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驕子也犯難
列位,今天咱們聊一個老話題,那就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說它老,是因為咱老百姓關注、討論甚至“吐槽”至少有十年以上的光景了。但今年,這一老話題又有了新的噱頭,原因就在于2013年有699萬畢業生面臨市場的檢驗和選擇,于是“史上最難就業年”出爐了。
曾幾何時,大學生被譽為天之驕子。找工作嘛,自然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考上了大學就等于端上了鐵飯碗,一畢業身份就是國家干部。然而時過境遷,現如今大學生卻要為飯碗發愁,苦苦尋覓,怎一個難字了得!
今年就業難到底難在何處?且看一組數據。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13年畢業生總計達699萬,據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畢業生最多的一年。而根據各地的統計,大學生就業率降低至30%—50%之間。而一家專業研究機構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自2012年12月12日到2013年1月11日本科畢業生簽約率為38%,低于上屆同期8個百分點。
現象背后有原因
那么,難道就因為增加的19萬人,一下子使得大學生就業變得如此艱難?有人就說了,現在的大學生那是比驕子還要“嬌子”啊,在學校里就沒學到多少的知識,但出了校門要求卻不少。什么腳踏實地,什么從基層干起,統統成了“傳說”。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你要稍稍降點條件、降點薪酬期望,大把的工作機會還是有的嘛。
表面上看也是這么個理兒,但此言很值得推敲。您想啊,要是一個人好逸惡勞,懶惰成性,那他找不到工作再正常不過,這屬于個人問題。但要是成千上萬的人普遍無法就業,這就得追問事情背后更為深層的原因了。
有人認為,就業難的罪魁禍首當屬十多年前開始的高校擴招,此舉直接導致了后來的大學生就業難。多年前高校擴招開始時,就遭到普遍質疑。大家理由很簡單,一是怕學歷含金量降低,二是進校園人多了出來時必然要費勁。可是在高校看來,縮小招生規模既影響學校的學費收入,也影響老師的飯碗,不到萬不得已豈能縮招。況且還有可能直接影響到當地高中的升學率,那不減損了地方政府的教育事業成就?于是乎,一些就業情況不樂觀的專業,依舊大規模招生。
還有人認為,由于大學畢業生供大于求,用人單位為了招到優秀人才不斷在條件上加碼,比如非 “985”、“211”高校不予考慮,本碩專業不一致者拒之門外等等,這也是造成就業難的原因之一。這些人把棒子再次打到教育部的頭上:誰讓你們非把高校分成三六九等,不僅讓各高校內訌不止,還讓用人單位有機可乘,加劇了大學生的就業難度。
還有人分析得更為宏觀,認為近兩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出口貿易下降、企業產能過剩,就業崗位自然數量減少。而且,企業招人更愿意用高薪去招有工作經驗的人才,而不是應屆畢業生。因為招入應屆生后,企業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培養。可等培養兩三年后,不少大學生卻選擇了跳槽,用人單位自然不愿意為他人做嫁衣。 在崗位供給量縮減時,這尤其加劇了應屆畢業生就業難。
淘寶成功可仿效
列位,自主擇業、雙向選擇是早已確定并施行了多年的大學生就業政策。就業市場上,供給和需求的波動是市場規律起作用的表現。所以說,大學生就業難其實就是經濟學中所講的供大于求。
以北京市為例,2013年北京市屬各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人數為9.8萬個,同比減少了1.6萬個,總量降低了14%。加上民營企業因經濟增長放緩,也減少了崗位需求。學生增加,崗位卻在減少,就業不難才怪!
但跟一般的經濟現象不同,就業難在我看來還有結構性原因。當下中國教育資源集中,教育機構需要依附于行政、聽命于權力,所以高校在專業設置、招生名額上依然被教育主管部門過多干預。對絕大多數高校來說,自主招生仍是水中月、鏡中花。招生不能自主,培養不夠特色,作為大學產品的學生們自然沒有競爭力,當然不能贏得市場青睞。
試想一下,要是放開讓大學自主招生、自主辦學、自己去贏得生源,學校自然要想方設法取悅家長和學生。雖說做不到“白癡走進來,大師走出去”,但一定會在培養中盡心盡責。
說到大學生就業難,想起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去年11月11日,也就是網絡上稱為的“光棍節”這天,整個淘寶的在線交易額竟然達到190億元,創中國網絡購物的最高,也超過了美國網絡購物的單日最高。一邊是大宗商品產能過剩,一邊卻是網絡購買力節節攀升。這說明中國正在由生產型社會走向消費型社會,由制造業主導轉向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社會。
這勢必帶來消費結構的變化,也就是說服務業特別是中高端服務業將成為國民經濟行業中的新寵,不但需要大量的從業者,而且這些從業者還需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這就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巨量的機會。有新聞報道稱,在義烏一個普通的商學院,學校就鼓勵學生上淘寶創業。幾年時間下來,不少學生都已經在網上開店,成了真正的創業者。
我想,無論是淘寶的成功,還是在淘寶上創業者的成功,其實都給大學畢業生指出來了:放棄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老觀念,利用互聯網平臺自主創業,也不失為放飛青春理想的另一種可能。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