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利用中國1998-2010年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在DEA-Tobit兩階段分析框架下研究了中國地方府生產性支出效率。文章首先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核算了地方生產性公共支出的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技術效率。然后在此基礎上,利用受限因變量Tobit模型對影響效率值得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表明,地方地方生產性公共支出的效率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居民受教育水平、人口規模、人均GDP、工業集聚、經濟開放程度、市場化程度及地方政府規模等因素是影響效率值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生產性公共支出;相對效率;DEA-Tobit模型;區域差異
一、引言
財政分權是我國經濟轉軌時期重要的體制設計之一,究竟這種財政分權是否有效,能否帶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國內外學者們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數據,得到結論也不盡一致。Lin和Liu(2000)認為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財政分權有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但是Zhang和Zou(1998),傅勇和張晏(2007)的研究則得出不同結論。利用DEA非參數技術和受限Tobit模型,陳詩一和張軍(2008)認為改革開放后中國大部分省級政府的支出都不是很有效率的,省級地方財政支出效率總體上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劉振亞,唐滔,楊武,2009)。
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對吸引要素集聚所進行的財政支出,本文稱之為生產性公共支出。不同研究對財政支出劃分方法有所不同,生產性公共支出目前更加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將我國財政統計年鑒內基本建設支出、企業挖潛改造資金、科技三項費用、教育和科學支出、城市維護費等預算項目支出作為生產性公共支出的主要內容。雖然有很多研究對中國的財政分權進行效率及影響效率的因素進行分析,但是鮮有文獻對我國的生產性公共支出進行分析,這與生產性公共支出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不符合的,因此本文將集中分析地方政府生產性公共支出的效率核算及效率影響因素。
二、核算方法與數據處理
本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地方政府的生產性公共支出效率進行量化核算,可以評估并比較地方政府的支出表現和政府行為,如果核算結果顯示某些地方政府生產性支出不是有效率的,還可以進一步對影響效率的因素進行分析,有助于調整公共政策和提高政府的效率。本文將各省級單位看作是一個獨立的DMU,采用基于產出角度的VRS模型的非參數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核算地方政府的生產性公共支出效率,測算過程通過Deap21軟件來實現,將介于0和1之間的效率值作為被解釋變量并使用Tobit回歸模型來分析效率的影響因素。
鑒于數據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以1998-2010年中國大陸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面板數據作為樣本考察中國地方政府生產性公共支出的效率狀況(由于西藏存在數據嚴重缺失,被排除)。文中的所有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1999-2011)、《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和《中國財政年鑒》(1999-2011)本文選取人均GDP和經濟集聚來衡量本文生產性公共支出的產出;用工業GDP占全國工業總產值比值和就業密度來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集聚程度。為了排除規模因素對分析結果可能產生扭曲,在財政支出地區結構分析中,為了剔除人口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對生產性公共支出的影響,采用人均支出指標。
三、地方政府生產性支出效率核算結果分析
(一)綜合技術效率結果
總體上看,雖然中國地方政府的生產性公共支出的平均綜合技術效率多變,但還是具有提高趨勢,其中最大值為0732,最小值為0528。1998-2010年期間全國平均值為06342,福建、廣西、天津、北京等東部地區的綜合效率低于該值,而大部分中部地區(江西、黑龍江、內蒙、吉林除外)高于該值,西部地區大部分低于該值(只有四川、重慶等高于該值),東、中部地區平均排名為13和15,西部地區則為20。在排名前10名中,來自東部地區的有山東、江蘇、廣東、河北、海南等省市;中部有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四個省和西部的四川。其中,山東于邊界前沿。
(二) 純技術效率結果
除了2000年出現大幅波動外(2007年因統計口徑改變出現變動較大),該效率值基本上也是呈上升趨勢,最低值為0654,最大值為0817。從地區差異看,山東、上海、河南、廣東、江蘇達到生產前沿邊界。而廣西、遼寧和福建等東部地區則低于全國純技術效率的平均值07506,排名在20名后。
(三) 規模效率結果
從總體上看,該效率呈現上升趨勢明顯,1998年規模效率平均值為0803,2006年則達到0907,通過對平均規模效率進行排序可知,山東、海南達到生產前沿邊界,上海、天津和北京則處于最后五名中,遠低于全國的平均值08480。在低于全國平均值的12個省份中,東部有5個,中部有內蒙古、江西、湖南,西部有4個,可判斷中部地區的規模效率高于東、西部地區。
四、效率影響因素分析
評價我國生產性公共支出的效率,主要是為了揭示影響各省份生產性公共支出效率變動的主要因素及差異,以便在經濟改革中有所側重,提高生產性公共支出效率,進而提高整個財政支出的效率。
本文采用Tobit模型來進行影響因素分析,線性回歸模型:Y*i=β0+β1Xi+vi+μi,i和t分別表示第i個地區的第t年,i=1,2,…,n。被解釋Y*i標量為前文核算得到的生產性公共支出的DEA的效率值,X為可能影響生產性公共支出效率的一組環境變量,v為不可觀測的地區效應,μ為隨機擾動項。
使用觀測到的X中包括的解釋變量有:以各地區在校大學生數來衡量各地區教育水平;人口規模對數(POP);人均GDP對數(PGDP);工業集聚(IDUDT),用工業增加值占GDP 的比值來刻畫一個地區經濟集聚程度;開放程度(OPEN),用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來度量;國有化程度(STAT),用國有經濟工業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刻畫;以地方生產性公共支出占當地GDP總額的比例來表示地方政府規模(GOV);地區虛擬變量指標用來刻畫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區間存在顯的差異,捕捉三大地區間不可觀測因素對政府支出效率的影響。
五、效率影響實證分析
使用stata110進行計算,回歸結果見表1,以人均收入衡量的經濟發展水平,(1)(2)式中,該指標顯示對效率值提高有顯著的作用,但是在(3)-(5)式中,該指標作用為通過顯著性檢驗,所以該指標對效率值的作用還不能確定。而以經濟總量指標則對生產性公共支出效率具有明顯提高作用。
表1中,以對外進出口貿易總額占GDP來衡量的經濟開放程度與生產性支出效率負相關,且通過顯著性檢驗,顯示了對外開放程度是不利于生產性支出效率的提高。國有經濟占比表示的市場化程度指標與效率值成負相關,且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國有經濟比重的提高不利于地方生產性支出的效率值的提高。在沒有考慮經濟總量的模型(1)(2)中,人口規模對效率提高有顯著作用,且人均gdp也對效率提高有顯著作用,而考慮到經濟總量,(3)-(5)中,人口規模對生產性公共支出效率則有顯著地負作用,同時,人均gdp對生產性公共支出效率作用不明顯。而以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衡量的工業集聚程度對生產性公共支出效率值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地方政府為發展地方經濟,改善地方基礎設施等環境以吸引跟多的勞動力、資本等要素聚集,當這些要素形成聚集效應,集聚程度越高,地方生產性公共支出就越有效率,越有利于效率值的改善。此外,生產性公共支出本身回歸系數為負,且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生產性支出規模并非越大越有利效率值的改善,還需注重生產性支出的結構。
六、小結
本文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核算了我國30個省份1998-2010年的政府生產性公共支出效率,分析可以發現該期間地方政府生產性公共支出效率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但總體來說距效率前沿有一定差距。從效率得分的地區差異看,東中部地區綜合技術效率相比較西部地區較高。造成地方政府生產性支出效率較低的原因一方面來自于規模技術效率不足,特別是東部地區的規模技術效率平均值低于全國平均值,或者說是其政府的生產性支出超過了最優規模;另一方面,純技術效率的低下也是影響整體效率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東部的一些省份如北京、遼寧、福建、天津和浙江等。對于西部地區的省份來說,其綜合技術效率偏低的原因也主要來自于純技術效率的低下和規模效率的損失。因此,提高純技術效率有利于直接提高這些省份的綜合技術效率,而且純技術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擴展這些省份的最優支出規模,從而使它們在一個更高的規模水平上實現綜合技術效率的提高。
不同省份之間政府生產性公共支出效率存在顯著的差異,造成這些顯著差異的原因主要包括居民受教育水平、人口規模、人均GDP、工業集聚、經濟開放程度、市場化程度及地方政府規模等因素,要提高政府生產性公共支出效率,應重視其中各個因素對效率值的不同影響并采取相應對策。
參考文獻:
[1]Aschauer,David Alan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9, 23(2),177-200
[2]Barro, RJ and X Sala-I-Martin Public finance in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2
[3]Akai, Nobuo Sakata, Masayo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contributes to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state-level cross-section data for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2, 52(1), 93-108
[4]Devarajan,VSwaroop and HZouThe composition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6,37,313-344
[5]Xie,D,Zou,H,and Davoodi,D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9,45,228-239
[6]Lin,JY and ZLiu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Economics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0,49(1),1-21
[7]Zhang,Tand HZou Fiscal decentralization,public spending,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ou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8,67,221-240
[8]傅勇,張晏中國式分權與財政支出結構偏向:為增長而競爭的代價[J]管理世界,2007,(3):4-12
[9]陳詩一,張軍中國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J]中國社會科學,2008,(4):65-78
[10]李永友我國財政支出結構演進及其效率[J]經濟學(季刊),2009,(10):307-332
[11]韓華為,苗艷青地方政府衛生支出效率核算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中國31個省份面板數據為依據的DEA-Tobit分析[J]財經研究,2010,(5):4-15
[12]陳剛,李樹中國地方政府的社會性支出:效率及其決定因素[J]南方經濟,2010,(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