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出和通貨膨脹一直是宏觀經濟學的主要課題之一,自菲利普斯曲線提出以來,關于產出和通脹的研究一直在進行,本文從盧卡斯不完善模型出發,選取2000-2010年的季度數據進行檢驗,認為產出和通脹不存在明顯關系,并對經驗數據和模型的不匹配給出了一些解釋。
關鍵詞:不完善模型;產出缺口;通貨膨脹;菲利普斯曲線
引言
自Phillips提出菲利普斯曲線以來,不同的學者對產出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各個國家、各個歷史時期的數據提供了不同的結論。例如 Samuelson和Solow(1960)利用美國的經濟數據得出短期內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存在正向關系,但是70年代的經濟危機卻使西方國家的經濟出現了“滯漲”,即“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并存”,事實上早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Friedman和Phelps(1968)就提出了自然率假說,認為貨幣供應量和或通貨膨脹等名義變量永久性的影響產出是不合理的,真實產出由真實因素決定。目前我國經濟的增長一直保持著“較快、穩定”的狀態,同時,通貨膨脹的壓力也十分明顯。2011年第一季度的統計數據顯示,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漲幅5383%,環比下降0207%,一季度CPI同比上漲50%。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為96311億元,同比增長97%。通脹和產出在我國究竟是怎么樣的關系對我國經濟政策的制定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盧卡斯的不完全信息模型出發,簡單推導了不完全信息模型下的總供給曲線,不完全信息模型下的總供給曲線同粘性價格模型以及粘性工資模型具有相同的形式。本文將以此為模型對總供給曲線進行實證檢驗,并對實證結果以及模型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進行說明。
一、 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
國外對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的研究由來已久。Phillips(1958)利用英國一個世紀的數據研究表明失業率和工資增長率存在著穩定的負相關關系。Samuelson和Solow(1960)用美國數據也發現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也存在類似的關系,這種關系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到了七十年代,美國出現了“滯漲”,原來的理論無法解釋這一經濟現象,Friedman(1968)和Phelps(1968)提出了自然率假說,認為貨幣供給或者通貨膨脹等名義變量不會永久性地影響產出和就業,在長期內真實變量由真實因素決定,因此長期中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垂直于自然失業率的直線。
(二) 國內研究
國內對通貨膨脹和產出的研究主要是關于實證檢驗方面的。錢宥妮(2005)用卡爾曼濾波技術估計了我國1952-2002年的實際產出,從而得到傳出缺口估計值,用產出缺口和通貨膨脹率的滯后值作為解釋變量對通貨膨脹進行回歸,認為我國菲利普斯曲線在長期內是不成立的。石柱鮮、王立勇、金華森等(2005)采用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理論對數據進行回歸,認為存在著長期協整的關系。李春吉、孟曉宏(2006)通過新凱恩斯主義壟斷競爭模型,認為只有消費偏好沖擊和技術沖擊能對經濟波動產生持久性影響,其他包括名義貨幣供給沖擊以及政府支出沖擊對經濟波動的影響都是暫時的。姚遠(2007)采用協整與方差分解的方法對中國貨幣供應、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后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在短期和長期中作用關系相反。陳希娟(2009)通過對M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GDP做協整檢驗以及Granger因果檢驗得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導致通貨膨脹,而物價上漲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賈凱威,馬樹才(2009)年通過VAR對產出、通貨膨脹、匯率以及貨幣政策做了研究,認為工業增加值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為13%。李春吉、范從來(2010)運用傳統凱恩斯主義的IS-LM-PC模型,用SVAR方法研究后得出,實際產出主要受總需求沖擊的影響,而通貨膨脹受總供給影響較大。
二、模型選取及檢驗
為了對盧卡斯不完善信息模型進行檢驗,我們需要獲得關于產出缺口、預期的通貨膨脹以及通貨膨脹率。本文的數據來源為統計局網站和中央銀行網站。
通貨膨脹的度量主要有GDP平減指數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環比(CPI)。本文是對GDP季度增長進行測算,而GDP平減指數目前只有年度數據,無法獲取季度數據,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環比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環比數據是以月為時間單位公布,因此需要對CPI環比數據進行處理。本文通過選擇起始月份1999年12月份的CPI作為基期,將每個季度連續三個月的環比物價指數連乘,再除以106減去1即得到每個季度的CPI增長率,選取的樣本區間為2000年一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
產出缺口的估計。產出缺口是指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之間的缺口。劉斌、張懷清(2001)用線性趨勢法,HP濾波法,單變量狀態空間和多變量狀態空間的卡爾曼濾波法對產出缺口進行了計算,發現線性趨勢法效果不好,本文采用HP濾波法對產出缺口進行估計。實際產出的計算采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名義GDP進行修正后得到。將名義GDP修正后我們發現實際GDP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季節因素,因此我們對樣本數據先進行Census X12季節調整法,得到剔除季節因素后的實際GDP。
Hodrick-Prescott濾波法是計算長期趨勢的一個廣泛使用的方法,最早由Hodrick 和Prescott于1981年在分析戰后美國經濟景氣情況的一篇技術報告中提出,于1997年正式發表。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從時間序列中分離出趨勢部分,現將主要思想表述如下:
設{Yt}是包含趨勢成分和波動成分的時間序列,其中{YTt}是其中含有趨勢的成分,{YCt}是其中含有波動的成分,因此Yt可以被表示為:
這一結論同國內有些學者的結論相左,但是這一結果并不能說明前述學者研究成果的對錯。根據羅默關于美國1961-1995的數據顯示,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的關系在1961-1969年之間符合模型假設,但是其他時期的數據并不呈現明顯的關系。因此結論的不同極大可能是源于數據的樣本的不同。
本文的模型是建立在盧卡斯不完善模型基礎之上,經驗數據并不支持這一模型假設,本文試圖給出以下幾種解釋:
第一,數據處理過程中的失真。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實際GDP的估計,實際GDP的估計理論上應該通過GDP平減指數獲得,但是在實際過程中,GDP平減指數無法獲得,實際GDP是通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修正獲得,因此存在一定誤差,其次是CPI統計失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但是目前CPI的計算權重并未公布,并且存在著人為修正可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數據失真。
第二,樣本空間范圍選取不同,本文的樣本數據以季度為單位,大多數學者采用的是年度數據,季度數據容易受到其他沖擊,例如生產者的預算一般以年為單位,在季度內調整成本過大,生產者不會因為微小價格水平的變動而充分調整自己的生產計劃,因此以季度為單位的數據在統計上的不相關不能完全否定盧卡斯不完善模型。
第三,通貨膨脹預期的不可觀測。盧卡斯的不完善模型是在基于生產者i在給定價格pi下對價格水平估計下作出生產決策,目前的研究缺乏關于決策模型的研究,我們無法獲得生產者關于總體價格的估計和決策。
第四,短期內總需求沖擊。財政、貨幣政策對通貨膨脹的沖擊大。目前國內關于通貨膨脹成因的研究很多,但是不可否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短期內對通貨膨脹的沖擊相當大,這也造成了產出和通貨膨脹在統計上的不相關。
三、結論
本文以盧卡斯不完善模型為基礎構建起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并用HP濾波法對產出缺口進行了估計,在對產出缺口對數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環比進行單位根檢驗時,發現兩者缺乏協整的前提條件,即兩者之間在統計上無法說明長期的相關性,也意味著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不成立。本文認為數據失真、樣本空間的選取,通漲預期的不可預測以及總需求的沖擊都有可能造成理論模型同真實經濟之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1]王明照,王安安,王萌價格和產量調整成本固定時通貨膨脹的產出效應[J]經濟論壇2009(4),p82。
[2]劉斌,張懷清我國產出缺口的估計[J]金融研究,2001(10),p69
[3]石柱鮮,王立勇,金華森我國潛在經濟增長、通貨膨脹與宏觀經濟態勢的關聯性研究[J]經濟學動態,2005(5),p55。
[4]姚遠中國貨幣供應、通貨膨脹及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7 (2),p45。
[5]李春吉,孟曉宏中國經濟波動——基于新凱恩斯主義壟斷競爭模型的分析[J]經濟研究,2006(10),p72。
[6]李春吉,范從來中國經濟波動分析——基于傳統凱恩斯主義IS-LM-PC 模型的SVAR 估計[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11),P9。
[7]郭慶旺,賈俊雪中國潛在產出與產出缺口的估算[J]經濟研究,2004(5),p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