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的建立,中國與東盟各國在相互的經貿交往中獲得了更多的收益和發展空間,本文以中越貿易為分析對象,研究中國-東盟自貿區的背景下的中越貿易效應及雙方貿易產品特點,有利于反思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中的收益與不足,從而更好地展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和國內產業結構優化。
關鍵詞:CAFTA;中越貿易;貿易效應
近年來,中國在國際區域經濟合作領域取得了實質的進步,尤其是在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方面。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簽訂的第一個自貿區,2010年1月1日貿易區正式全面啟動。自貿區建成后,東盟和中國的貿易占到世界貿易的13%,成為一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0000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目前,中國對東盟93%產品的貿易關稅降為零,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雙邊貿易呈上升趨勢,同時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也步入新的發展階段。越南作為東盟十國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是中國走向東盟的一個重要平臺,發展中越雙邊貿易對雙方都有深遠的意義。本文以東盟新成員國越南為例,對其與中國的貿易效應進行分析,具有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CAFTA背景下的中越貿易發展
東盟有10個成員國,九十年代開始,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系日益頻繁,雙邊貿易持續上升。2004年簽署《行動計劃》,拉開了CAFTA建設的序幕,該年貿易額首次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059億美元的新高。2005年7月,CAFTA全面降稅進程正式啟動,雙方貿易合作進入了全面深入發展的新階段,雙方7000余種產品開始全面降稅,貿易額持續增長,這一年雙邊貿易額達13037億美元,是1991年雙邊貿易額的15倍多。2007年,中國同東盟雙邊貿易額達到20255億美元,提前3年實現了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的目標。隨著CAFTA的建成,2010年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快速增長,海關統計顯示,2010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值達29278億美元,同上年比增長375%,比2004年增長1765%,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98%。
根據中國海關2004年統計數據,中國同越南雙方貿易額達674億美元 ,提前突破了雙方此前達成的2005年將雙邊貿易額提高50億美元的目標,中國成為越南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2006年,雙方貿易額超過995億美元,提前4年完成兩國領導人達成的2010年實現兩國貿易額100億美元的目標。2009年,中國對越南進出口總額2105億美元,同比增長82%。其中中國對越南出口1630億美元,同比增長78%,自越南進口475億美元,同比增長95%。2010年中越雙邊貿易額達30094億美元,同比大幅上漲,漲幅43%;2011-2012年中越進出口貿易額突破400億美元,漲幅雖比2010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持續在25%以上的水平。CAFTA成立后,中越雙邊貿易水平大跨越提升,這是值得關注的。 隨著中越間產品關稅的逐漸下降,中越間的雙邊貿易不斷的向前推進,給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給中越兩國帶來了益處,下面具體分析中越貿易效應。
二、CAFTA框架下的中越貿易創造效應
(一)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的相關理論
貿易創造效應是指關稅同盟某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生產品被同盟內其他生產成本更低的進口產品替代,使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擴大了生產所帶來的利益;通過專業化分工,使本國該項產品的消費支出減少,而把資本用于其他產品的消費,擴大了社會需求,結果使貿易量增加。
貿易轉移效應是指締結關稅同盟之前,某國不生產某種商品而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商品;建立關稅同盟后,如果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被排斥在關稅同盟之外,則關稅同盟內部的自由貿易和共同的對外關稅使得該國該商品在同盟成員國內的稅后價格高于同盟某成員國相同商品在關稅同盟內的免稅價格,這樣同盟成員國原來從非成員國進口的成本較低的商品轉從關稅同盟內部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來進口。
(二)中越貿易創造效應具體分析
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簽署后,自貿區全面降稅進程開始啟動。2006年,中國對東盟所有國家的早期收獲產品均已實現零關稅,東盟老成員也對中國的早期收獲產品給予了零關稅待遇。2005年7月,中國對東盟降低了3408種產品的稅率,對其平均關稅從99%降為81%。2007年1月1日起,中國擴大了范圍和幅度,降低了5375種產品的關稅,對東盟關稅水平降到5 8%。到2010 年,中國自東盟進口產品已有93%約7000種產品實行零關稅。同樣,東盟國家也做出類似安排。
越南作為東盟新成員國,對于最惠國關稅稅率高于30%(含)的所有產品,2004年1月降到20%,以后每年降低5個百分點,2009年降到零稅率;最惠國關稅稅率在15(含)—30%(不含)之間的所有產品,越南2004年1月降到10%、2006年1月降到5%、2008年降到零稅率;最惠國關稅稅率低于15%的所有產品,越南2004年1月降到 5%、2006年1月降到零稅率。
從表1和圖2的統計數據來看,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降稅與貿易便利化的作用下,從2004到2012年,中越貿易總額實從6743億增至50439億美元,75倍地快速增長,平均年增長率2839% ,高于中國東盟、中國世界進出口增長均值。2004-2012年,中越貿易額不斷攀升:2004年,中越雙邊貿易額出現一個大的提高,增長率為455%,此后增長率一直在20%上下波動;2006年,貿易額達近100億美元,提前完成目標;2009年,貿易額突破200億美元,但是2009年的增長率降至82%,這是受到當時金融危機的影響,使中越貿易額增長速率趨緩。據越南海關統計, 2010年中越雙邊貿易進出口額為30094億美元, 增長43%。其中,中國向越南出口23114億美元,增長418% ;中國從越南進口6980億美元,增長47%。越南貿易逆差16134億美元,增長3964%。2010-2012年,中越雙邊貿易一直保持增長勢頭,且年同比增長率持續在25%水平以上,這與2010年成立CAFTA是分不開的。
中越貿易產生顯著的貿易創造效應,動態效應明顯。上述數據都表明,因為降低或取消了關稅,擴大了貿易額,成員國的優勢產業得以擴大生產,產品可以在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生產,有助于節約生產成本;市場容量擴大,生產規模擴大,有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消費者福利水平,產生了生產效應。由于低成本的進口,導致了消費增加,消費者福利增加,產生消費效應。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作用下,中越貿易產生顯著的貿易創造效應,動態效應明顯。
貿易轉移效應是指由于自貿區建立導致的關稅水平的影響,產品過去從生產成本低的非成員國進口轉向從成本較高的成員國進口的損失,是參加自貿區的代價。貿易轉移效應是減少福利的,因為它把生產從效率較高的非成員國轉移到效率較低的成員國。中國對東盟的關稅從2005年的99%下降到2010年93%商品實行零關稅,而對外仍然保持約15%的關稅水平,東盟也是相似情況。中國東盟地區是全球平均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CAFTA的建成有助于區內消費品在區內生產并銷售,所以自貿區的建立不僅產生的貿易轉移較少,更有助于扭轉以往基于比較利益而產生的貿易扭曲的狀況。
所以,CAFTA的建立對于中越貿易所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遠大于貿易轉移效應,并有助于修正貿易扭曲,動態效應明顯。
(三)中越進出口產品結構分析
統計數據表明,越南在初級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則在制成品上比較優勢明顯。根據2010年進出口統計數據測算出的兩國商品的比較優勢的結果顯示(表2):在兩國貿易中,越南以出口礦產資源和農產品為主,即越南在初級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則沒有比較優勢,其多數初級產品比較優勢指數多在3以下;中國的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遠遠大于進口,大多數工業制成品比較優勢指數大于8。這表明中越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機電產品和工業原材料等,從越南主要進口礦產資源和農產品等,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中越在雙邊貿易中結構互補、資源互補。越南有8700萬人口,尤其是70%的人口年齡在40歲以下。是典型的“年輕化”的國家,與中國正步入的老齡化形成反差。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消失,越南的勞動力低廉的成本優勢與中國正好形成互補。
越南的出口偏向于自然資源,而中國的許多自然資源隨經濟增長而逐步減少,某些資源由于地域關系也不是中國所長,通過從資源豐富的越南進口可以緩解資源的部分壓力。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優勢在世界都非常明顯,而這些產品也是越南經濟發展中需要不斷增加進口的產品。越南出口在國際市場有競爭力的產品主要集中在水產品、農產品和資源類產品。越南對中國出口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包括原油、煤炭、水產品、果蔬、木器、礦產、腰果、橡膠和農產品等。
統計數據還顯示,近年來,中國對越南出口的制成品增長加快,機電音像設備及部件、鋼鐵等增長幅度較大。在兩國貿易品中,中國對越南出口產品主要是礦產品、機電音像設備及部件、化工品、紡織原料及制品、賤金屬等5大類商品,其占對越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0年的584%上升到2005年的814%,6年上升了23個百分點。同期,中國從越南進口的6大類商品,即礦產品、塑料橡膠及制品、植物產品、機電音像設備及部件、紡織原料及制品、木材及木制品,其占中國從越南進口總額的比重由925%上升95%??梢姡瑑蓢饕M出口商品種類趨于集中。2010年,中國對越南出口商品主要有機電產品、鋼材、紡織原輔料、成品油、鋼坯、肥料等。中國自越南進口主要商品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橡膠、鐵礦砂等。
三、結論
通過以上對中國-東盟自貿區框架下的中越貿易效應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中國-東盟自貿區的逐步建成使中越貿易進出口貿易額大幅增長,對于中越貿易所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遠大于貿易轉移效應,并有助于修正貿易扭曲。由于兩國都處于經濟增長較快階段,所產生的動態效應也十分明顯。
第二,中越貿易中基于自然稟賦的中越傳統貿易出現互補性,并將持續較長時期。因為地域、氣候、資源稟賦具有差異和互補性,加上兩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中國在以后較長的時期內還需進口越南橡膠產品。其余自然稟賦產品還有木薯、木材及木材制品、大米、熱帶水果等。
第三,中國向越南出口的主要商品體現了我國的產業集聚,體現了在基礎工業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的比較優勢。
但是,中越貿易還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由以上數據易見,中國對越南一直持續高的貿易順差,而越南處于逆差,這說明兩國間貿易結構還有待合理化,同時也說明兩國間還存在相當大的貿易發展空間來促進中越貿易平衡,所以中越貿易在今后的發展中更應注重貿易結構的調整、高層次的分工協作和尋找新的雙邊貿易增長點。
參考文獻:
[1]中國商務部統計資料wwwmofcomgovcn
[2]海關總署海關統計咨詢網wwwhgtjcn
[3]張恒俊中國-東盟經貿關系研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4]李坤望國際經濟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5]劉秀蓮中國-東盟(“10 + 1”)自由貿易區世界經濟年鑒,2002-2003年
[6]保羅·克魯格曼等國際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底5版
[7]許寧寧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與東盟企業在中國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