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廣西蠶業信息化建設取得較大成績,建立了各市縣蠶業信息報送體系,建成開通廣西蠶業信息網、廣西蠶業信息化管理系統數據庫,全面提升廣西蠶業信息服務水平。文章在分析廣西蠶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及成效的基礎上,提出廣西蠶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 蠶業;信息化建設;現狀;成效;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F3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3-0077-04
近年來,廣西蠶業信息化建設與服務取得較大成績,已建立從自治區到各市、縣的蠶業信息報送體系,進行全區蠶業生產數據信息采集報送;建立廣西蠶業信息網,利用網站開展蠶業信息服務;開發廣西蠶業信息化管理系統,建成蠶業信息報送系統、蠶種質量信息管理系統、蠶桑技術智能化咨詢系統3個系統數據庫,實現信息數據采集、數據統計分析、生產動態和市場行情監測、蠶種質量監測、蠶種生產經營監管、技術推廣服務網絡化、智能化、高效化,全面提高廣西蠶業信息服務水平、蠶種質量管理水平和蠶桑生產技術水平。
1廣西蠶業信息化建設現狀
1.1蠶業信息員隊伍建設
2001年起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總站就配備專職人員負責全自治區蠶業生產數據收集、統計分析、發布上報等工作,建立了由全區14個市級、80個縣級蠶業部門及30多個蠶種生產相關單位信息員組成的信息員隊伍,定期進行全區蠶業生產、蠶種生產經營、繭絲及蠶種價格等數據信息采集報送。
1.2蠶業信息報送機制建立
實行全區蠶業生產數據月報制度,由市、縣級蠶業部門層層報送,蠶桑生產數據每月報送1次,蠶種生產數據每半月報送1次,蠶繭價格和蠶種價格每周報送1次,及時全面收集全區各地最新的生產動態和市場行情等相關數據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報表上報自治區農業廳和轉發各地蠶業主管部門,并根據各時期生產動態進行整理、總結、分析,通過廣西蠶業信息網和《蠶桑生產簡訊》及時發布相關信息。
1.3蠶業信息網建設
廣西蠶業信息網于2005年建成開通,具有獨立的國際域名:廣西蠶業信息網(http://www.gxcy.gov.cn),幾經改版和完善建設,現已發展成為集蠶業信息傳遞、技術交流、技術咨詢、產品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專業網站,現設有10個一級欄目30個子欄目,內容涵蓋蠶業生產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網站頁面布局和欄目結構凸顯行業特點,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圖文并茂、格調清新、功能適用,自治區內重要行業信息都在網站第一時間發布,保證了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尤其是針對各生產時期的病蟲害和洪澇、干旱、冰凍等自然災害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和災后恢復生產措施,充分發揮信息平臺作用,為蠶業生產提供及時、準確、高效的信息服務。廣西蠶業信息網已成為傳遞信息、交流學習、技術服務的平臺和窗口,網站已累計發布信息3萬多篇(條),每年發布更新信息4000多篇(條)。網站瀏覽量不斷上升,已突破了500萬人次,成為全國蠶業網站中瀏覽量最多、信息量最大的網站之一,已成為本行業知名網站。
1.4蠶業信息數據庫建立與應用
廣西蠶業信息化管理系統數據庫于2008年開始構建,依托廣西蠶業信息網服務器和網站平臺,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建立系統后臺管理程序和各子系統數據庫,集成信息錄入、統計分析、用戶管理、動態監控、信息檢索等功能模塊,建成了廣西蠶業信息報送系統和廣西蠶種質量信息管理系統;應用人工智能的專家系統技術,利用動易網站管理系統的基本軟件,在匯集蠶業領域知識和專家經驗以及各種相關數據模型的基礎上,建立蠶桑技術智能化咨詢系統。2010年完成廣西蠶業信息報送系統、廣西蠶種質量信息管理系統、蠶桑技術智能化咨詢系統3個數據庫建設,并開始正式投入試用,全面應用于全自治區蠶業生產與市場信息數據采集、蠶種生產銷售計劃制訂、蠶種質量監督和蠶種生產經營監管、蠶業生產技術指導等(見圖1)。
1.4.1廣西蠶業信息報送系統的應用客戶端為各市、縣蠶業部門,系統設置有價格日報、生產統計報表、信息查詢、信息報送等模塊(見圖2),由各市、縣蠶業部門上報錄入本市縣蠶業生產調查數據,通過系統自動統計分析、綜合查詢、輸出報表,及時為各級領導、相關管理部門提供全面準確的數據信息,為行業決策和科學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1.4.2廣西蠶種質量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客戶端為蠶種生產、蠶種檢疫和蠶種管理部門。系統設置“原種飼養情況”、“出庫計劃查看”、“原種出庫信息”、“出庫計劃信息”、“報檢情況”、“蠶種信息填寫”、“公告”、“公告發布”、“制種情況”等板塊(見圖3),由蠶種冷庫管理人員錄入各蠶種場的原種出庫信息,蠶種場工作人員錄入從原種出庫到養蠶制種各個階段的信息,檢驗人員上傳檢驗報告。通過系統平臺對各蠶種場生產的每批蠶種從原種出庫催青到養蠶制種、蠶種質量檢驗檢疫、蠶種入庫冷藏保護以及蠶種出庫發放等各時期的信息進行分類儲存和管理,利用本系統可實時查詢追溯每張蠶種的來源、質量檢驗檢疫情況、冷藏處理情況、出庫發放情況以及上一代原種來源等信息。同時,通過系統平臺進行蠶種出入庫數據管理和蠶種流通監測,有利于規范蠶種市場秩序,確保蠶種質量;有利于疫病的有效防控,確保蠶業生產用種安全。
1.4.3蠶桑技術智能化咨詢系統的應用客戶端為廣大蠶農,系統設置科學種桑養蠶、蠶桑病蟲害防治的檢索、圖片和視頻,以及專家在線遠程指導等功能,內容涵蓋蠶桑生產全過程、基于圖片和文字描述的病蟲害診斷和防治指導。用戶可通過蠶桑生產的各階段、各環節、病蟲害名稱、形態特征等關鍵詞進行檢索,也可通過更為直觀的圖片和視頻,了解掌握蠶桑生產技術、蠶桑病蟲害知識和防治技術,本系統的應用對于蠶桑生產與蠶桑病蟲害防控起到指導作用(見圖4)。
2廣西蠶業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成效
2.1為全區蠶業生產和管理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務
全區蠶業生產數據信息由市、縣級蠶業部門層層報送,可真實客觀、及時全面地收集各地最新的生產動態和市場行情,并及時上報自治區農業廳及本行業相關部門,使各級領導快速、準確地了解全區蠶業生產動態信息,提高了其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強化了蠶桑生產的信息導向作用。廣西是全國蠶業最大省區,蠶繭產量已占全國蠶繭總產量40%以上[1],信息覆蓋面廣、代表性強,已成為本行業發展決策、生產經營管理的重要參考依據。廣西蠶業信息網全面及時發布蠶業生產動態、行業政策法規、蠶桑新品種、新技術、病蟲害防控、蠶繭收購、繭絲加工和貿易等行業動態信息,實現了行業內信息資源的共享,為蠶業生產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務。
2.2對全區蠶種生產流通和質量進行有效監管
應用廣西蠶種質量信息管理系統對全區蠶種生產經營進行監督管理,有效提高了全區蠶種科學管理水平,有效防控桑蠶疫病,杜絕帶微粒子病的不合格蠶種流入市場,避免蠶農養蠶受到損失。按照每年超毒蠶種1%計算,全區年產蠶種600萬張,約有6萬張蠶種超毒,如果這部分蠶種沒有檢疫和監督淘汰,就會造成養蠶農民損失蠶繭2000多t、產值6000萬元以上。廣西蠶種質量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可有效防控微粒子病挽回經濟損失,每年可新增經濟效益6000萬元以上。
2.3促進蠶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
蠶桑技術智能化咨詢系統建成應用五年多來,為30多萬人提供了技術咨詢服務,促進了廣西蠶業技術推廣普及和蠶桑生產科技水平提高,對提升產業質量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廣西蠶業信息化建設發展思路
3.1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完善信息報送體系
建立健全各市、縣蠶業信息報送體系,開展信息員培訓,打造一支業務熟悉、責任心強的高素質蠶業信息員隊伍,確保及時準確采集報送信息。
3.2完善蠶業信息數據庫建設
在原有數據庫基礎上開發建立蠶桑良種質量追溯系統,采用自動化技術、條碼識別技術、信息加密技術為蠶種、桑種子賦予單個“身份證條碼”,實現“一件一碼”;對其生產、倉儲、銷售、物流等環節和質量參數進行數據信息采集跟蹤,根據條碼可以溯源,追溯每件種子的質量檔案。實現良種生產環節、銷售環節、流通環節、服務環節的全周期監督管理。
蠶桑技術智能化咨詢系統增加蠶桑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內容和視頻,加強對蠶桑技術智能化咨詢系統的宣傳,擴大影響面,提高應用率,使其對提高蠶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水平發揮更大的作用。
3.3創新信息服務手段,建立手機短信、微信平臺
建立基于互聯網的手機短信、微信信息發布平臺,使農民通過手機可以獲取最新的蠶業生產資訊、病蟲災情預警預報及防災減災措施、實用技術、市場價格信息等,還可以通過微信進行互動和咨詢,及時解決生產上遇到的問題,提高蠶業信息服務效率。
3.4提高信息質量,加強信息加工,增強蠶業信息服務的時效性、準確性和預測性
通過走訪農戶和問卷調查,對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的蠶農對蠶業信息的需求、獲取信息的渠道、信息服務方式和信息利用效率等進行實證研究和科學評估,探討符合廣西蠶農信息服務需求的有效信息傳播模式,同時,加強信息的加工、分析和整合,提高蠶業信息服務的針對性、準確性和對市場動態的預測性,提高信息的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 商務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3年度全國桑蠶種、繭、絲產量預測和指導服務的通知(商運字[2013]10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www.moflom.gov.cn.2013-05-27/201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