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應收賬款風險產生的成因
(一)企業追求片面的競爭,缺乏風險防范意識。
在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機制下,企業為了擴大市場占有率,不但要在成本、價格上下功夫,而且必須大量地運用商業信用促銷。但是,某些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不強,為了擴銷,在事先未對付款人資信情況作深入調查、對應收賬款風險進行正確評估的情況下,盲目地采用賒銷策略去爭奪市場,采用較寬松的信用政策,只重視賬面的高利潤,忽視了大量被客戶拖欠占用的流動資金能否及時收回的問題,從而成為應收賬款風險加大的主要原因。
(二)企業內部控制不嚴。
有些企業對應收賬款的管理缺乏規章制度,或有章不循,形同虛設。財務部門不及時與業務部門核對,銷售與核算脫節,問題不能及時暴露,一些企業應收賬款居高不下,催收、清理不及時,賬齡老化,卻任其發展,存在應收賬款長期掛賬現象。
(三)企業內部激勵機制不健全。
在某些企業中,為調動銷售人員的積極性,往往實行職工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銷售人員為了個人利益,只關心銷售任務的完成,采取賒銷、回扣等手段強銷商品,使應收賬款大幅度上升,而對這部分應收賬款,企業未采取有效措施要求相關部門和經銷人員全權負責追款,導致應收賬款大量沉積下來,給企業經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二、應收賬款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為了減少或降低應收賬款風險,加速企業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企業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加強對應收賬款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一)動態跟蹤、分析,強化日常監督和管理。
當企業發生應收賬款后,不能消極地等待對方付款,要經常對所持有的應收賬款進行動態跟蹤與分析,加強日常監督,以便隨時掌握企業應收賬款的情況,作出科學決策。
1.加強應收賬款日常動態狀況的傳遞與報送。
應收賬款發生后,企業財務部門應每間隔一定時間,以文書、表格形式向有關業務部門、責任經辦人員和企業領導傳遞應收賬款的動態信息,最好是一月一次(甚至更短),督促和提醒上述有關人員及部門催收。對逾期未結清的應收賬款通報的時間則應更短,這樣既可使企業領導掌握應收賬款的動態信息,也可時常提醒業務部門責任經辦人員對已形成的應收賬款進行催收,增強其責任感和壓力感,杜絕由于互不通氣導致應收賬款到期不付、逾期不收的情況發生,以保證資金及時回籠。
2.關注往來客戶的經營情況,加強日常詢證。
企業要隨時注意了解業務往來單位的經營、財務狀況及人員的變動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防止由于對方單位的突然變故或經營失策及有關人員的變動可能造成的應收賬款回收的風險。財務部門要會同業務部門對應收賬款的對方單位定時發送詢證函,核實應收賬款的真實性、完整性并確保訴訟的時效性,這樣可以防止應收賬款體外循環的發生,堵塞違規違法行為的漏洞及防止法律訴訟收債的失效。如發函不回應,要予以充分關注和重視,甚至啟動訴訟程序。
3.建立定期和客戶對賬制度,動態跟蹤,果斷決策。
企業要建立定期和客戶對賬制度。財務部門應協同有關的管理部門對企業所持有的應收賬款進行跟蹤分析,對于客戶比較多的企業,管理部門應該每日打印出會計賬上的全部接近到期的應收賬款記錄,并至少每周將逾期應收賬款記錄分析一次,提出處理意見。一般情況下,應要求客戶還清以前欠款項后,才允許有新的賒欠,以防滾雪球式的惡性循環。如果發現欠款逾期未還或欠款額度加大,應斷然采取措施,通知有關部門停止供貨。目前,多數企業采用應收賬款管理信息系統,將應收賬款的記錄錄入管理系統進行分析,包括客戶姓名、金額、發生時間、到期時間、附加條件等,為各管理部門做出賬齡分析提供了詳細完整的記錄。有些企業還對所持有的應收賬款設置了預警程序,當一筆款到期時,計算機就會自動提示。
(二)制訂合理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又稱應收賬款政策,是指企業在采用信用銷售方式時,為對應收賬款進行規劃和控制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和規范。信用政策是企業財務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信用標準、信用條件、信用額度和收賬政策四部分。
1.確定正確的信用標準。
信用標準是企業決定授予客戶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標準,也是企業對于可接受風險提供的一個基本判別標準。信用標準較嚴,可使企業遭受壞賬損失的可能減小,但會不利于擴大銷售。反之,如果信用標準較寬,雖然有利于刺激銷售增長,但有可能使壞賬損失增加,得不償失。可見,企業應根據所在行業的競爭情況、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和客戶的資信情況進行權衡,確定合理的信用標準。
2.采用正確的信用條件。
信用條件是指導企業賒銷商品時給予客戶延期付款的若干條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現金折扣等。一般來說,企業在確定信用條件時,應當比較提供信用條件的成本與加速收賬帶來的收益,如果提供信用條件的成本小于加速收款帶來的收益,提供現金折扣就是合理的。反之,就是不合理的。
3.建立恰當的信用額度。
信用額度是企業根據客戶的償付能力給予客戶的最大賒銷限額,確定恰當的信用額度能有效地防止由于過度賒銷超過客戶的實際支付能力而使企業蒙受損失。在市場情況及客戶信用情況變化的情況下,企業應對其進行必要調整使其始終保持在自身所能承受的風險范圍之內。
4.制定可行的收賬政策。
企業對各種不同時期應收賬款的催收方式,包括準備為此付出的代價,這就是收賬政策。制定收賬政策時要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企業信譽尚可,目前遇到暫時的困難而不能及時支付賒銷貨款的情況,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幫助其渡過難關,對以便將來能夠收回貨款并保持業務關系,對有實力支付而近期不愿意支付的客戶,應要求對方制定還款計劃并提供相關的擔保,確保其能逐步還款,如對方不予以配合,為保護企業的利益,盡力降低應收賬款的風險,必要時運用法律手段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三)加強應收賬款的內部控制。
信用政策建立以后,企業還要加強應收賬款的內部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做好客戶的資信調查。
企業在作出是否對客戶提供商業信用以及對哪些客戶提供、賒銷的額度多少等決定之前,首先要對客戶的信用情況進行調查,做到知彼知己,防患于未然。企業應廣泛收集有關客戶信用狀況的資料,并據此采用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的方法評估客戶的信用品質。取得分析結果后應注意或減少與信用差的客戶發生賒賬行為并對往來多、金額大或風險大的客戶加強監督。根據客戶的資信狀況,確定所能給予的最大賒銷,預防壞賬損失的發生。
2.制訂合理的賒銷方針和結算方式。
企業可借鑒西方對商業信用的理解,制訂適合自己的可防范風險的賒銷方針。如:①有擔保的賒銷。企業可在合同中規定,客戶要在賒欠期提供擔保,如果賒欠過期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②條件銷售。賒欠期較長的應收賬款發生壞賬的風險一般比賒欠期較短的壞賬風險要大,因此企業可與客戶簽定附帶條件的銷售合同,在賒欠期間貨物所有權仍屬銷售方所有,客戶只有在貨款全部結清后才能取得所有權。若不能償還欠款,企業則有權收回商品,彌補部分損失。另外,企業可以根據客戶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信用狀況,選擇適宜的結算方式。即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較強,信用狀況較好的客戶,可以選擇風險較大的結算方式(如分期收款等方式),這樣有利于購銷雙方建立起一種相互信任的伙伴關系,擴大銷售網,提高競爭力。反之,則應當選擇風險較小、約束能力比較強的結算方式(如預收貨款等方式)。
3.建立賒銷審批制度。
建立賒銷審批制度,強化管理。企業可根據自身特點和管理方便,設立一個賒銷審批制度,規定在一定額度內的銷售由特定權力的人員批準,各經辦人員只能在各自的權限內辦理審批,超過限額的,必須請示上一級領導同意后方可批準,金額特別巨大的,需報請企業最高領導批準。同時,應落實責任制,各經辦人員經辦的業務應自己負責,并與其經濟利益掛鉤,要求其對自己經辦的每筆業務進行事后監督,直至收回資金為止。
4.加強財務監督管理。
財務部門應及時進行賒銷業務的賬務處理。根據《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當賒銷業務產生時,財務按權責發生制及時入賬,并據此設置“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和“壞賬準備”等賬戶,相關的總賬和明細賬應由不同的人員分工負責,加強相互控制。企業應根據以往的經驗、債務單位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情況,以及其他一些已經掌握的相關信息進行合理的估計并確定計提壞賬準備的方法。定期統計應收賬款各客戶的賒銷金額、賬齡及增減變支情況,必要時應向債務人函證,對應收賬款的可收回性進行客觀、準確的評價。將賒銷結果及時反饋給企業主管領導和銷售,為評估、調整賒銷客戶的信用等級提供可靠依據。企業財務部門對已經形成的應收賬款應定期向賒銷客戶寄送對賬單和催交欠款通知書。負責營銷的部門及有關人員應積極配合財務部門及有關人員做好此項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應收賬款工作責任制度。
為防止銷售人員片面追求完成銷售任務而強銷盲銷,企業應在內部明確追討應收賬款不是財務人員而是銷售人員的責任。同時,制訂嚴格的資金回款考核制度,以實際收到貨款數作為銷售部門的考核指標,每個銷售人員必須對每一項銷售業務從簽訂合同到回收資金全過程負責。堅持“誰經辦、誰催收、誰負責”的原則,做到人員、崗位、責任三落實,在經辦人、責任人調離換崗時,應向部門主管報告清欠工作進展情況,這樣就可使銷售人員明確風險意識,加強貨款的回收。
(作者單位:航天科工深圳(集團)有限公司)