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都市工業園是現代都市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新型都市工業園以總部經濟為發展模式、以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產業,對所在城市及區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新型都市工業園;總部經濟;生產性服務業
傳統都市工業園曾經是政府推動都市工業發展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也是都市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對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起到過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新技術革命的到來以及電子、生物等工業部門的出現,加上受自然資源日益枯竭、城市功能轉變、生產技術落后以及企業發展戰略未能及時調整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傳統都市工業園面臨著資源、環境、外部市場競爭等諸多壓力,積極探索都市工業園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迫在眉睫。
一、 相關概念解析
1. 工業園。縱觀國內外研究,對于“工業園”目前尚不存在統一的定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認為:“工業園是包含若干類不同性質工業企業的相對獨立的區域,而這些相對集中的工業企業共同擁有對進入園區的企業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服務、管理等的一個行政主管單位或公司”。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工業園是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政府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通過行政、市場等多種手段劃出一塊區域,集聚整合區域生產要素,使之成為功能布局優化、結構層次合理、產業特色鮮明、適應市場競爭和產業升級的現代化工業分工協作生產區”。
從發展起源角度,工業園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出現的一系列資源、環境、投資等問題,率先出現在西方發達國家,是工業企業積聚發展的特殊區位。就其本質而言,工業園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有效空間載體,也是區域經濟發展所普遍采用的一種發展模式。工業園主要包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工業集聚區、出口加工區、技術示范區、綜合開發區以及生態工業園等類型或形式。
2. 傳統都市工業園。傳統都市工業園是以基礎工業或傳統工業為主導的區域,一般是在豐富的煤、鐵等礦產資源以及勞動力資源等基礎上,以一個或幾個大型工業企業為主,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工業為核心,進行大批量標準化產品的生產,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基地。從國際及國內主要傳統都市工業園的發展歷程來看,傳統都市工業園在繁盛時期對所在城市及區域的發展均起到過極為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但傳統都市工業園主要優勢在于低成本要素和規模化生產,近年來由于受到土地、資源、能源、動力和人才等條件的約束而顯現出發展動力不足甚至倒退的現象,傳統工業園必須進行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適應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3. 新型都市工業園。
(1)新型都市工業。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傳統工業必須與新興工業相結合,新型都市工業是指那些滿足輕型、微型、環保和低耗等標準,以大都市的信息流、人才流、現代物流、資金流為依托,以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為載體,能夠在都市繁華地段和中心區域生存和發展,并與城市功能和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增值快、就業廣、適應強、有稅收、有環保、有形象的現代都市工業門類的統稱。
(2)新型都市工業園。“新”是新型都市工業園的特征,所謂“新”,就是要有不同,要有所提升,要更符合時代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園區發展與經營理念的嬗變、經濟產業結構的全面提升、甚至躍遷以及國際競爭能級的增強等方面。傳統都市工業園粗放型的生產模式與我國的產業政策極不匹配,普遍存在缺乏人氣、生活配套設施差等缺點,園區內往往感覺冷冷清清、人煙稀少,不僅不能給投資者創造適宜的投資環境,也不能給工業園區的住民創造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新型都市工業園就是要突破傳統都市工業園“純經濟區”的框架,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住民生活、商務、休閑、運動等各方面的需要,使園區真正成為住民工作、生活、休閑、娛樂一體化的多功能新型社區。
二、 新型都市工業園的發展模式及產業選擇
1. 總部經濟的發展模式。
首次提出總部經濟理論的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總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弘研究員認為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于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布局,將生產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它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總部經濟是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區域資源與企業價值鏈通過最優空間耦合而形成的一種新的的經濟形態,順應國際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潮流,具有知識含量密集、高端資源集聚、關聯帶動效應明顯、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強勁的明顯特征。總部經濟不僅有利于大型企業通過“總部-制造基地”的布局實現不同區域優勢資源在同一企業的合理配置,有助于企業發展壯大及競爭力的增強,有助于加快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區域經濟的轉型和功能的提升。
2. 產業選擇。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表明,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與協調發展是現代產業演進的客觀規律,基于新型都市工業園的定位,比較適合的產業類型應為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當然滿足住民生活需求的生活性服務業也必不可少。
(1)高端制造業。從行業的角度,高端制造業是指制造業中出現不久的具有“技術含量高、資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信息密集度高以及產業控制力/帶動力強等特點”的行業;從所處產業鏈環節角度,高端制造業處于某個產業鏈的上游環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高端制造業主要應包括:醫藥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新能源和環保節能產品制造業;工藝美術品、旅游產品及健身器材制造業;機械加工及精密儀器制造業等。
(2)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應主要從服務對象、基本屬性和功能等方面進行闡釋,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生產性服務業主要提供中間需求性質的服務產品,其服務對象面向生產企業而非最終消費者”。一般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性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的生產服務部門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貫穿于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社會再生產環節之中。它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品,是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不僅能夠促進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而且也具有對經濟效率的推動作用和產業結構的優化作用。
生產性服務業的外延界定國內外則存在明顯差異,一方面是由各國的行業分類差異造成,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生產性服務業本身的復雜性。一般而言,生產性服務業涵蓋與資源分配和流通相關的活動領域、與生產組織和管理本身相關的活動領域、與產品和流程設計及創新相關的活動領域、與生產本身相關的活動領域以及與產品推廣和配銷相關的活動領域。具體來看,主要包括:企業金融服務、保險服務、現代物流服務、信息服務、研發服務、產品設計、工程技術服務、工業裝備服務、法律服務、會計服務、廣告服務、管理咨詢服務、現代會展業、中介服務業等門類。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屬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種類有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業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
三、 發展新型都市工業園的政策建議
1. 制定合理的招商引資政策。
(1)園區初期發展階段。園區初期發展階段一般會呈現經濟氛圍薄弱的劣勢,為了提高企業的投資收益率,降低成本和風險,在園區的初始發展階段可采用激勵政策為主的招商引資政策,主要包括:稅收優惠,如增值稅、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出口貨物增值稅、土地使用稅等稅收減免或獎勵;規費優惠,如免征行政性收費和服務性收費;用地和廠房租賃優惠,如以較低價格甚至零價格轉讓土地使用權或租賃廠房;加強服務和管理,如實行“一個窗口”審批項目的辦事制度、“一條龍”受理投訴的服務制度,營造優越、寬松、安全的投資環境;用水、用電的優惠,如保證用水、用電的優先權和低價位。
(2)園區后期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園區招商引資政策應以規制政策為主。規制政策是指政府為培育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公正透明的法制環境、親商富商的社會環境、誠實守信的人文環境而進行的一系列制度創新。
2. 拓展中小企業的投融資服務渠道。融資是企業發展的命脈,融資困難是中小企業經營中的首要難題,因此,園區要建立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如探索在中國開設政策性中小企業銀行的模式;建立中小企業發展準備基金;適當發展民間金融機構,以民間資金支持民間中小企業的發展;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機制,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進入風險投資領域;完善資本市場,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資本融資性渠道,如建立創業板市場。
3. 提供專業技術服務平臺。
(1)構建信息咨詢服務體系,推廣電子商務的運用。園區應向企業提供與現代信息技術要求相適應的硬件設施和環境;加快建設與外部各有關機構聯系的信息咨詢系統;研究制定電子商務管理的規章制度和宏觀規劃;鼓勵企業積極運用電子商務并指導電子商務的發展。
(2)提供增強員工技能的培訓服務。一方面,園區應對園區企業加強培訓,尤其是對相關配套產業所需的專業人才進行培訓,提高員工和管理者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鼓勵園區企業人員到外資企業或先進企業中學習,從而為加快園區企業發展做好人力資源儲備。
(3)加強園區各類行業協會的建設。行業協會是工業園區企業交流的平臺,健全的行業協會可以維護園區內企業的合法利益,加強園區內企業與外部企業的聯系,將園區與外部產業鏈、創新鏈相聯接,促進企業的產業升級和內源性增長。
(4)提供國際市場拓展服務。園區應定期舉辦各種出口展覽活動,并提供資金或給予減免稅等優惠政策。反傾銷方面,政府、行業協會、企業應相互合作,合力保護自身利益。國際合作方面,加強國內企業與發達國家同類企業之間的合作,積極學習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4. 加強法制建設,增強法制意識,堅持依法治園。為保證園區管理的高效、廉潔和公正,需建立嚴格、健全的規章制度,規定各部門的職責、工作內容、標準、違規處罰及投訴監督機制,并按這些規章制度來約束園區企業員工的個人行為,尤其應提高政策的透明度、行政運作的規范性和執行的公正性。
5. 設置運行狀況評估指標體系。為了評估園區管理單位對園區管理與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有必要建立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一套“新型都市工業園”運行狀況評估指標體系。結合現行都市工業園的考核管理辦法,本文構建的“新型都市工業園”運行狀況評估指標體系如下表所示,有了評估指標體系,就可以對園區的實際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并可通過與其它園區的對照發現問題和不足,從而為下一步的改進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 山顧強,王緝慈.產業集群、工業園區發展與新型工業化.國家經貿委行業規劃司《新型工業化研究報告之六》,2003.
2. 程工,張秋云,李前程等.中國工業園區發展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 趙弘.中國總部經濟發展報告(2011-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 畢斗斗.生產服務業發展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張偉,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