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國內民間融資的規范發展問題在社會各界引起高度重視,國務院在溫州設立了金融改革綜合試驗區,成立了溫州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并以此為風向標提出了在規范發展、防范風險的基礎上促進民間借貸健康發展的總思路。一年來,湘潭市民間借貸市場持續升溫,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一些風險點,亟待引起關注。
一、我市民間借貸的基本情況
(一)融資規模持續擴張
對30個樣本點監測數據顯示,至2012年末樣本點借入資金余額4427萬元,同比增長404%。其中,以合同文本形式的借貸資金占比667%,同比提高172個百分點,說明民間借貸行為的規范程度有所提升。從擔保方式看,基于靈活便捷的特點,信用方式融資依舊居于主流,占總量的77%,同比提高107個百分點。借貸資金多用于生產經營和投資領域,集中流向農業、工業制造、商貿餐飲等行業。
(二)借貸成本增長較快
從樣本點借貸資金加權平均利率的全年走勢來看,企業的利率水平普遍高于個人借貸。至2012年末,企業樣本點的借貸加權平均利率為263%,同比上升123個百分點;農戶樣本的借貸加權平均利率為236%,同比上升91個百分點。此外,從我們的走訪調查中了解到,轄內多數典當行、投資公司、地下錢莊等“影子銀行”的實際借貸利率遠高于法律保護的上限,多數公司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法,即借貸合同載明利率在法律規定的4倍以下,其余的以管理費、手續費等名目收取。其中典當行的平均月息可達同期貸款利率的5倍,投資公司、地下錢莊等機構的利率甚至高達13倍。
(三)實際利率與期限關聯性不高
一是存在利率與期限倒掛的現象。即借貸期限越短,利率相對越高。在實際借貸中,借貸期限越短的借入者往往需求越急迫,投資公司正是抓住借入者急需融資的心理坐地起價。如某投資公司一個月以內的借款利率為15%,而一年期的借款利率則為10%。二是利率與期限不相關。如某公司辦理民間票據貼現,不論期限長短,一律按票面金額的3%收取費用。
二、當前我市民間借貸暴露出的主要問題和風險
(一)房地產企業參與民間借貸比例上升
近兩年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銀根縮緊等影響,房地產企業特別是地方中小房地產企業現金流日趨緊張。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湘潭縣,即有超過七成的當地房地產開發商有不同程度的民間借貸行為。在湘鄉市,房地產企業通過民間借貸融入的資金占該市民間融資總量的50-60%。部分民間借貸中介表示,相較于其他固定資產,房產的流通性較強、價值較穩定,是民間借貸抵押物的首選。由此,盡管房地產市場處于下行周期,部分房產開發商面臨流動資金難以為繼的窘境,但高額的利率回報仍誘惑不少資金借出方鋌而走險。
(二)借貸詐騙形式、數量快速遞增
由于信息不透明且缺乏外部監管,蓬勃發展的民間借貸市場成為了各類借貸詐騙的“溫床”。特別是隨著技術手段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斷進步,民間借貸詐騙活動也尋找到了新的載體和方式。一是“網絡信貸”詐騙。據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反映,近年來全市網貸詐騙、資金糾紛等案件的報案數每年呈兩位數遞增,但由于難以掌握經營者的真實信息,導致立案難度較大。二是“信用貸款”詐騙。主要采用虛假誘人條件并配合大肆宣傳以達到其吸引受害人的目的,通常利率為單月利息1分至2分左右,年息在10-15%之間,一旦受害人被虛假廣告所蒙蔽,對方就以保證金、利息等手段騙取受害人的錢財。三是非法集資活動。今年以來,市打非辦陸續收到有關單位的情況報告,同時從輿情監測中了解到多則可疑信息,并就此開展了全面的風險排查和專項整治,聯合
處置了“遼寧眾聲”、“江西興國將軍紅集團”等多起事件。
(三)外部監管難度加大
一是資金監測難度較大。民間借貸活動的當事人,如企業、典當行和投資公司,一般都不愿意向外界透露民間借貸數量和方式。企業是怕影響和銀行之間的信貸關系,典當行和投資公司則是為了逃避監管,從而導致監管部門難以及時掌握民間借貸的真實情況。據業內人士透露,僅湘鄉市體系外循環的民間借貸資金就達19億元。二是監管措施有待完善。盡管目前監管部門針對民間借貸行為制定了系列規章制度,但多屬于事后懲戒,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的措施較少,因此,監管部門往往只能被動地處理違約事件,難以及時、有效地發現、控制和化解民間借貸風險。
三、進一步規范民間借貸的相關建議
(一)有序引導民間資金“脫虛入實”
民間借貸風險的積聚,很大程度上源于虛擬經濟的過渡膨脹。從長遠來看,民間借貸“正能量”的有效釋放,關鍵在于“脫虛入實”,在實體經濟中找到合適的投資渠道。隨著國家穩增長政策的出臺,相關行業和領域相繼對民間資本放開了限制。建議下階段加強人民銀行與地方政府經濟、金融等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合作,共同規范、引導民間資本有序發展,充分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使目前正在暴露風險的民間借貸資金轉化為有益的產業資本。
(二)切實完善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與民間借貸問題的交織重疊,導致了民間借貸風險的進一步加劇。負債率高的中小微企業一旦發生資金鏈斷裂,就很可能成為民間借貸的典型案例。因此,對于眾多亟需資金支持的中小微企業而言,一方面堅持在信貸資源配置上繼續給予適度傾斜,通過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滿足其多樣化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加快推進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直接融資業務發展,促進民間資本與民營企業的有效對接。
(三)建立健全多層次的外部監管體系
一是加強與商務、金融辦等相關主管部門的聯系,形成有效共識,清理和整頓各類中介機構,讓各種形式的民間金融機構切實發揮其正面積極作用,實現合法化、陽光化、規范化。二是積極推廣民間借貸登記備案制度,將借貸信息納入征信管理體系,并以立法的形式強制借貸雙方承擔數據的報送職責,將體制外循環的資金納入有效監管范圍。三是完善對于民間借貸的事前預警信息披露、事中合同訂立和履行、事后債務追償以及司法介入等監管措施,加快形成穩定、可控、預見性強的民間借貸外部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