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敦煌石窟覆斗頂的考古學觀察(下)

2013-01-01 00:00:00戴春陽
敦煌研究 2013年4期

內容摘要:石窟覆斗頂作為一種建筑形式,從建筑本身去尋訪淵源應更可靠。覆斗造型不利溜水的平頂結構,限制了其在房屋建筑中的普及和應用;覆斗造型在墓葬建筑中卻獨擅勝場,尤其橫穴墓室確立后,覆斗頂所特有的高敞通透的空間造型優勢使之成為最主要的墓頂造型。河西地區兩晉十六國墓葬繼承了這一墓葬文化傳統并積累了砂礫巖層墓室的工程施工技術儲備;石窟營造直接借鑒墓葬構筑經驗勢屬必然。故可確信,石窟覆斗頂直接取法于本地區墓葬。

關鍵詞:房屋建筑;覆斗頂墓室;河西十六國墓葬;技術儲備;窟室法于墓室

中圖分類號:K87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3)04-0012-13

二 覆斗頂淵源管窺

敦煌石窟中的覆斗頂作為一種建筑造型,欲探討其淵源,從建筑本身去尋訪答案似更可靠。

(一)覆斗造型在房屋建筑中的應用

考古資料表明,正四棱臺/覆斗狀造型自夏文化起就成為夏王朝宮殿建筑遺跡的重要組成部分。偃師二里頭夏文化宮殿遺址F1,現存夯土臺基平面近方形,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1米,“周圍臺壁呈緩坡”,現存高0.80—1.05米[1],為一典型的正四棱臺/覆斗狀臺基,開我國古代宮殿高臺建筑之先河。甲骨文“京”字作:[2],為宮室建于臺基的象形,取“高、大”之意,西周時更成為“天子之居”鎬京——國都的專稱。

臺,《爾雅·釋宮》曰:“四方而高曰臺。”[3]李耳《老子》謂:“九層之臺,起于累土。”[4]可見臺的基本結構與形式是:累土夯筑成頂部平整高聳的正方棱臺①/覆斗,其上再建宮室樓閣。當然,由于中國位于北半球,坐北朝南的居住模式出于最佳利用陽光資源和抵御凜冽北風的需要,宮室多為長方形,其臺基則為上下底是長方形的四棱臺(盝形)。

臺基的出現最初出自平整房基的建筑需要和防水、防潮的生活功能需要,此后又派生出審美和政治功能,即客觀的巍峨恢宏氣勢這一美學感覺則又成就了帝王尊崇君臨的社會政治意義,使得高臺建筑成為自夏商以迄明清歷代宮殿建筑的基本模式。春秋戰國至魏晉時期筑臺之風甚盛,臺已擺脫“基”的范疇,雖臺上仍建宮室,但臺體本身反成主體。如楚靈王所建章華臺“臺高十丈,基廣十五丈”[5],致有登臺“三休”之謂②。

傅熹年先生對近年發現的戰國時期青銅器上的建筑圖像進行了研究,認為其中有12幅高臺建筑圖像的“屋頂四周為斜坡屋檐,中為平頂”(圖1-2)[6],推測“這類屋頂應是中間平頂、四邊坡頂的‘盝頂’式屋頂”,其中“盝頂”式屋頂的平頂部分是“用木梁枋上鋪土坯”(圖3)[6]87。此說如成立,則其時不僅臺基為棱臺/覆斗狀,而且高臺上建筑屋頂造型亦有呈棱臺/覆斗狀之例③。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于甘泉宮“作通天臺,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仙之屬”[7]。注引《漢書舊儀》云:“臺高三十丈,望見長安城。”[7]479《漢武故事》:“筑通天臺于甘泉,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望見長安城。”[8]

洛陽靈臺,“漢光武所筑”[5]547,是觀測天象的皇家禮制建筑。后董卓火焚洛陽“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孑遺”[9]。曹魏都洛,得以重修。“黃初二年(221)正月,郊祀天地明堂。是時魏都洛京,而神祇、兆域、明堂、靈臺,皆因漢舊事”[10]。《五經通義》曰:“王者受命而起,所以立靈臺……靈臺制度奈何?師說云‘積土崇增,其髙九仞,上平無屋。’髙九仞者,極陽之數;上平無屋,望氣顯著。”[11]1974年冬至1975年春,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靈臺遺址建于古雒陽城南郊,位于今河南偃師佃莊鎮崗上村。發掘表明,靈臺中心建筑為一座方形夯土高臺,“地面下的臺基長度約50米見方”[12]。史載臺“高六丈”,頂“方二十步”[5]547。東漢一尺合23.75厘米,則原高14.25米,頂邊長28.5米。現測得頂部邊長27.5米,較《水經注》所載誤差僅1米。其建筑造型采用了規范的覆斗狀(圖4-5)[1]335-336。

以上資料表明,覆斗造型雖很早就見于宮室建筑,但此后覆斗造型的應用僅限于特殊建筑{1},并未能在房屋建筑中普及應用。這顯應系覆斗造型本身的結構局限所致。覆斗造型雖頂小底大,但如用作建筑頂部,由于當時的材料局限{2},其上部平頂畢竟不利溜水。可以說覆斗造型自身形成的弊害,限制了其在房屋建筑中尤其屋頂的應用。

(二)墓葬中的覆斗造型

墓葬建筑作為古代建筑的重要類型和組成部分,其營造史可以說與房屋建筑基本同步。棱臺/覆斗狀造型亦很早便應用于墓葬建筑中。

1. 墓葬封土的覆斗造型

棱臺/覆斗狀建筑形式,很早就應用于墓葬建筑的地面封土。史載上古三代“墓而不墳”[13]{3}、“不封不樹”[14]。考古資料證實上述文獻記載基本是可靠的。春秋以降,墓葬上覆封土——“墳”逐漸流行。關于其時封土形制,子夏對來奔孔子之喪的燕國客人說孔子曾言:“吾見封之若堂者矣,見若坊者矣,見若覆夏屋者矣,見若斧者矣。”[13]鄭玄注:“封,筑土為壟。堂形四方而高。”孔穎達疏:“封謂墳之也,若如堂基,四方而高。”“坊,堤也。堤坊水,上平而兩旁殺,其南北長也。”即孔子見過的墳丘,有的四方形如堂基——覆斗狀;有的如堤坊(壩)——長方形覆斗狀;有的如覆屋檐(兩面坡);還有的峭如斧刃。墓葬封土出現伊始,雖形制不一,但覆斗形態最為常見并以此為貴。湖南臨澧九里春秋楚墓封土現仍呈覆斗狀(圖6)[15]。春秋晚期浙江安吉八畝墩、九畝墩越王墓封土高約10米,“其平面形態做四隅圓角的長方形,外觀似覆斗形”[15]174-175。可見孔子所言其見“封之若堂”之言非虛。

覆斗狀上小下大的方正造型,顯應系當時流行的高臺宮殿建筑的翻版,在結構上本身就具有沉穩持重的視覺特質,而大型覆斗更平添雄偉莊嚴的心理效應。因而,春秋以降,覆斗狀封土更成為秦始皇至宋代帝陵的不二之選(唐代雖由于太宗之故多“因山為陵”,然凡堆土為陵的仍做覆斗形,如高祖獻陵、敬宗莊陵、武宗端陵、僖宗靖陵等),以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禮記·禮器》:“有以大為貴者:宮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槨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為貴也。”[16]覆斗狀封土取法于高臺宮殿,以此可見其強烈的象征意義。

戰國時期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鎮北的秦公陵園,“南陵封土外形為‘覆斗狀’,現高14米,底邊長約100米。頂邊長40余米”。“北陵南距南陵145.8米。封土外形為截錐體,現存高度17.5米。底邊長60米左右。頂邊長約10米”[17]。

秦始皇陵空前絕后的宏大建筑標志著中國古代墓葬構筑的頂峰,其地面大型夯筑封土雖經兩千余年歲月侵蝕,現底部邊長355米,頂部東西邊長34.5米,南北邊長20米,高34米。“今所看到的秦始皇陵封土是一座人工堆積起來的巨大的平頂四方錐形臺體”(圖7-8)[18],實即正四棱臺/覆斗狀。

自上世紀60年代起,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以及陜西考古工作者結合文獻記載,對西漢11代帝、后陵進行了系統考古調查、勘探并對相關遺存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考古發掘,基本厘清了西漢諸帝陵的名稱、位置、布局、結構。除文帝霸陵“因山為藏,不復起墳”外[19],其余10代帝、后陵均延續了始皇陵陵上封土的覆斗形態(圖9-10)[20]{1}。

河南永城夫子山一號梁王墓雖于山腹“斬山為郭,穿石為藏”[5]757,但其卻于墓室上方相應的山頂夯筑覆斗形封土[21]。

兩漢時期中小型墓葬雖發掘較多,但公開發表的考古資料卻很少記錄封土狀況。河北萬全縣北沙城漢墓和陽高縣漢墓地面封土外觀如饅頭狀,但其實測圖卻表明原為覆斗形[15]191。

東漢以降墓葬無論大小均流行圓形墳丘。

需要注意的是,魏晉時期河西走廊西部地區墓葬卻流行覆斗狀封土,這一作法甚至成為這一地區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22-23]。

2. 墓室頂部的覆斗造型

墓葬作為人類歸宿的最后設施,其歷史可以說與人類本身一樣古老,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豎穴土坑墓是最古老也是人類使用時間最長的墓葬形式。上古三代,雖受豎穴的限制,在形制本身很難有大的突破,但人們已開始極力從與之相配合的棺槨中去完成其對生前居室的追求。如《左傳·成公二年》載:“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車馬,始用殉。重器備,槨有四阿,棺有翰檜。”[24]四阿乃天子、諸侯所用廡殿頂宮室的突出特征{1},槨作四阿,顯取生前所居宮室之象征。

西漢初,墓葬雖仍延續豎穴土坑墓模式,但一些墓葬中木構槨室在結構和形制上極力模仿地上建筑的傾向更為突出[25]{2};另一方面,發端于戰國晚期秦國土洞墓這一在地下構筑立體埋葬空間的新的墓葬形式——橫穴墓室則在武帝以后不斷發展完善并成為墓葬的主要模式。從而為以往于豎穴土坑中以槨為室{3}的墓葬傳統向在地下構筑橫穴墓室這樣一種墓葬變革鋪平了道路,而地下橫穴墓室模式的確立,使得自史前時期開始流行了數千年的豎穴土坑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古代墓葬文化的核心是“事死如生”{4},地下橫穴墓室尤多室墓的使用,為象征性挪移生前居室提供了條件。墓葬建筑平面布局及立體形態的居室化和宅第化成為墓葬建筑的重要標志和墓葬制度規范。因應于這一時代潮流,漢代人們在石刻題記中將地下墓葬建筑視作宅第而稱“宅”、“第”、“室”、“堂”、“舍”、“府舍”、“室宅”等{5}。

橫穴墓室使用的早期受原豎穴土坑墓槨“室”的影響墓室頂部尚多為平頂(圖11)[21]圖版ⅩⅩⅩⅡ:1,[26],但很快各種仿自房屋建筑的“人”字形屋殿頂(圖12)[27]、雙脊屋殿頂(圖13){6}[28]和拱券頂(圖14)[29]即應用于墓室之中。

東漢時期是橫穴墓室逐漸完善的最重要的歷史時期。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的正四棱臺狀墓頂/覆斗頂{1}、穹窿頂,成為東漢及以后最為普遍和最為重要的墓頂空間造型。盡管對于覆斗頂某些學者有不同認識(圖15-16){2},但這類墓頂造型本身卻成為橫穴墓室立體化成熟的標志。多室墓流行前、中室覆斗頂后室券頂模式。而多室畫像石墓流行依墓室平面的不同分別作覆斗頂和盝頂。永城縣太丘M1東漢早期畫像石墓前室為覆斗頂,中、后室為盝頂(圖17)[30]。河南省襄城縣茨溝東漢中期畫像石墓在前、中、后室的框架內于前、中室兩端分別加筑側室,形成多達7室的復雜宅第化格局,其中左、右前室和左后室均作覆斗頂{3}(圖16)[31]。安丘董家莊東漢畫像石墓則除甬道券頂,前、中、后室均做盝頂{4}(圖18)[32]。沂南東漢晚期畫像石墓更是多達9室,其中前、中室中部立承梁柱,以梁為界,前、中室分別疊澀收成四頂,計9室11頂,其中前室的東西兩側室作覆斗頂,其余9頂均為盝頂(圖19)[33]。

覆斗造型應用于墓室頂部,可以說是墓葬建筑的創新,使得墓室中央縱向空間得以拓展。墓葬前室覆斗頂相較于后室券頂的崇隆,遂使墓葬仿像宮、寢的前堂后室格局得到確立和普及。

河西走廊地區墓室覆斗頂的出現基本與中原同步,而且自東漢中期直至兩晉時期,覆斗頂一直為這一地區墓室頂部造型的主流。

武威地區磨嘴子、五壩山、旱灘坡等漢代墓群曾先后經過正式考古發掘,蒲朝紱先生對武威地區漢墓進行了形制和斷代的系統研究,研究表明武威地區覆斗頂墓室貫穿于東漢中晚期[34]。

魏晉時期墓葬發掘較多,在東起武威西至敦煌的整個河西走廊地區,無論磚室墓抑或土洞墓、無論多室墓還是單室墓均流行覆斗頂。前者如嘉峪關新城、酒泉丁家閘、敦煌佛爺廟灣諸畫像磚墓中的前、中室[22]11,[35-36];后者如敦煌祁家灣、佛爺廟灣墓群諸兩晉墓葬,構筑于敦煌故城東西兩端的戈壁灘上,戈壁灘特有的粗砂、礫石地質結構難免致墓室壁面粗糙,然凡“頂部保存完好的多為覆斗頂(圖20)[23]9,[37-38]。其中祁家灣墓群中一些墓葬位于戈壁灘中的黨河故道,其覆斗頂及上凸藻井在古河道淤積的泥沙層條件下則修制的較為規整細膩[23]26,圖版Ⅶ:2。

相較于墓室平頂的壓抑和屋殿頂的狹仄,墓室作覆斗頂,其最大特點是頂部的增高和擴展。而這一墓葬頂部造型的變化,與其時所行喪禮的需要不無關系。先秦時期禮,作為當時人類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滲透和涵蓋了制度文化的各個方面。《論語·為政》謂“死,葬之以禮”[39]。作為最重要的兇禮——喪禮已高度規范化。《周禮·春官》冢人條載:“大喪,既有日,請度甫竁,遂為之尸……凡祭墓,為尸。”[40]據禮制,在營墓穿壙之前及埋葬藏形之后,均要在墓地舉行由活人扮作受祭者(尸)以祭祀地下神祇——后土的祭墓之禮(尸祭)。兩漢之時,祭墓仍盛行不衰。王充《論衡·四諱篇》載時俗“被刑之徒,不上丘墓”,“若至墓側,不敢臨葬”。其義有二:“以徒被刑”“形毀不全”,故“愧負刑辱”,“慚負先人”(《孝經》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此外,“緣先祖之意,見子孫被刑,惻怛慘傷,恐其臨祀,不忍歆享,故不上墓”[41]。漢代流行的壁畫(含畫像石、畫像磚)墓雖反映了其時崇華尚麗的厚葬流俗,但夸強示富、說教述德顯然是給入墓祭奠和觀禮之人看的{1}。東漢時期橫穴墓室內常設祭臺,上置祭器(案、杯、洗、勺、盤、尊等)、祭品(雞、、羊、豬、牛骨等),可窺墓內祭奠之一斑(限于篇幅不贅舉){2}。敦煌佛爺廟灣西晉墓中此俗仍盛(圖21,圖版18){3}。

地下橫穴墓室處理成覆斗頂,在工程結構上符合力學原理,頂部壓力四向分解,重心穩定,具有較強的穩固性。拓展的縱向空間及其上小底大的造型,會給入墓設奠行禮的親屬、來賓以通暢舒展和穩定之感。有學者認為在地下埋葬設施中,祭祀空間與埋葬空間的分離狀態成為以前堂后室為中心的基本形制的定型化和成熟化的標志[15]92。可以說因應東漢時期盛行的墓內設奠之俗是墓室覆斗頂出現和流行的重要原因,從而使得覆斗頂在墓葬建筑中獨擅勝場。

3. 覆斗頂墓室的壁畫裝飾及布局特點

地下橫穴墓室立體化在安全、適用的同時,也為墓葬的內部裝飾進一步創造了條件{1};而其地下宅第化的傾向,則為其采用借鑒房屋建筑的裝飾方式提供了可能。因而畫像石、畫像磚等壁畫墓應運而生。其中覆斗頂寬闊高敞的空間特點也為墓內壁畫的布置和繪制提供了便利,同時覆斗頂墓葬中的壁畫裝飾也形成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布局規律。

洛陽西漢昭宣時期卜千秋壁畫墓為雙脊斜披頂,尚屬橫穴墓早期階段,其壁畫繪制和內容亦較簡略,但此濫觴期墓內壁畫特定內容與墓室位置的對應聯系已呈現出規律性的格式。該墓由主室和四個側室組成,壁畫繪于主室。后室平面長方形,頂部作雙脊斜披頂,構成斷面成梯形的天井,壁畫布置于門額內上方、天井的脊頂和后壁山墻上部梯形壁面。其中脊頂繪伏羲、女媧及入墓主夫婦升仙場景;山墻上部梯形壁面繪豬首人身“蓐收”(圖版19)[42]。宜陽尹屯新莽壁畫墓已分別以藻井、四披作為繪畫單元,分繪日、月和青龍、神人等(圖22)[43]。

東漢中晚期是壁畫墓的極盛期。安丘董家莊東漢晚期墓,使用畫像石103塊,畫像70幅(含地栿)。該墓均覆斗頂,封頂石和頂部四披亦布滿畫像,畫像內容為象征天上世界的諸神和奇禽異獸:伏羲、女媧、三足烏、九尾狐、玉兔、蟾蜍、雷公、電母、風伯、雨師、仙人戲虎以及龍、朱雀、瑞獸等(圖23A-B)。反映墓主日常生活的車馬出行、拜謁、樂舞百戲、漁獵以及歷史故事等則布于各室壁面[32]9-22。而東漢晚期沂南東漢畫像石墓、武威雷臺東漢墓盝頂與蓮花藻井的組合(圖24-25)[33]5-9,[44],表明新的文化因素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上述壁畫布置已具有模式意義。

河西走廊西部地區的畫像磚墓是這一地區的重要文化特點之一,多室墓中除后室券頂,前、中室均覆斗頂。但畫像磚屬小磚畫,一磚一畫,即繪于小磚再鑲嵌于墓壁,而磚室墓由于頂部內收發券的需要,頂部只能平磚錯縫疊砌,以便疊澀收頂,故覆斗頂四披均無畫像[22]11-17,[23]16-17,24-25,34。然而酒泉丁家閘十六國壁畫墓雖亦磚室墓,但其于磚壁敷施地仗“薄施篩過的草泥一層,再于表面施一層極薄的土黃色泥皮”[45],突破了這一地區傳統的小磚畫畫幅的限制,遂可滿壁施畫。該墓方形藻井內繪飾蓮花,四披則分繪東王公、西王母、三足烏、九尾狐等具有強烈仙幻色彩的神話題材,四壁繪墓主燕居行樂、莊園生產生活等場景(圖26,圖版20)[45]4-7,完全繼承了東漢晚期中原壁畫墓壁畫布局模式。

酒泉丁家閘十六國壁畫墓在流行畫像磚墓的河西走廊西部地區可謂異軍突起,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其自身一些不容忽視的特點,如戈壁橫穴墓室的掏挖構筑、磚壁地仗的敷施、覆斗頂及四披仙幻壁畫的繪制及布局等。這些特點,對于此后的石窟開鑿和壁畫布置而言,無疑具有承前啟后的劃時代意義。

(三)敦煌地區墓葬覆斗頂與石窟覆斗頂的源流關系

西漢中期以降,洞室墓的應用可以說是墓葬形態的革命,以此為契機,人類在地面建筑方面取得和積累的建筑技能和經驗開始應用于墓葬構筑并形成自成一格的墓葬構筑模式。

石窟雖是西來的佛教建筑形式,但石窟開鑿的工程施工,畢竟是石窟開鑿地區本身工程施工技能儲備的應用。

河西走廊西部地區魏晉墓葬構筑于上更新統洪積戈壁組砂礫石層,結構較為松散;敦煌石窟開鑿于中更新統洪積—沖積酒泉組半膠結礫巖,一般為半固結或無固結體,具有膠結程度低、結構較松散的特點。以上兩組地層就地質結構而言,均有較為松散的巖層特性,但由于其中礫石、砂礫經泥質、鈣質的長期膠結作用,地層內力相對穩定,堅實性、整體性較好。墓葬構筑經長斜坡墓道的過渡在2—12米深的地下掘進橫穴建構墓門、甬道、墓室(多方形、覆斗頂;含多室、耳室、壁龕)等立體空間(數百年間墓室覆斗頂的實踐和穩定應用,表明這一頂部空間造型完全適應這一地區的砂礫巖質);石窟則于山體斷崖處直接掘進橫穴構筑窟門、甬道、窟室(多方形、覆斗頂;含龕)等立體空間[46]。以此可見,兩者施工的工程地質條件相近,施工過程及建筑形式基本相同。雖墓室建筑與石窟建筑的功能性質有別,但前者與中原墓葬的內在文化臍帶聯系及垂數百年的構筑歷程所積淀的經驗和技能與后者于建筑模式和工程技術方面的源流關系是不言而喻的。

即以敦煌早期石窟窟頂所展現的發生發展軌跡而言,對我們了解墓葬與石窟覆斗頂的相互關系亦不無裨益。

敦煌石窟現存十六國石窟中第268窟,平面長方形,平頂,上浮塑斗四平棋(圖版21)。第275窟,平面長方形,“窟頂作起脊較寬的縱向人字披形”(圖版22)[47]。第272窟,平面方形,“中心藻井至壁面頂邊垂直高度約50厘米”,“窟頂形制大致介于穹窿形與覆斗形之間”(圖版23)[48]。北魏第259、254等“中浮寶剎”{1}的中心塔柱窟是最具印度支提遺韻的窟室形制,但卻又于塔柱前部采用華地文化傳統的人字披屋殿頂(圖版24)[49]。

如前所述,西漢中期地下墓室普及后,囿于槨室的傳統慣性墓室頂部仍流行平頂,但很快相繼出現仿像房屋建筑的“人”字形屋殿頂、雙脊屋殿頂以及覆斗頂。敦煌石窟早期的第268、275、272、259、249窟,窟頂形制與上述墓室早期階段的平頂、雙脊屋殿頂、人字形屋殿頂及覆斗頂可謂異曲同工。值得玩味的是這一現象集中出現在敦煌石窟營造的早期階段,完全復制了墓室肇始階段墓頂曾經的發展演化歷程,這顯然不是偶然現象,它所體現的應是開窟伊始在建筑模式、技術儲備極為充分的條件下,窟頂造型出現的比較、選擇的客觀狀態(表1)。

而以酒泉丁家閘十六國壁畫墓為代表的河西走廊西部地區所積累和蘊涵的在砂礫巖層地質條件下覆斗頂空間建筑造型、師承中原地區傳統的藻井、四披壁畫分布模式等宏觀建筑、藝術理念及工程施工、地仗敷施處理等具體工藝技術方式,對于敦煌石窟的創制而言,無疑具有典型的標本和示范意義。事實上敦煌石窟西魏第249窟無論窟室造型,抑或四披壁畫分布,甚至四披壁畫題材(圖版25)[46]68,都與酒泉丁家閘十六國壁畫墓如出一轍,真實地展示了具有深厚中原墓葬文化底蘊的河西走廊西部地區墓葬建筑與敦煌石窟建筑的客觀傳承關系(表2)。

如前所述,墓室覆斗頂是因應親屬賓客入墓祭奠的產物。而敦煌石窟中覆斗頂窟是僅就形制而言,在功能上,覆斗頂窟雖亦有禪窟、僧房窟和影窟等不同用途,但95%以上的覆斗頂窟系用于禮佛、供養的佛殿窟。以此可見入窟禮拜的僧俗人等對窟內空間的需求及覆斗頂窟整齊的頂、披給予壁畫繪制及觀賞的便利,使得具有建筑空間優勢的覆斗頂在不斷地比較篩選過程中最終成為敦煌石窟造型的首選和主流。

就石窟覆斗頂窟的整體形態和源流關系而言,窟室顯然直接取法于墓室。

結 語

本文上篇從名物制度角度論述了覆斗頂模仿斗帳說誤釋典籍,與文物考古資料相悖,因而是不能成立的。

敦煌石窟中覆斗頂,作為一種建筑造型,從建筑本身探訪淵源應更可靠。經過梳理,我們可以看到:

覆斗/正四棱臺造型雖很早就見于宮室建筑中,但其造型所特有的不利溜水的平頂結構,導致這一造型除建筑局部及某些特殊建筑外,很難在房屋建筑中普及應用。因而,石窟覆斗頂與房屋建筑中的覆斗造型沒有直接關系。

覆斗狀上小下大的方正造型,在結構上成就了沉穩持重、雄偉莊嚴的視覺特質,因而春戰時期覆斗形態首先在墓葬封土造型中得以廣泛應用,此后亦為歷代帝王所獨鐘。

兩漢之際,伴隨著傳統的豎穴土坑墓向橫穴立體化墓室的變革,為墓葬宅第化的建筑需要提供了可能。此外,特定喪儀及墓室裝飾的客觀需要,使得墓室頂部造型在經歷平頂、人字頂、雙脊斜披頂的選擇歷程之后,覆斗頂所獨具的高敞通透的空間造型優勢便于人們入墓安葬設奠等活動,其頂及四披的平整既利于繪制壁畫以表達時人的心理訴求亦便于人們觀賞,遂成為東漢中期以降最主要的墓室造型。河西走廊西部地區魏晉十六國時期墓葬在這一地區特定的砂礫巖層地質環境中全面繼承了漢墓的上述物理和文化特點,從而積淀了充分的相應地質條件下的工程施工技術儲備。

敦煌石窟所處斷崖與河西走廊西部地區墓葬的工程地質條件相近,建筑形式及施工過程基本相同,修建石窟的工匠直接借鑒分享墓葬豐富成熟的構筑經驗勢屬必然。石窟禮佛、供養的功能需求和滿壁施畫的客觀需要,使覆斗頂逐漸成為窟頂造型的最佳選擇而終獨擅勝場。因而可以確信,敦煌石窟覆斗頂造型直接法于敦煌地區兩晉十六國墓葬。

參考文獻:

[1]楊鴻勛.宮殿考古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27-28.

[2]商承祚.殷契佚存[M].南京: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叢刊甲種,1933(民國二十二年):374.

[3]佚名.爾雅·釋宮[M/CD]//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訓詁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4]李耳.老子道德經[M/CD]//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5]酈道元.水經注[M].王國維,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913.

[6]傅熹年.戰國銅器上的圖像研究[G]//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筑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64-65,78.

[7]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59:479.

[8]佚名.三輔黃圖·臺榭[M/CD]//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9]范曄.后漢書·董卓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2327.

[10]沈約.宋書·禮志[M]//二十五史:第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77.

[11]劉向.五經通義[M]//王謨,輯.漢魏遺書抄·經翼四集.刻本.金溪:王氏,1798(嘉慶三年).

[1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漢魏洛陽城南郊的靈臺遺址[J].考古,1978(1):54.

[13]戴圣,編.禮記注疏·檀弓上[M/CD]//鄭玄,注.孔穎達,疏.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禮記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14]佚名.周易·系辭下[M/CD]//王弼,注.孔穎達,疏.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15]黃曉芬.漢墓的考古學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3:178.

[16]戴圣,編.禮記注疏·禮器[M/CD]//鄭玄,注.孔穎達,疏.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禮記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17]焦南峰,等.陜西西漢帝陵考古調查及發掘[J/OL].[2012-01-18].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2010-06/13/

content_20255693.htm

[18]趙化成,高崇文.秦漢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7-18.

[19]佚名.三輔黃圖·陵墓[M/CD]//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宮殿簿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20]劉慶柱.西漢十一陵[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157-161.

[21]閻根齊.芒碭山西漢梁王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294-295.

[22]甘肅省文物隊,甘肅省博物館,嘉峪關市文物管理所.嘉峪關壁畫墓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5.

[23]戴春陽,張瓏.敦煌祁家灣西晉十六國墓葬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172.

[24]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M]//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25]陜西省文管會,等.咸陽楊家灣漢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7(10):12-13.

[26]閻道衡.永城芒山柿園發現梁國國王壁畫墓[J].文物天地,1990(1):32.

[27]徐州博物館,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徐州北洞山西漢墓發掘簡報[J].文物,1988(2):7.

[28]洛陽市博物館.洛陽西漢卜千秋壁畫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7(6):1.

[29]張卓遠.漢代畫像磚石墓葬的建筑學研究[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36.

[30]閻根齊,米景周,李俊山.商丘畫像石[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1:20.

[31]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南襄城茨溝畫像石墓[M].考古學報,1964(1):118-119.

[32]安丘縣文化局,安丘縣博物館.安丘董家莊漢畫像石墓[M].濟南:濟南出版社,1992:5-7.

[33]南京博物院,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M].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3-9.

[34]蒲朝紱.武威漢墓的分期與年代[J].西北史地,1990(1):65,73.

[35]甘肅省博物館.酒泉、嘉峪關晉墓的發掘[J].文物,1979(6):2.

[36]戴春陽.敦煌佛爺廟灣西晉畫像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35.

[37]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組.敦煌晉墓[J].考古,1974(3):192.

[38]甘肅省敦煌縣博物館.敦煌佛爺廟灣五涼時期墓葬發掘簡報[J].文物,1983(10):51-52.

[39]何晏.論語集解義疏·為政[M/CD]//四庫全書·經部·四書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40]佚名.周禮·春官·冢人[M/CD]//四庫全書·經部·禮類·周禮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41]王充.論衡·四諱篇[M/CD]//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雜說之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42]賀西林.洛陽卜千秋墓墓室壁畫的再探討[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6):71.

[43]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尹屯新莽壁畫墓[J].考古學報,2005(1):112-117.

[44]甘肅省博物館.武威雷臺漢墓[J].考古學報,1974(2):90,圖版貳:3.

[45]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十六國墓壁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4.

[46]孫毅華,孫儒僩.敦煌石窟全集·石窟建筑卷[M].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158.

[47]樊錦詩,馬世長,關友惠.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M]//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一).北京:文物出版社,東京:平凡社,1982:186.

[48]敦煌研究院.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第一分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99.

[49]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東京:平凡社,1982: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伊人AV天堂|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区在线看| 毛片在线区|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蜜桃视频一区|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9cao视频精品|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伊人中文网|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成人国产小视频| 91精品视频播放| 婷婷激情亚洲| 国产99精品久久|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在线亚洲天堂|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777| 欧美色图第一页|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色悠久久综合|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日韩在线影院|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国产精品v欧美|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播五月综合|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欧美亚洲欧美|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AV在线天堂进入| 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不卡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99久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色亚洲成人| 欧美国产在线看|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激情亚洲天堂|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