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這個命題已經通過理論和現實的證明得到公認,金融通過降低信息成本、促進資金流動、降低運營風險等渠道為經濟運行提供基礎服務,廣泛、深刻地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成為經濟運行中必不可少的資源配置工具和調節杠桿。 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產生于二十世紀初。最初出現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中, 2004年,我國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總體而言,文化產業是一種以創意為源頭,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產業。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實施了一系列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已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在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方面的積極作用逐步體現,并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岳麓書院門前歷經200余年歲月風霜的這副名聯,今天成為湖南文化產業發展和繁榮的見證。黨的十七大以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湖南省秉持“發展文化經濟,建設經濟文化”的思路,謀篇布局,文化產業經歷破冰、提速,連續5年保持20%以上增速,2011年,湖南文化和創意產業增加值達1012億元,占GDP比重52%左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收入過億元的文化企業達110個,利潤過千萬元的企業達235個,上市文化企業4家。湖南的文化產業發展進入良性循環,步入了收獲的黃金期,“電視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和“演藝湘軍”不斷脫穎而出,蜚聲業界。
雖然幾年湖南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湖南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產業轉型新支點,但是湖南文化產業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
首先,體制制約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湖南文化產業發展在整體上還存在著一些體制性障礙。文化產業的管理在地區不同存在條塊分割、多頭管理、政企不分,文化市場多頭執法等問題,這種格局不利于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容易造成人、財、物的重復投入和浪費。其次,資金制約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任何一個現代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的支持。雖然目前湖南文化產業的融資渠道日益多樣化,但是貸款總量偏小,資金供需缺口較大仍是根本問題。2012年8月,由湖南省委宣傳部與國家開發銀行湖南省分行聯合編制的《湖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系統性融資規劃(2011-2020)》提出,2011-2020年我省文化產業投資需求將呈上升趨勢,預計“十二五”期間為5900億元,年均投資1180億元,年均增速20%,2011-2020年投資需求總量約17900億元。文化產業要想得到長足持續健康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二、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現狀與不足
現代經濟中,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與金融的積極介入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近年來,湖南金融機構改進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產品和方式,加大資金支持和信貸支持,推動文化產業上市直接融資,拓寬融資渠道,這些有力地支持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但是,從整體上看,金融對文化產業的支持,與當前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勢頭和對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相比,形勢仍然不大樂觀,與有經驗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湖南產業自身發展能力弱,產值比重偏低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文化產業發展的難點之一在于我國尚未構建起高效合理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金融介入不足,結構不合理、方式品種單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企業融資渠道較窄,融資成本較高
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普遍存在版權資產價值評估難、認定難、交易難等問題,獲取銀行融資較為困難。目前,大部分文化企業常用的融資方式局限于銀行信貸,且較多采用固定資產抵押為主的擔保方式。截止2010年末,湖南共有4家上市文化企業,占境內上市文化企業的25%,但累計融資只有609億元,占上市文化企業累計融資比重遠遠低于企業上市比重。而這還是有一定實力的大文化企業的狀況,大多數處于創業和成長期的中小文化企業來說,還達不到銀行對抵押物和風險控制的要求,很難獲得貸款,即使滿足以上條件,也會因為面臨手續繁雜,時間成本過高而困難重重。因此來說,渠道不夠多樣化制約了大多數中小企業的融資,從而失去了更加壯大和發展成熟的機會。
2金融機構業務創新不足,行業經驗缺乏
目前,我省文化產業普遍存在規模小、固定資產少、盈利方式不確定等特點。現有市場上的金融機構主要服務于傳統產業,更多重視產業的有形資產,關注既有和以往的現金流,對于著作權、版權等無形資產的評估缺乏統一標準;金融機構缺乏受理文化企業融資業務的經驗,投資文化產業風險較大。例如,現在銀行的績效考核制度主要注重于存貸款規模和增量,信貸人員更加傾向于向資產實力雄厚,貸款金額大,期限長,抵押物充足的企業放貸。再加上湖南省本身處于中部欠發達地區,受經濟總量和金融生態環境影響,湖南金融機構的數量規模和數量明顯偏低,而湖南乃至我們整個中國的風險投資和產業基金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金融體系的不健全,必然導致金融支持無法滿足更多層次的文化金融需求。
3金融支持結構欠優,產業發展失調
在整體上來說,在現有的金融機構中,涉足文化產業信貸業務的只有40%左右,而在文化產業內部來說,金融支持側重于廣播電視、圖書出版等傳統文化領域,而其他創新形式如動漫、數字媒體和出版等正處于新興發展階段,資金缺口大,但是卻無法從金融機構得到有力的支持。據人民銀行長沙支行的一次調查顯示,以廣播影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產業在湖南文化產業貸款總額的占比高達80%左右。
4金融缺乏風險管控體制,投資信心不足
文化產業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產業,因為生產的是無形的藝術作品,而不是有形的產品,其投資回報率高度依賴于市場的認可和接受程度,一旦大量資金投入的產品無法獲得市場追捧,則將產生巨大的投資損失,而獲得市場任何的產品將獲得數倍的投資回報。因此,文化產業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異常明顯,這樣的行業特征成為阻礙風險厭惡投資者進入文化產業的最大因素
三、金融進一步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
借鑒美、日等文化產業發達大國的成功之路,一個地區和國家的產業發展必然是與國家戰略的高度重視、法律法規的充分保障、人才和技術的有力支持緊密相連的。而在金融方面的最大共同之處就是都構建了文化產業發展和金融支持積極互動的良性循環的機制,解決了產業發展的投融資瓶頸,實現了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共贏及可持續發展,湖南的文化產業要像得到更深更進一步的發展,將文化軟實力成功轉換為經濟利益,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我省未來的支柱性產業,同樣也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只有建立一個高效的互動體系,才能實現雙方共贏。
首先,從金融體系方面來說,要加強對文化企業的支持力度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拓寬文化企業融資渠道
目前我省文化企業的融資主要是以銀行信貸為主,但是除了信貸以外,還需擴大文化企業的直接融資規模,文化企業需要通過多樣化的融資渠道滿足自己的資金需求,在商業銀行貸款的基礎上,可以開發其他一些創新性的融資渠道。《湖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系統性融資規劃(2011-2020))》立足文化強省戰略,針對我省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資金缺口和融資瓶頸,通過科學方法對未來十年湖南文化產業資金供求進行了預測,提出了“市場化融資為主,財政資金、信貸資金、資本市場融資和域外融資多種渠道有機結合”的融資構想,針對不同類型的文化企業設計了相應的融資模式,以系統性融資安排推動湖南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第一, 對于那些高技術高成長性的大中型文化企業來說,可以積極利用資本市場融資,文化企業在政策范圍內通過上市公司收購、兼并、托管、資產或者股權置換等資本運作方式,優化配置市場中的金融資本與文化、科技資本。
第二, 對于處于創業階段和成長初期階段的中小企業來說,可以利用創新基金、風險投資公司發放的專項基金謀求發展,同時也可以吸引私募股權基金。
第三, 對于那些擁有知識產權的企業來說,可以以知識產權為信用擔保,以證券化為載體,實現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像美國那樣,將知識資產證券化廣泛運用于影視、休閑娛樂、動漫、主題公園等各個領域,將我們的強項做大。最后,在政府政策的鼓勵和引導下,還可以吸引外資和民間投資的進入。
(二)創新金融機構服務
第一,提升銀行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信貸支持。銀行應該率先加強信貸品種創新,多開發多品種、多層次的信貸產品;文化產業本身是一種特殊的產業形式,銀行應該將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區分開來,建立起文化企業無形資產的評估體系;積極探索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融資租貸等貸款品種,對于成熟的大中型文化企業,銀行之間可以進行合作,以幾個銀行組團貸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銀行本身也將風險分散了;而對于規模小的企業來說,銀行可以探索聯保聯貸的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另外銀行應該創新內部的績效評估機制,創新業務審批程序,降低業務開發成本。
第二,強資本市場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大力支持與推動成熟的文化企業在主板和創業板市場上進行融資,鼓勵將企業成熟的文化產業項目進行證券化,支持文化企業通過發行債券進行融資,對直接發行債券的中小企業,補貼債務發行手續費,以減輕企業的融資成本。
第三,發揮保險對文化產業的保護作用。積極培育和發展文化產業保險市場,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文化企業的保險服務,降低文化企業的運作風險。2010年12月,保監會、文化部聯合發布《關于保險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保監發[2010]109號),啟動保險業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利用保險經濟補償、資金融通的功能,充分化解文化企業的經營風險、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商業保險公司應該創新研究出適合文化企業特點的保險產品,為企業提供投保、承保到后期理賠的全系列服務,同時要積極探索開展知識產權侵權險等何種保險業務,推動保險行業在服務于知識產權方面的覆蓋。還要鼓勵各保險機構探索開展信用保險業務,為文化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保障,規避風險,減少損失。總而言之,保險機構要分散投資風險,針對文化企業提供創意產品的市場前景保險,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投資的風險管控體系。
再次,從企業方面來說,也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提升自己的經營水平。文化單位和企業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支持和鼓勵政策,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增強財務管理能力,誠信節約,不斷提高項目開發和建設能力,不斷提高綜合融資能力,開創文化與金融合作的成功范例。
最后,金融和文化企業的互利共贏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有關部門應該探索建立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協調配套體系,要加強規劃,通過貨幣信貸政策、財政政策、推動文化產業的升級和擴張,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企業給予貸款貼息和保費補貼,適當減征企業貸款業務營業稅和金融機構所得稅,有效減低金融支持文化企業的成本。同時要建立健全配套法律體系,完善現有關于專利權、著作權等無形資產的登記、評估、質押、變現的管理方法,建立文化產權評估體系,進一步加強對文化產權的保護和監管力度。
只有政府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企業內部加快改革,金融提供有力支持,湖南的文化產業才能健康持續地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吳盛光金融支持湖南文化產業:現狀透視與對策分析[J]農村金融究,2012(1):23-27
[2]周曉強金融支持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與思考[N]金融時報,2009-8-3
[3]馬王杰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支持[J]時代金融,2011(12):240
[4]袁江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2(1):10
[5]孫永彩,劉琳文化產業金融支持研究述評[J]中國外資,2012(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