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圍繞影響居民幸福感的8方面共34個因素,以深圳市鹽田區社區居民主觀生活質量滿意度抽樣調查資料,運用因素分析、回歸分析、定性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分析了影響城市社區居民生活質量滿意度的主要因素,根據分析結果,為進一步地提升居民幸福感受,提供合理化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活質量;滿意度;城市社區居民
生活質量是“對于生活及其各個方面的評價和總結”。生活質量能表達個人對生活總體的滿意程度及對生活各個方面的感受,一旦能夠確定生活各個方面的相對重要性,我們便可以揭示各種社會的、經濟的、心理的因素對人們、對生活總的評價的影響,從而為進一步提高社區居民幸福感提供全理化對策建議。
一、調查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為梧桐、濱海社區20—65歲居住滿1年以上的常住居民。調查方法是隨機抽樣進行1次入戶面談和3次定期電話回訪。入戶調查1032個樣本,3期電話回訪602個樣本,樣本分布情況詳見附表1。從戶籍、性別、居住期限、年齡及家庭類型等指標看,本次問卷調查的樣本結構較為合理,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調查結論
(一)總體幸福感情況
在調查中,用1—10分來衡量被調查者對于主觀生活質量的滿意程度。以6分為合格線,即被調查者對目前主觀生活質量持正面的態度;8分以上為優秀線,即被調查者對目前主觀生活質量持肯定的態度(下同)。下圖顯示了通過對被訪者直接評分得出的總體幸福感結果:
1比較4期調查數據,差異不大,居民主觀生活質量滿意度總體上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觀生活質量滿意度得分為721—754之間,從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居民幸福感沒有顯著變化。
2比較2個社區,濱海居民主觀生活質量滿意度得分較高,為733—782分;梧桐居民主觀生活質量滿意度得分稍低,為717—746分。
3比較不同戶籍類型的居民,非深圳戶籍居民(以下簡稱非深戶居民)的主觀生活質量滿意度得分較高,為721—748分。深圳戶籍居民(以下簡稱深戶居民)的主觀生活質量滿意度得分稍低,為718—777分。
(二)各項指標得分分析
為方便找出影響總體主觀生活質量滿意度的主要因素,我們在調查過程中對問卷最初設計的59個指標因素與總體幸福感的相關系數進行因子分析,簡化指標,建立了與居民幸福感關系密切的8個一級指標和34個二級指標。4次調查中34個二級指標滿意度得分詳見附表2。
1收入情況滿意度
居民對自身收入的滿意度得分為547—604分,4期調查中有3期得分處于6分以下(不合格水平)。說明居民普遍認為收入較低,家庭基本生活開支壓力較大。
居民對收入相對于基本生活開支壓力的滿意度為416—562分,處于不合格水平。表明這段時間家庭生活成本壓力呈現上升態勢,尤其體現在核心家庭(由一對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組織的家庭)和三/四/五代家庭。在“物價上漲,工資不漲”的現狀下,需要有關部門繼續支持平價農產品市場、慈善超市,幫助低收入居民緩解生活成本壓力。
調查數據顯示(詳見附表3),樣本個人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占總樣本的594%,對照深圳市2011年度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55684元(折合成月平均工資4640元),6成多的樣本月收入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其中,樣本個人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非深戶占非深戶總樣本的625%,深戶占深戶總樣本的479%。
2生活環境滿意度
居民對轄區藥品食品安全滿意度為660—687分,處于中等偏下水平,4期調查得分差異不大。僅有40%的居民反映藥品食品安全問題有一定改善,說明藥品食品安全問題仍然為居民所顧慮。居民對影響食品藥品安全滿意度評分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對食品藥品的質量不放心,需要監管部門從生產源頭改進加強監管。
居民對轄區社會誠信狀況滿意度為719—730分,處于中等偏下水平,4期調查得分差異不大。居民反映的問題主要是商家誠信有待提升。
居民對社會治安滿意度為749—766分,4期調查得分差異不大。居民的意見主要集中在盜竊、缺乏巡邏、缺乏安全感等方面。根據2012年6月份調查數據,近9成居民反映社區治安沒有得到改善,只有1成居民認為有所改善,認為打擊盜竊、強化監控和治安巡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治安水平。
3人際關系滿意度
995%以上的居民對親人、鄰里、同事和朋友之間的相處滿意度評分在6分以上,說明轄區居民人際關系較為和睦。
4生態環境滿意度
居民對轄區空氣質量、飲用水、環境衛生和城區綠化方面的滿意度較高,尤其是在空氣質量和城區綠化方面一直保持較高得分。2012年6月份調查數據顯示,230%的居民反映鹽田區生態環保相比之前有一定改善,25%的居民反映有明顯改善,認為改善最明顯是空氣質量。
居民對轄區噪音控制的滿意度為682—716分,4期調查得分差異不大,得分處于中等偏下水平。汽車噪音、建筑工地噪音是居民反映的主要問題。
5體育娛樂滿意度
居民對自身的體育健身活動頻率和文化娛樂生活的滿意度分別為618—725分和648—718分,4期調查數據呈下降趨勢。評分低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普通公司職員等高學歷人群。
居民對轄區體育健身設施完好度的滿意度為640—681分,4期調查得分差異不大。根據6月份調查數據,有955%的居民反映轄區體育健身設施完好度沒有變化。其中,學生、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等對該指標的評分較低,主要原因是該類人群對球類和休閑健身場所的需求較高,涉及的活動場地基本需要收費,可供的免費場地設施又不足。
6工作情況滿意度
居民對工作和職業的滿意度為653—703分,4期調查得分差異不大,居民評分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鹽田區就業機會、工作環境亞于其他中心城區。對工作情況滿意度評分非深戶居民低于深戶居民,原因是非深戶居民認為他們主要從事自由職業和普通勞務,行業邊緣化,收入低于深戶居民,工作崗位較為不理想等。
7政府工作滿意度
居民對政府工作各項指標的滿意度評分集中在630—713分,4期調查得分差異不大。其中,對政府保障居民選舉權利的滿意度評分為各指標最低,僅為630—690,反映出居民的公共事務參與意識較強,與現實有一定落差,需要政府進一步改進;居民對“司法公正”、“嚴格執法”、“廉潔執政”的評分也相對低,對政府工作人員辦事效率和服務態度的評價與其他幾項無明顯差異。
8社區工作滿意度
居民對社區管理事務公開性的滿意度為665—712分。 865%的居民反映社區管理事務公開程度沒有變化,只有50%的居民反映有所改善,其余居民反映不了解情況。說明居民對社區管理事務公開性的滿意程度處于較低水平,社區在公開事務、積極吸引居民參與社區自治方面有較高提升空間。
居民對社區為住戶提供管理和服務的滿意度為671—707分,4期調查數據差異不大。895%的居民認為社區為住戶提供的管理與服務程度沒有變化,95%的居民認為有所改善。其中,深戶居民的評分低于非深戶居民,學生、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對該指標的評分低于其他類型人群。
為理清各方面因素與總體幸福感的關系程度,采用回歸分析法分析8個一級指標與總體幸福感的關系,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收入狀況、生活環境及人際關系滿意度,是一級關注點。居民對收入及生活成本壓力滿意度較低,認為生活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問題較為突出,但對人際關系的滿意度較高。
第二層次是生態環保、體育娛樂滿意度,是次級關注點。居民認為噪聲問題較突出,體育健身設施完好度需提升。
第三層次是個人職業、政府及社區服務滿意度。居民對政府工作滿意度較低,特別是在政務公開、居民選舉權利保障等方面。
在著力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工作中,可從以上三個層次有側重、有主次地加強,以利于提升民生工作成效。
三、居民對未來的幸福感預期情況
接近7成居民預期未來5年的生活將比現在幸福,僅有16%的居民預期未來5年的生活幸福感比現在低。其中,濱海社區居民最樂觀,520%的居民認為未來5年的生活將比現在幸福很多。
四、意見與建議
根據調查反映的情況,為更好地提升居民幸福感受,建議:
(一)增加居民收入
1擴大居民就業選擇。一是要從轄區發展定位出發,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引進優質企業,改進政府服務,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二是要改進就業服務,完善社區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把握社區居民的就業現狀和期望,有針對性地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
2繼續實施惠民工程。保障居民食品、交通、居住基本需求。繼續堅持平價農產品流動市場,完善自助自行車租借系統、公交設施和線路,擴大住房保障范圍,增加對低收入困難居民的救濟補助。
(二)改善生活環境
1提升安全感。加強治安巡邏,加強電子監控,在人流稀少地段加裝路燈。
2提升市場誠信。規范市場運作,打擊制假售假和商業欺詐,增強對食品藥品監管力度,向居民普及識別假貨、問題食品藥品知識,增強鑒別能力。
(三)加強生態保護
1確保飲用水安全。嚴格要求物業公司和自來水公司定期檢查水管和水質,確保居民飲用水安全。
2改善環境衛生。加強對道路的保養維護;加強城市管理,整治流動攤販亂擺賣導致的臟亂差問題。
3降低噪音污染。推廣建筑工地錯時施工,避開居民休息時間;嚴格執行車輛禁止鳴放喇叭等規定,加大噪音污染處罰力度。
(四)豐富文體娛樂生活
1豐富居民娛樂活動內容和形式。以社區為單位,定期舉辦各種主題的文娛體育和文化交流活動,拓展居民溝通渠道,增加居民活動頻率,提升社區歸屬感。
2加強活動場所管理維護。加強社區內免費體育健身場所的完善和維護,保證一定比例的免費室內活動場所,形成制度化管理,方便居民使用,并確保正常運作。
(五)建設效能政府和保障居民權利
1建設效能政府。優化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增加居民對政府工作評價的比重。
2創新公共服務方式。構建綜合性政務服務平臺,推行“一門式受理”、“一站式服務”等親民便民措施。
3增強政務和社區事務的透明度。創新方式方法,拓展公開渠道,探索網絡問政問事,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和決策的透明度;拓展社區民意表達室的功能,從受理訴求平臺向“受理訴求+征求意見”平臺轉變,引導居民從“被動訴求”向“主動獻策”轉變,調動居民為轄區社會管理獻計獻策的積極性,讓居民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來。
4提升居民對重大公共決策的參與度。在城市發展決策和社會事務管理中,倡導公眾參與,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反映意見權,是決策更符合民意,決策的執行經得起民意的監督。
5保障居民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落實好《選舉法》、《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等基層選舉法。
(附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