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的軒然大波,本來已隨著2010年的遠遁,被左一個右一個驚天事件和雷人話語覆蓋和取代了。豈料2013年勞動節剛過,又有媒體拾起,意思很明確,再挖掘點兒什么出來。
想當年,除了千夫情緒化地直指宜黃縣強拆和這條雷人語錄,再有就是一些學者由此生發出的對憲政、產權等的分析。我們似乎集體忽略了這條雷人語錄實際上是在陳述事實。順著這個脈絡再挖一下,確有價值。
拋開道德、意識形態、價值理性等不論,我們單看“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這句話本身,是不是描摹出了當下中國的客觀現實呢?
用這條語錄創作者的話說,當初語境下的“新中國”,是指中國的城市化。其實,不用他解釋,我們也知道此新中國指的不會是1949年的新中國。那按照邏輯,我們就得捋一下,中國的城市化是靠什么實現的?
原因很好找,靠的是改革開放。這是個母原因。細一掰扯,還有很多諸如政策、信貸、政績等子原因。光有政策和信貸,搞不成城市化,還得實打實動起來。各級各方行動之一便是拆遷。不拆遷哪能建成高速公路和高鐵?不拆遷哪能建成一個比一個高的樓堂館所?不拆遷政府哪有土地掛牌競價?這方面的事實不用我再贅言,住在城鄉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至此,上述邏輯有了一個結點,即:沒有拆遷,就沒有城市化。城市化就是當下的“新中國”。這樣就可以推導出:沒有拆遷,就沒有新中國。但由于補償不公等原因,拆遷遇阻,于是,拆遷叫公權力弄成了強拆。
從“沒有拆遷,就沒有新中國”到“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雖然只置換了一個字,但里面的學問可大了,確實有再挖掘的必要。
前幾年去了一趟臺灣,回來后有朋友問我,臺灣咋樣?我回答,表面看,高樓大廈沒京滬廣多。朋友搖頭,沒我們發達呀!我說,表面看是這樣,但臺灣的公民權利意識比我們發達得多。比如他們的私人房屋,由于產權在民,確實是“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政府和社會也非常尊重公民的權利。臺灣也有拆遷,但都是在法律框架內;臺灣沒有強拆,也不敢強拆,公民的權利意識非常濃厚,政府非常忌憚公民的權利。
假設臺灣也有類似大陸式的強拆,那我敢肯定,也許在我們部署如何強遷時,他們就已強拆出一個“新臺灣”了,真若如此,去臺灣觀光的大陸游客,看到的“新臺灣”樓堂館所,料定要比大陸的多得多。
表面看,中國大陸要比臺灣發達,原因何在?很明顯,托的是強拆的福。這么一看,“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確實道出了一個基本事實。順著這句雷人語錄的事實邏輯反推,結論自然是“要想有新中國,就得強拆”。因果一倒,這句話表述的就不僅僅是事實了,而是一下子道出拆遷中公權力的強大操控力。這意味著,雖然公民對自己的房屋具備占有、使用和處分等權利,但在強拆方看來,為了“新中國”,完全可以對公民的這些合法權利忽略不計。邏輯的第二個結點也出現了,中國眼下的城市化即“新中國”,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強拆實現的。站在這個角度看,“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這句話說得不對嗎?縱使雷人,也是事實本身雷人。
我們不該再糾纏這句話是否在為強拆方辯解,而應該在承認這句雷語是一個事實陳述之后,利用規制,讓“新新中國”別再建于違法強拆。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