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縣域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的金融支持,財政部2009年4月下發了《財政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金[2009]30號,以下簡稱《辦法》),通過財政激勵引導金融支農。但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涉農貸款統計與財政審核認定標準不一、金融機構申報數據欠準確、獎勵資金欠及時到位、增幅制定偏高無差別獎勵等問題,影響政策的有效落實和作用發揮,建議修訂完善。
一、政策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涉農貸款統計與財政審核認定標準不一,重復統計。涉農貸款統計制度將注冊地在縣域的所有企事業單位、經濟組織(不管是否涉農)全部納入統計范疇,而《辦法》雖遵從涉農貸款統計制度的具體統計口徑,但又明確涉農貸款為縣域金融機構發放的支持農業生產、農村建設和農民生產生活的貸款,即真實的“三農”貸款。雙方統計口徑不一,導致人行統計數據只能作為計算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的參考,需銀行業機構重新申報數據,加大了工作量和財政部門審核認定的難度。如某市2011年的涉農貸款平均余額數據,抽查16個銀行業分支機構報人行統計數比財政審核數高出1265億元;2011年涉農貸款平均余額同比增減數據,人行統計數較財政審核數高出987億元。
(二)金融機構申報數據欠準確,存在虛報多報問題。部分金融機構為獲取較多的獎勵資金,或申報工作不細致,導致虛報多報涉農貸款數據。財政部門在審核認定時須把城市建設、工業等典型非農貸款逐筆剔除。2011年某市財政部門審核涉農貸款增量獎勵中,將8個銀行業分支機構申報的非農貸款平均余額共73億元、同比增長額共482億元予以剔除。如某行的高鐵、高速建設等非農貸款余額21億元,同比增長額117億元被核查剔除,審定后僅增長027億元,達不到獎勵標準。
(三)地方財政獎勵資金未安排,獎勵欠及時到位。《辦法》規定,中部地區獎勵資金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各承擔50%。湖南省自2008年試點以來,省級財政一直沒有安排獎勵資金,市縣財政也未安排,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只能靠中央財政下撥資金折半獎勵。同時,上年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資金一般要到次年末才能到位,調查某縣3個金融機構2012年只獲得4571萬元的折半獎勵。
(四)涉農貸款增幅制定偏高,獎勵比例無差別化。《辦法》規定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平均余額同比增幅必須達到15%以上,才能獲得獎勵。隨著貨幣政策由適度寬松向穩健調整轉向,2010年以來銀行業機構貸款增幅逐步放緩,少數銀行業機構因達不到要求而放棄努力。如某縣一銀行2011年涉農貸款平均余額同比增幅降為127%,失去了獲獎資格(上年獲折半獎勵54萬元);某縣農信社近三年來涉農貸款均未達到15%的增量(2010年最高119%),一直以來未獲獎勵。同時,獎勵政策作為彌補涉農貸款成本高、風險大的重要手段,沒有區分不同貸款對象、貸款額度,統一按增長額的2%實行獎勵,加之財政審核欠專業全面,難以有效遏制銀行信貸投放“壘大棄小、嫌貧愛富、戀城去農”的偏好。
二、政策建議
(一)改進涉農貸款統計制度,完善獎勵依據。建議按行業對象規范涉農貸款專項統計,明確只有支持農業生產、農村建設和農民生產生活的貸款才計入涉農貸款,反映真實的金融支農數據,與財政審核認定標準一致,并直接作為獎勵依據,減輕銀行業機構重新申報和財政部門審核的負擔。同時,加強銀行業機構統計工作指導檢查,真實準確上報涉農貸款統計數據,嚴厲查處虛報多報等違規行為。
(二)地方財政足額安排資金,獎勵及時到位。積極爭取省級及以下地方財政安排預算資金,同時加快財政審核、資金劃撥速度,確保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位。
(三)降低涉農貸款增幅限制,實行差別化獎勵。建議降低或取消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的貸款增幅限制,尤其在貨幣政策趨緊時,對涉農貸款增長的銀行業機構均予獎勵。同時,區分不同貸款對象、貸款額度、增長幅度,實行差別化獎勵,如對偏遠分散、金額小的農戶貸款提高獎勵比例;根據貸款增幅實行階梯式獎勵,切實發揮政策的正向激勵作用,充分調動金融支農積極性、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