播種。
2選地和整地
2.1選地
用晚稻收獲后的冬閑田,適宜選擇水源充足、易灌易排的田塊,忌用易澇低洼或高瘠干旱的田塊種植。第3期張念梅等:冬種馬鈴薯稻草覆蓋栽培技術對土質要求比常耕法寬松,但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盡量選擇土壤疏松,富含有機質,肥力中等以上,土層較厚的田塊。忌用前作為茄科作物及胡蘿卜等塊根作物的田塊。
2.2整地
收割后趁土壤仍濕潤,抓緊時機整地,做好分畦開溝。畦面寬120—160cm,溝寬30cm,溝深一般25—30cm ,田邊溝深度應比排灌溝略深,以便排灌。
3適時播種
3.1播種時間
冬種馬鈴薯適宜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播種。
3.2淋水
播種時,如是剛收完晚稻(或雜交水稻制種)的田塊,表土仍帶濕潤,可免淋水;但如果土面已經干燥現白的田塊,必須先淋濕透表土再進行播種,否則會影響出苗速度和出苗率。
3.3施足基肥
免耕種植馬鈴薯,播種時一次性施足基肥,以后一般不施追肥。基肥用量每公頃施優質腐熟農家肥7500kg,三元硫酸鉀復合肥2250kg,忌用含氯肥料。農家肥可撒施在畦面上,也可作蓋種肥(小豬糞、中小雞糞不宜蓋種),而復合肥則應施放在2株種薯中間或放在離種薯5cm以上的行間,不能與種薯直接接觸。
3.4擺種和蓋稻草
3.4.1按上述整地格式開溝分畦,將開溝挖起來的泥土敲碎,用一部分碎泥土鋪在畦面上,使畦面平整且略呈龜背型,以利排除畦面積水。播種時將種薯直接擺在畦面,芽眼向下或側向,薯塊切口向上,擺好種薯后稍壓,使之與土壤充分接觸,然后用備好的農家肥蓋種塊,不使用農家肥蓋種的也應該用碎泥土蓋住種塊。每公頃種植82500—97500株,行距25cm,株距20cm,邊行株離溝距20cm。
3.4.2擺好種塊施肥后,均勻地蓋上5—8cm 左右厚的稻草(半松半實),蓋畢稻草進行噴水加濕,以稻草濕透為度,最后將挖出并敲碎過的溝泥覆蓋在稻草上面,畦中間的稻草不一定要求蓋泥均勻,能將稻草壓貼即可,但要求畦邊四周蓋泥嚴實,以防漏光,影響商品薯品質。
4田間管理
4.1水分管理
播種當天應淋足定植水,以稻草表土濕潤不滲水為度。播種后應保持土面濕潤,如遇久晴無雨,要及時灌跑馬水,保持畦土濕潤,禁止滲灌,出苗后遇中、大雨,要及時排除積水。在全生育期間,土壤濕度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60%—80%.到生長中后期,稻草輕度腐爛保水性增強,尤其是接近土面的稻草濕度大,容易引起病害,因此遇到雨天,特別是遇到連綿陰雨天氣,要注意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收獲前10d不再灌水。
4.2追肥
在生長期內一般不需要施追肥,但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尤其是薯塊膨大期,如果鎂肥充足,淀粉積累多,品質好。因此,可從展葉起,每10d噴一次0.1%硫酸鎂+0.6%磷酸二氫鉀溶液,連噴3次能顯著提高產量和改善品種。若生長后期葉片早衰的植株可加噴0.2%的尿素溶液+0.3%氨基酸溶液1—2次。
4.3病蟲害及凍害的防治
容縣馬鈴薯病害有:晚疫病、黑莖病、病毒病;蟲害有:地下害蟲(蠐螬、螻蛄、金針蟲、馬鈴薯甲蟲等)、蚜蟲等。
4.3.1物理防治選用脫毒一級原種,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科學搭配氮、磷、鉀肥,控制干、濕度,可有效預防和減輕各種病、蟲害的發生程度。
4.3.2化學防治每667m2馬鈴薯使用60g“拌必豐”拌種后再播種,可有效防治馬鈴薯蠐螬、馬鈴薯甲蟲等地下害蟲,并可高效防治蚜蟲危害,減輕馬鈴薯病毒病的發生。
晚疫病的防治應抓住寒潮凍過后還沒發病前,選擇晴好天氣,667m2用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40—60g、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50—60g兌水45kg噴霧,每隔7d噴1次,連噴2—3次,可有效預防晚疫病的發生。黑莖病在發生初期,667m2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或46%氫氧化銅(即可殺得3000)水溶散粒劑1500倍溶液灌根,隔10d灌1次,連灌2—3次。用10%鹽酸嗎啉水劑2000倍液噴霧預防馬鈴薯病毒病。用 70%吡蟲啉(如“艾美樂”)水分散粒劑+48%毒死蜱乳油1000倍兌水噴霧(或灌根),可有效防治蚜蟲和地老虎。選用高效安全的敵鼠鈉鹽、殺鼠迷等殺鼠劑,配置成毒餌統一定時投放誘殺老鼠,減輕鼠害的發生程度。
4.3.3防霜凍馬鈴薯怕霜凍,除了要采取適時播種或選用適宜熟期品種避開霜凍危害等措施外,在霜凍來臨前的一天的傍晚,葉面噴施防凍劑,放水進溝,淋濕畦面,或在田塊四周上風的位置燃燒雜草、谷殼等進行煙熏。霜凍發生后的早上太陽出來前,及時采用噴淋機淋水或人工拔除等方法除掉葉面上的冰塊,減輕霜凍的危害。
5適時收獲
當莖葉正常枯黃,匍匐莖塊與塊莖容易脫落時,即可收獲。稻田免耕稻草覆蓋種植馬鈴薯結薯比較集中,而且大多數薯塊分布在植株周圍的土面和稻草的交接處,收獲時只需將稻草撥開即可撿收,少數生長在裂縫或孔隙中,薯塊入土也很淺,也無須用鏟挖,用一根竹(木)簽輕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