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根本就不會在餐廳里點葡萄酒。\"
法國某著名葡萄酒刊物的記者Olivier Poels給很多對中國市場充滿向往的業內人士潑了一盆冷水,他說:“中國人并不喜歡葡萄酒的味道,即便買也是把它作為奢侈品來送人的。雖然也有被喝掉的,但絕非必需品。我發現,中國人在餐廳吃飯更喜歡喝茶,或者當地40度的白酒,根本沒人點葡萄酒。”
\"中國的朋友們對葡萄酒充滿熱情,他們很想了解葡萄酒。\"
洪梅是一位旅居在勃艮第的中國酒商,她表示中國愛好者對葡萄酒的熱情才剛剛開始,所以歐洲業內人士應該多去中國,幫助中國愛好者在葡萄酒方面的認知和鑒賞能力。她說,“沒錯,他們現在處于起步階段,但是他們學得很快。新興的中產階級消費者們也逐步開始了解葡萄酒而且進步神速,和那些暴發戶不一樣的是,他們學習葡萄酒純粹是因為喜歡,并且用心鍛煉自己的味蕾,這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新興葡萄酒培訓市場!”她最后提醒大家:“中國疆土幅員遼闊,怎么可能只有一種所謂的‘中國口味’?”
\"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賣的什么酒!\"
波爾多知名釀酒顧問StéphaneDerenoncourt并不贊同洪梅的樂觀,他也曾去過中國,但結論和她大相徑庭:“我接觸過很多中國的業內人士,很多人連自己銷售的產品都完全不了解。有一次一個酒窖負責人跟我聊了45分鐘以后才想起我叫什么名字來,然后好不容易才說出兩三款我的葡萄酒的名字來,他真的什么都不懂。”他承認也遇見過一些懂行的消費者,但總體來說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認知是很薄弱的。他補充說,“我目睹了不少野蠻的干杯場面,還有一些所謂的收藏家,連自己收藏的酒的名字發音都不會。”
是草莓還是菠蘿?文化差異
這次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對于并沒有習慣飲用葡萄酒,也不了解葡萄酒文化的中國消費者來說,他們對葡萄酒的喜好標準是否和歐洲葡萄酒消費者相同?換句話說,在中國人一貫的文化背景影響之下,他們是否真的會喜歡葡萄酒,甚至學會品鑒描述?
在這個問題上,Axel Marchal在中國的實驗也讓人深思。
他曾經讓中國和法國的消費者盲品過同樣的分子,法國人嘗出了草莓,而亞洲人則說是菠蘿。他總結道,“從這次盲品實驗中可見,亞洲人和法國人的味蕾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上,該分子既能在草莓中也能在菠蘿里找到,而不同的飲食習慣使得兩個不同文化的人在香氣辨別上有著完全不同的思路。亞洲人多吃菠蘿,而法國人多吃草莓,而他們都對自己熟悉的水果鑒別能力更強,所以在品嘗同一事物時他們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我嘗過很多難以下咽的葡萄酒。\"
討論當然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中國葡萄酒。在這四年中,中國人在波爾多地區買了近50家酒莊,所以這次的話題不僅涉及到中國生產釀造的葡萄酒,也包括中國人在法國收購的酒莊所出品的葡萄酒。
在這個問題上,法國的發言人還是持保留態度,特別是在葡萄酒質量的這個問題上。Olivier Poels說:“中國人已經不滿足于購買昂貴的葡萄酒,他們也開始想要自己生產釀造。但是生產優質葡萄酒并無捷徑,哪怕是聘請了最好的釀酒師也不一定會成功。法國和其他歐盟國家釀造葡萄酒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中國人很難在幾年之間就達到同樣的水準。在我參觀過的一些酒莊中,有些連沒熟的綠葡萄都敢采!很多酒有明顯的缺陷,還有些根本無法下咽。當然,好的也有,但是至少還要等50年才能在中國找到真正能反映風土并且具有靈魂的優質葡萄酒。”
在波爾多的葡萄酒園里將出現中國城?
釀酒顧問StéphaneDerenoncourt又補充道:“如今每兩周都會有在法國投資的中國莊主給我發郵件,也有人邀請我去中國釀酒,但我都拒絕了。為什么呢?因為所有這些想要聘請我釀酒的項目都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為了釀造高品質的葡萄酒。如今中國人大批涌入法國,特別是波爾多,他們已經收購了50多家酒莊!這一現實令人非常擔憂:我個人非常不希望看到一些波爾多產區最終淪落為唐人街,這將徹底打破產區的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