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敦煌研究院藏D.0135僅殘存5行62字,內(nèi)容不見《大藏經(jīng)》,我們從內(nèi)容上判定這件寫卷是三階教文獻。D.0135內(nèi)容不能與現(xiàn)存的三階教文獻對應,本文通過對現(xiàn)存三階教文獻的考察,推測D.0135可能是《三階觀法略釋》的一部分。
關鍵詞:D.0135;三階教;《三階觀法略釋》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3)04-0089-04
2012年4月,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邀請施萍婷老師幫助鑒定一批館藏未定名文獻的名稱、年代等,當看到D.0135寫卷時,我們無法從電子版《大正藏》中檢索到寫卷文字。研讀內(nèi)容,我們推測它可能是三階教的文獻殘卷。
寫卷高17.8厘米、寬11.0厘米,背面經(jīng)過托裱,現(xiàn)存5行,寫卷的上面部分殘缺,各行存4—16字不等,共計62字。前面下方鈐“任子宜”印。可知D.0135為任子宜(1901—1972)舊藏。任子宜是敦煌當?shù)匚娜耍味鼗涂h教育局長,收藏敦煌當?shù)匚奈镙^多,一些文物在1965年被沒收,一部分入藏敦煌文物研究所,一部分入藏敦煌博物館,D.0135即為任氏舊藏之一[1]。
錄文如下:
1. ……當來佛、佛想佛。二普真普正佛法,
2. ……名于圣法中拔斷一切諸見根本佛法,
3. ……六名一人一行佛法,七名無人無行佛法。
4. ……何者是如來藏佛、佛性佛、當來佛、佛
5. ……功德出世間上上清凈微妙。
寫卷書法比較拙劣,似乎書寫者的文化水平不高,筆跡不是“經(jīng)生體”,但一筆一畫都寫得很認真(圖1),顯示抄寫者可能是一名虔誠的三階教徒。關于寫卷的年代,我們請教過一些專家,大致認為是唐前期之物,我們希望學者在本寫卷發(fā)表后予以進一步研判。
D.0135僅存5行62字,并且上面部分殘缺,但從如來藏佛、佛性佛、當來佛、佛想佛等佛名和一人一行佛法、無人無行佛法等內(nèi)容來看,可以判定這是一件三階教文獻,但我們從現(xiàn)存三階教文獻中無法找到這段文字,所以略作如下探究。
一 與《三階觀法略釋》的比定
從寫卷“何者是”一詞看,這是解釋性的典籍,而寫卷中的普法四佛、普真普正佛法等內(nèi)容屬于三階教的基本概念,見于《三階觀法略釋》、《第三階佛法廣釋》、《對根起行法》等。對相關三階教文獻考察后,我們認為D.0135內(nèi)容與《三階觀法略釋》最為接近。
《三階觀法略釋》僅見于敦煌文獻P.2268,首尾均殘,現(xiàn)存第一部分標題已缺,第二部分的標題是“已下明攝入一乘觀”。第一部分有一段文字與D.0135接近:
云何名八種佛法?一如來藏佛法,二亦名普真普正佛法,三亦名無相無名佛法,四亦名于圣法中拔斷一切諸見根本佛法,五亦名悉斷一切諸語言道佛法,六亦名一人一行佛法,七亦名無人無行佛法,八亦名五種不干盡佛法。
一如來藏佛具四名義:一如來藏佛,二佛性佛,三當來佛,四佛想佛。
云何名如來藏佛者?即見前境身中如來藏性,是諸佛法身恒沙功德出世間上上微妙勝果,皆悉蘊積在此煩惱纏中,名如來藏。
比較可知,D.0135與P.2268《三階觀法略釋》的內(nèi)容基本一致,但在文字上有一些區(qū)別,如:
D.0135第1行中的當來佛、佛想佛沒有編號,在《三階觀法略釋》中無對應文字;第1行“二普真普正佛法”,在《三階觀法略釋》中作“二亦名普真普正佛法”,缺“亦名”二字,并且第3行有“六名”、“七名”,似乎第一行漏抄“名”字;第4行“何者是如來藏佛”句在《三階觀法略釋》中對應部分是“一如來藏佛具四名義”,沒有“何者是”;第5行的“清凈微妙”在《三階觀法略釋》中作“微妙勝果”。
我們推測:D.0135可能是現(xiàn)存《三階觀法略釋》第一部分開頭部分的綱領性文字,前引P.2268文字是對應部分的正文解釋。何以見得?一般寫卷高27厘米,本寫卷殘高18厘米,現(xiàn)存前面4行各行12—16字,推測本寫卷完整的一行約20字(考慮地腳也是殘損)。《三階觀法略釋》從“三當來佛,四佛想佛”到“微妙勝果”有34字,D.0135第5行存“清凈微妙”4字,上面接第4行“何者是如來藏佛、佛性佛、當來佛、佛”,之間約缺15字左右,就是說如果是《三階觀法略釋》的正文,第5行一行就有38字,但從本寫卷行文格式看,只缺15字左右,本寫卷的字體較大,一行不可能寫38字。本寫卷第4行有“何者是如來藏佛”,《三階觀法略釋》前面引文部分是直接回答為:“一如來藏佛具四名義”。
D.0135是否可能是《第三階佛法廣釋》呢?《第三階佛法廣釋》見于S.5668、S.6344、BD.05840(北圖8725、菜字40號),經(jīng)過比對,內(nèi)容相差較大。S.5668《第三階佛法廣釋》首缺,如來藏佛的解釋存一部分,其余三佛的解說保留完整,如:“第四佛想佛者,由一切法界眾生同是如來藏佛性佛、當來佛故,相同真佛,名佛想佛。”其中“第四佛想佛者”這與D.0135中的“云何名如來藏佛者”用語不同(按照D.0135中的用語,S.5668《第三階佛法廣釋》的“第四佛想佛者”應該是“云何名佛想佛者”),所以我們推測可能不是《第三階佛法廣釋》的內(nèi)容。
需要說明的是,《三階觀法略釋》、《第三階佛法廣釋》是現(xiàn)代學者定的名稱,在《開元釋教錄》卷18所記載的35種經(jīng)典中不見其名,敦煌文獻P.2412《人集錄都目》記載的34種經(jīng)典中也不見其名,現(xiàn)代學者定名似乎不可靠。那么,《三階觀法略釋》、《第三階佛法廣釋》在三階教經(jīng)典中究為何部經(jīng)典?我們注意到,《開元釋教錄》卷18提到的三階教35部經(jīng)典中,有一部《十大段明義》3卷,《三階觀法略釋》或《第三階佛法廣釋》可能是其中之一。
至于與《對根起行法》的關系,見下文。
二 普法四佛、普真普正佛法
D.0135所反映的三階教思想,主要是普法四佛、普真普正佛法,試述如下。
1. 普法四佛
第1行中的“當來佛、佛想佛”是三階教“普法四佛”的后二佛。三階教把“一切佛”分為數(shù)種,如由一乘真身佛、一乘應身佛、形像佛等三佛組成的“一切佛”,由三乘應佛、形象佛等二佛組成的“一切佛”,由真佛、應身佛、形象佛、邪魔佛、普真普正佛等五佛組成的“一切佛”,等等。其中的普真普正佛又分為如來藏佛、佛性佛、當來佛、佛想佛等四佛,即所謂普法四佛。
普法四佛除見于《三階觀法略釋》外,還見于《對根起行法》等三階教經(jīng)典。《對根起行法》(全稱是《人集錄于十二部經(jīng)修多羅內(nèi)驗出對根起行法》)見于S.832、S.2446、S.5841、俄1813、龍谷大學021-1-16-1等,《對根起行法》起首部分中的第二大段分五段,第一段分為三段:“第二大段,橫說為三階者……于上三階內(nèi),明對根起行法者,于內(nèi)有五段。一者明三階出世道不同所由義……”關于“一者明三階出世道不同所由義”部分的文字很長,分三大段落,與本文討論有關的主要是第三段,這一段再分七小段,七小段的第一段再分五段,甚是復雜。“第三段:明第三階空見有見顛倒邪見成就九種人對根起行出世道者,于內(nèi)有七段:一者歸一切佛盡……”。“第一,明歸一切佛盡者,于內(nèi)有五段。一者形像佛,唯就開眼得、合眼即去,邪正不別,如《觀佛三昧海經(jīng)》廣說。二者十二種邪見成就眾生所歸一切邪魔佛,如《九十六種異學道經(jīng)》廣說及《雜類神咒經(jīng)》等說。三者明十二種正見成就眾生所歸真佛,如《大佛名經(jīng)》及諸大乘經(jīng)等廣說。四者明一切諸佛菩薩應作一切空見有見邪魔佛,如諸大乘經(jīng)內(nèi)應身處廣說。五者明歸普真普正佛。于內(nèi)有四段:一者如來藏佛,如《楞伽經(jīng)》說、《勝鬘經(jīng)》、《涅槃經(jīng)》等廣說;二者佛性佛,如《涅槃經(jīng)》說;三者當來佛,如《法華經(jīng)》說;四者佛想佛,如《華嚴經(jīng)》、《十輪經(jīng)》等說。”[2-3]
2. 普真普正佛法
D.0135第2—4行主要講如來藏、普真普正等八種佛法。八法是三階教的基本思想,較詳細的記載見于《對根起行法》中的“明依修多羅內(nèi)學發(fā)菩提心見法行法分齊義”,“于內(nèi)有兩段:一者能行人,二者所行法”。第一段能行人再分二段,“第一大段名能行人者,于內(nèi)有兩子段:一者明驗能行人普別兩根分齊義,二者明能行人見所行法及時節(jié)分齊義”。第二大段是所行法,再細分四段,“第二段明所行法分齊義者,于內(nèi)有四段:一者明所行法之次第,二者明損益,三者明凈土因果,四者明三佛因果”。第一段“明所行法行之次第”下再分八小段:“第一段明所行法行之次第者,于內(nèi)有八:一者先學第三階佛法。于內(nèi)有三種:一者普敬,二者忍(認)惡,三者空觀。第一段明普敬者,于內(nèi)有八段。”這里的八段是指一者如來藏、二者普真普正佛、三者無名想佛法(即無名無相佛法)、四者拔斷一切諸見根本佛法、五者悉斷一切諸語言道佛法、六者一人一行佛法、七者無人無行佛法、八者五種不干盡佛法等八種佛法[2]130-133,[3]493-494。
唐代智儼集《華嚴五十要問答》中的第48問答是長達4千字的“普敬認惡義”問答,資料來自《對根起行法》,其中有:“問:人集教中說八種佛法,差別云何?答:為滅闡提病,成普敬認惡法,有其兩段。第一段明普敬者,于內(nèi)有八段。一者如來藏……二者普真普正佛法,莫問邪人學亦得真正,正人學亦得真正。何以故?如來藏佛性體唯是普法,唯是真法,于中無有邪魔得入其中。是故不問邪人、正人,俱得真正。”人集教即三階教,因三階教著作《人集錄》而得名。文中提到三階教“二者普真普正佛法”,而D.0135現(xiàn)存第1行正好有“二普真普正佛法”一句。
唐代懷感《釋凈土群疑論》卷3也提及到三階教的普真普正佛法:“問曰:《無量壽經(jīng)》說,于未來世,經(jīng)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教,止住百年,未知定用何時經(jīng)道滅盡也。釋曰:如三階禪師等,咸以信行禪師是四依菩薩,于諸大乘經(jīng)中,撰集《三階集錄》,言今千年已后第三階眾生唯合行普真普正佛法,得生十方佛國。若行別真別正佛法,及讀誦大乘經(jīng)等,即是不當根法,墮于十方地獄。今《無量壽經(jīng)》等,即是別真別正,是第二階佛法,千年已前合行此法,千年已后既無此機,斯教即廢。”
敦煌研究院藏D.0135《三階觀法略釋》(擬)的文字不見于現(xiàn)存各三階教文獻中,這就增加了一份三階教資料,它的內(nèi)容、抄寫年代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附: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方廣錩、張總、楊學勇、西本照真等先生的幫助,深表感謝。
參考文獻:
[1]魏錦萍.任子宜與敦煌文物[J].絲綢之路,2001(3).
[2]矢吹慶輝.三階教之研究:三階教殘卷[M].東京:巖波書店,1927:111-115.
[3]西本照真.三階教の研究[M].東京:春秋社,1998:48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